其实一直想写写《时间的秩序》——一个正文只有157页的小册子。作为文科生,这本在豆瓣读书2019年度最受关注图书排行榜上位列第4名的书,从一开始就刷新了我的三观: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开始: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
《时间的秩序》封面
《时间的秩序》作者卡洛·罗韦利是一位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几乎在用整本书的篇幅纠正人们心中对时间固有的观念:均匀、统一、有序。
不论人们是否承认,科学界的很多“阶段性真理”都是由个体的人发现的。注视着太阳缓缓落下,哥白尼看到了世界在旋转;凝视一杯水,玻尔兹曼看到原子与分子在剧烈地运动。在《时间的秩序》里,时间是有方向的,但却不是歌词里唱的那样像一条悠长河流,两个人不可能拥有相同的“时间”。
其实刚开始读《时间的秩序》,我有一些本能的抵触,对科学推理、对公式计算,心急时将书翻到最后一章,才发现科学研究指向着哲学的命题,人类破解时间秩序的奥秘,终究会转化为我们对生命的态度、对死亡的看法。
比起我们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 。
读完《时间的秩序》,站在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面前,我长舒一口气。我突然明白了,“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而“错过”则可能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经历要素。在时间永恒的错位中,默契可遇而不可求,如果我们无法拥有完全相同的经历,那么如何去获得彻底的理解呢?
还有,如果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时间节奏,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是自己生命中的“神”,是至高的主宰?也许并非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而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
在过去,由于我们模糊地看待事物,世界所处的状态在我们看来很特殊。不论视角多么宏大,我们所能理解的时间都是片段化的, 那些曾经毫无疑问的理性判断,实际上带着浓厚的感性氛围。
写《时间的秩序》这本书的感悟延续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一边惊叹于身为物理学家的作者诗意的语言,同时又震撼于书中不经意间抛出的哲学问题。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现在的宇宙”也许在物理学上没有意义,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当代生活中,我们总是提到“同频”这个词,爱人要“同频”、聊天时更要“同频”。仔细想来,这是一个超越时间法则的要求,也许“同频”的人并非理所当然出现在我们生命中,而是与时间奋力抗衡的奇迹。
生有时,死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摧毁有时,建造有时。
“局限”就像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一个魔咒,也许有一天物理理论发展到证明这本书的公式都是错的,时间的秩序被重新理解,我相信,思考的光辉会像是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让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