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楼 / 《红楼梦》|“无为有处有还无”,该如何理解太虚幻境的这句诗联

《红楼梦》|“无为有处有还无”,该如何理解太虚幻境的这句诗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写在太虚幻境的对联,全书只有甄士隐和贾宝玉二人见到过,而且都是在梦里见到的。那么,这幅对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深意呢?

《红楼梦》|“无为有处有还无”,该如何理解太虚幻境的这句诗联

对于“假作真时真亦假”,我已通过多篇文章来进行分析,其主要意思是佛家所指的幻相,即《金刚经》所说的“一切皆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给故事的主要场景和主要人物赋予贾姓,贾即是假,提醒读者要从“如梦幻泡影”般的假像中看到真相。

此文重点分析的是这幅对联中的下联,“无为有处有还无”,它是什么意思?作者又对它赋予了什么深意呢?

“无”和“有”,是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甄士隐看到这幅对联,是受了僧道二仙的引导,而僧道二仙,是警幻派往凡间的使者。他们不但引导甄士隐看到太虚幻境的对联,而且不断出现在凡间,点化和度化来凡间历劫的“一干风流孽鬼”。

僧道二仙,分别代表佛家和道家,而佛道文化的精髓,就在太虚幻境的这幅对联里,上联是佛之“真假”,下联是道之“有无”

无为有处有还无”,以无为有,则有就成了无,这句诗联,化用自老子《道德经》中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

这个转化,至少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无可以生有,有也可以生无。比如一个人一无所有,这是无,但正因为他一无所有,所以发奋图强,努力创造,白手起家,于是拥有了很多,比如贾芸。所以,莫欺少年穷,一无所有的穷苦少年,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反之亦然,一个人拥有很多,但坐吃山空,很快就会变得一无所有,比如甄士隐和贾宝玉都是如此。

二是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比如一个水杯,装满了水,这是有,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水,也就没有位置装其它东西。因此,这个水杯只拥有水,同时却失去了太多别的东西,对于其它物质来说,他是无,没有。

所以,老子说做人要“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不可贪求太满,要适可而止,给自己留空间,留退路。这也正是秦可卿对王熙凤所说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红楼梦》|“无为有处有还无”,该如何理解太虚幻境的这句诗联

理解了“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这两层含义,我们再来看甄士隐和贾宝玉的人生,以及贾府由盛而衰的历程,就能理解作者的深意了。

甄士隐的“有”和“无”: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有行善之心,无防恶之能。

甄士隐是姑苏望族甄家的独子,说是望族,其实“不甚富贵”,只是有一些田庄用来收租,最多是个中小型地主。

但是,这已经足够甄士隐过闲适的生活了。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属于小富即安型,因为他并没有多少物质欲望。他不爱财,没有纨绔子弟追逐古董玩物的不良爱好;他也不好色,守着一个夫人过到了半百年纪;他还没有无后为大非生儿子不可的思想,有一个女儿承欢膝下就已满足。

《红楼梦》|“无为有处有还无”,该如何理解太虚幻境的这句诗联

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结交读书人,和他们“观花修竹,酌酒吟诗”,因此也对功名没有追求。

正因为他没有多大的物质欲望,所以他认为靠祖上留下的田产,足以让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这便是甄士隐的“有”,他拥有他想要的一切

因为“有”,而生出了“无”,想要的一切都有了,而且取之不尽,每年都能收到租金,那就没必要进取、没必要创造了。就像不必上班也能每月收到实现全家小康的工资,也就不想去找工作了。因此,甄土隐因“有”而生出了“无”,无生存能力。当遇到天灾人祸,毫无抗风险能力,拥有的都失去,他就从“大有”走向了“大无”。

另外,甄士隐的“有”和“无”还表现在他的言行上:有行善之心,无防恶之能

毫无疑问,甄士隐是个大好人、大善人。他对萍水相逢的贾雨村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一出手就是五十两银子。这是个不小的数目,够普通人家两年半的日常消费。

《红楼梦》|“无为有处有还无”,该如何理解太虚幻境的这句诗联

这份善心,很让人敬仰,因为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如果每个富人都有这份善心,穷人就能拥有更加改变命运的机会。

然而,甄士隐拥有的这份善心,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无”,无防恶的能力。助人是从善,但不能什么人都助,要看清楚对方值不值得帮助,否则就会因从善而变成了助恶。

很明显,甄士隐没有识别奸恶的能力,他对贾雨村提供无偿帮助,其实是把一个大奸大恶之人扶上了更大的舞台,让贾雨村的奸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更多人因之而家破人亡。

这就是甄士隐的“有”和“无”,“有中生无”,因有而无,“无为有处有还无”。有财富,无能力;表面看是善,其实是恶,表面看是有善无恶,其实是有恶无善。

贾宝玉的“有”和“无”:应有尽有,无技无能;有护花之心,无护花之力。

贾宝玉的“有无”和甄士隐大致相同,却又同中有异。甄士隐是“不甚富贵”的小地主,贾宝玉却是富贵至极的世家公子;甄士隐小富即安,贾宝玉却有着强烈的欲望

作者曹雪芹说甄士隐是“神仙一般人品”,其实,和贾宝玉比起来,只是小巫见大巫。贾宝玉有着神仙般的外貌和风采,三代富贵浸润出的贵族基因,敢扬言“拆了大医院”的祖母的独宠,一屋子貌美如花的丫头。上天还怕他嫌不够,还给他送来了“世外仙姝”林妹妹,和贵妃弟弟的尊贵身份。

《红楼梦》|“无为有处有还无”,该如何理解太虚幻境的这句诗联

可以说,贾宝玉的“有”已经不是普通的“有”,而是应有尽有,即使用放大镜,都找不出他还缺什么。

也正因为他应有尽有,什么都不缺,也就更没有求学上进增加技能的必要了。什么都不必做便可拥有泼天的富贵,还有必要寒窗苦读吗?正如贾赦所说,“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寒酸人家才需要读书,因为只有寒酸人家才需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因此,贾宝玉在祖母的庇护下,住进了后院,把读书上进当儿戏,想读便读,不想读便不读,结果无技无能,成了“于国于家无望”的废人

《红楼梦》|“无为有处有还无”,该如何理解太虚幻境的这句诗联

另外,正如甄士隐拥有不计回报的助人之善,作为富贵公子的贾宝玉,也有着世人难及的一大优点: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他用他的特权,呵护所有他想呵护的女孩,让她们免于被贾珍贾琏之流践踏,并竭尽全力给他们带来快乐,因此不惜自降身份,甘为她们奴役。

然而,贾宝玉只有护花之心,毫无护花之力,也从没想过要去为护花增强力量。于是,他的护花反而成了摧花,越是被他爱护和追捧的女孩,越得不到好结局。金钏、晴雯、芳官、四儿、黛玉,无不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宝玉不明白,真正的护花,不是有心就够了,还要有能力。要么自己拥有足够的能力庇护她们一生,要么帮助她们拥有自保的能力。有心而无力,只会适得其反。

这就是贾宝玉的“有中生无”,因有而无,“无为有处有还无”。

贾府的“有”和“无”:子孙繁茂,无一人才;有金玉满堂,无配位之德。

太虚幻境的对联,除了甄士隐和贾宝玉看到了,广大读者也看到了。如果说警幻仙姑是想通过这幅对联警示甄贾二人,那么作者就是想通过这幅对联警示读者

因此,作者除了阐述甄贾二人的“有”和“无”,还通过贾府的盛衰,阐述贾府的“有”和“无”。

在出贾府之前,作者先写了姑苏林家的“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这很容易让读者以为,林家的衰落主要是因为无子孙续力。唯一的儿子夭折了,只剩下一个女儿,虽然“聪明清秀”,但先天不足,还有着“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的怪病。马克思先生说过: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力创造的。连人都没有,哪来的劳动力?所以,林家衰落是必然的。

《红楼梦》|“无为有处有还无”,该如何理解太虚幻境的这句诗联

由林家的“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跳到冷子兴花了大半天时间细说贾府的子孙,很容易得出结论:贾府的子孙这么多,一定繁荣昌盛吧!

是的,贾府子孙确实不少,嫡传旁系都有,随便一数,都能数出十数个来。但是,贾府并没有因此而繁盛,而是已呈衰败之象。其原因就是子孙虽多,但人才一个都没有,“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

这就是看起来“有”,实际上“无”,“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还不是贾府“有”“无”的重点,毕竟先祖功高盖世,带给后代的福荫看起来还能享受很久。只要贾府的爵位不被朝廷收回,便能像甄士隐一样,每年有稳定的收入进帐,子孙无才无创造力也没多大关系。

然而,朝廷给贾府的恩泽,是因为宁荣二公都是高德之人,对上报国,对下爱民,配得上国公之位以及由爵位带来的财富。现在的贾府子孙,不但无恩于国、无惠于民,而且为非作歹、害国害民。因此,虽然贾府“白玉为堂金作马”,其财富不但让刘姥姥眼乱缭乱,还让林黛玉觉得“不凡”。但是,大有的财富背后,是贾府子孙的无德,因此德不配位、德不配财,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是必然

《红楼梦》|“无为有处有还无”,该如何理解太虚幻境的这句诗联

如果读者只看到贾府人丁上的“有”,看不到人才上的“无”;只看到贾府财富上的“有”,看不到他们德行上的“无”,就无法读出贾府由盛而衰的根源。正应了《易经》中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自强不息,指的是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地势坤,厚德载物,指的是以德行守住财富。人才和品德,是持久拥有财富的两大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这就是作者写在“无为有处有还无”里的深意,提醒读者不要停留在表面上的“有”,而要透过“有”看到背后的“无”,才不会被表象所蒙蔽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对道家思想的推崇。以一个道仙为代表,通过甄士隐和贾宝玉这两个一真一假之人,以及历经五世由盛到衰的贾府,引出“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辩证哲学,即老子的“有无相生”。

www.dushu263.com(爱读书)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7390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