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单凭这两句,你差不多就能猜到:作者一定是苏东坡。顺便,还能联想到相关的诗句,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等等。可仔细一品,你会发现,后者在用一种通达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而前者则充满了迷茫与悲慨。
在我们眼中,苏东坡一直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仕途上的坎坷、生活上的打击,他都能用自己的率真、旷达、幽默、随性来化解。所以,苏东坡的诗词无论前面有多么的苦闷悲伤,到后面总能飞升到一种新的境界中去,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潇洒乐观、天真烂漫的东坡形象。可唯独面对亡妻时,苏东坡才会把自己积极阳光的一面完全摒弃,自甘沉溺于极度的痛楚之中,走不出,也不愿走出。
果然,“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的感慨,正因此而发。
来看全词:
临江仙·送王缄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宋·苏轼
解析
王缄[jiān],王弗的弟弟,对苏轼来说,他几乎成了悲伤的触媒,因为见妻弟自然想到亡妻(“因君未免思量”),更何况这恰好是“生死两茫茫”的“十年”。“忘却成都来十载”,怎么可能忘却呢?他不过是在强迫自己忘却罢了。
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将他修建了十年的伤痛之堤掘开了。想必,苏轼的眼中蓄满了酸楚之泪。只是,泪不能痛痛快快地流,他要托王缄把泪带回老家,洒向“江阳”,因为王弗就埋在那里……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句,转写思乡之情,并寄寓了宦海沉浮、人生漂泊之感,种种情思纠缠在一起,最终熔铸成一个“悲凉”。
过片转写送别。“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前句说在送别的筵席上,心中已有万千的离愁,但为了不痛及行人,极力克制住了,不至于痛形于色;等送别归来,实在忍不住,准备好要断肠,却发现已无肠可断,原是因为愁肠早已断尽。“欲断无肠”,可见痛到了极点,比起“肠千断”的表达,苏轼出语更加惊人。
那么,该如何缓解伤痛呢?必然是借酒浇愁——“殷勤且更尽离觞”。人都送走了,他还在不住地喝,难道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吗?
图:来自《苏东坡》纪录片
愁到最后,又愁到了人生路上。“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传舍”也即“逆旅”,供行人休息的旅店。人生就像一次远行,人就是途中的“传舍”,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好像永远都在奔波之中,可家乡到底在哪呢?古人云:“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由此可见,“吾乡”除了有一般意义上的家乡外,还有人生终点之意。
最后,我们再次回味字字血泪的“江城子”,并结束今天的“临江仙”赏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