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的光辉成就,在很早就得到了世人的公认。中唐时期大文豪韩愈更是以一首《调张籍》高度评价了二人的诗歌。同时,中唐诗坛大佬白居易、元稹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白居易在读了李杜诗集后,写了这样一首诗:
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唐 白居易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李白
这首诗大意是:李翰林晚年沦落江南,杜工部后期流寓蜀川。不仅没得到高官厚职,更遇上国家苦难离乱。暮年的杜甫常抱遗憾,失意的李白悲绪难遣。不朽的诗作流芳千年,声名震撼着四海人间。文坛上献出名章秀句,乐府里等待新作出现。上天意愿要好好领会,人世间需要优秀诗篇。
诗中翰林指代李白,员外指代杜甫,因李白在天宝初年应诏入京,供奉翰林。杜甫晚年辗转入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慕中任参谋,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仍逢苦乱离,仍,更。暮年逋客恨,逋客,指隐居或无官失意的人。浮世谪仙悲,浮世,古人认为世事漂浮无定,故称人世为“浮世”。文场供秀句,供,供奉,即传诵之意。秀句,漂亮的诗句,即好诗。
杜甫
这首诗感叹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不幸遭遇,对他们的诗歌创作成就作出崇高的评价,寻绎出他们的创作成就与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并隐含着对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和批评。诗以李杜两人晚年流落异乡开篇,引出他们平生的不幸遭遇,接着赞扬他们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后总结全篇,谓天意不让李杜做大官而漂泊流离,是因为人世间需要好诗。全诗遇思入咏,言随意遣,夹叙夹议,文理自然。对于李杜一生仕途不顺、遭遇坎坷,一句话概括就是:天意如此。
李白墓
巧合的是,九百年后,“扬州八个”之一的郑板桥写了一首诗,竟然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文章
清 郑板桥
唐明皇帝宋神宗,翰苑青莲苏长公。
千古文章凭际遇,燕泥庭草哭秋风。
这首诗大意是说:唐玄宗和宋神宗时代,分别出现了两个在文学上成就斐然的伟大人物:李白和苏轼。他们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篇,靠的是他们的不同际遇,上天对他们的磨难,但是薛道衡、王胄、李贺的不幸也告诉我们,文人的遭遇何其可悲。
杜甫草堂
几百年后,郑板桥对前代的李白、杜甫、苏轼等文学大家不再是简单的仰慕,而是对他们的个人遭遇和文学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文学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墨客骚人的千古文章和他个人的阅历遭遇有很大关系。千古文章凭际遇,李白、苏轼的际遇是什么?生逢盛世却遭遇坎坷,屡遭不幸和打击。李白空有满腹才华却不为朝廷所用,苏轼学识丰富忠心耿耿却多次被诬陷贬谪。也许正是如此,他们才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好文章。这一观点,恰与九百年前白居易的观点一致:天意如此。
苏轼像
但是,仔细想来,却又有很多疑问:两位诗人真的仅仅是表达这一思想吗?自古以来,文人创作,讲究的是有感而发,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首诗、一篇文章的创作都会有它的缘起。所以,只有结合创作背景,我们才能进一步考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白居易写《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是在元和十年,当时正是他被诬陷贬谪江州期间,是他一生中最黑暗、最悲惨的时候。所以这首诗是采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写作方式,写作目的并非为理性和全面地评价李杜诗歌成就与地位。而是借感慨李杜两人人生遭遇的坎坷不平,揭示“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的诗人共同命运。吊慰古人,亦用以自勉。
一枝一叶总关情
同样,郑板桥提出“千古文章凭际遇”这一命题,既是对历史的感慨,也是他自己坎坷经历的写照。郑板桥40多岁才中进士,在山东潍县做一个小县令,但他始终关心人民疾苦,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篇表达心声。但是,他的作为,竟不被当时的官场所容,遭到诬告陷害,最终只得弃官而去。他的遭遇,与李白、杜甫、苏轼等历史上的文人有何不同?所以,“天意”之说其实是愤怒的呐喊和无奈的自嘲,揭示的是千古文人遭遇的可悲。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长叹:天意如此!
老沙拙见,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