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童眸》:摆脱不和谐的分裂而达到灵魂的和谐

《童眸》:摆脱不和谐的分裂而达到灵魂的和谐

《童眸》是黄蓓佳的精心之作。她调动了自己久藏于心的童年经验,并且,是那么充分、那么无保留地发掘它们。

黄蓓佳: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儿童文学作品包括长篇《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飞了》《漂来的狗儿》《亲亲我的妈妈》《遥远的风铃》,中短篇小说集《小船,小船》《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芦花飘飞的时候》及《中国童话》等。作品曾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冰心图书奖等,及部省级文学奖数十种。根据这些作品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戏剧获得国际电视节“金匣子”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法文、德文、俄文、日文、韩文出版。

经过“分裂时期”后,孩子们大都变成了庸庸碌碌的成人,通过内心斗争和自觉,摆脱不和谐的分裂而达到灵魂的和谐,仅仅是优秀的人的命运。

《童眸》是黄蓓佳的精心之作。她调动了自己久藏于心的童年经验,并且,是那么充分、那么无保留地发掘它们。写作时,则一点不吝啬素材(按现时流行的写法,其中的每一章都可以拉成一本长篇),她要把好材料浓缩在十几万字中,写成一部对得起童年记忆的精品。她出道较早,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创作经历,为儿童写作也有十几年了,现在看,所有这一切,都似乎在为这本书做准备。在她之前,有萧红的《呼兰河传》,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曹文轩的《草房子》,都是调动了久藏于心的童年经验的精心之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并成为那几位作家最好的作品。而现在,我想,也许可以宽慰地毫无保留地说:比起上述这些名作,《童眸》并不逊色,有些地方甚至还略有胜出。

本书的后记是一篇优美的长散文,作者以沧桑与愉悦间杂的语调,如数家珍地回味童年往事。她借用了奈保尔的一句话:游走在绝望生活之中的,是我的兴高采烈的长辈和伙伴们,是他们的嬉笑怒骂皆成趣味的家常琐事,让我的童年记忆五彩缤纷。她又说,成年后,到过很多国家,结识过很多人,成功失败,宠辱冷暖,逐一品尝过来,能刻骨铭心、深夜想起心里发紧发疼的,真是没有。也就是说,真能在岁月和心灵中凝为珠宝的那种素材,还就是童年的记忆。这是为什么呢?生活永远在流逝,所不同的,就是看取生活的那双眼睛,那个视角,所以后记的题目就叫“那一双干净又明亮的眼睛”。其实,童年的眼睛不仅干净明亮,它们还是迷茫、困惑的,它们充满思考,也充满渴望和失望,它们在接近人生的一个关键点——“分裂时期”。从那时的眼中看取的人生,已成为生命中仅有的能让人深夜扪心发紧发疼的记忆,一个成熟作家终于决心将它们郑重地、精心地、如春蚕吐丝般地写出来时,它当然可能在其全部创作生涯中居于一个特殊的位置。

读第一章《灰兔》时,虽然为孤僻无望的白毛的心境的大起大落所感染,也为喜欢率意横行的马小五的那点善心而激动,但毕竟还有点旁观品评的乐趣;到读第二篇《大丫和二丫》时,我却一下陷落了,几乎是屏息凝神地追读文字,想知道这对不幸姐妹的结局;读第三章《芝麻糖》,我为细妹和小五幼稚而艰难的创业经历所感动,也为他们的倔强反抗而振奋;《高门楼儿》中那乡下孩子的质朴、能干、傻气和一再倒霉,让人同情、发笑和愤怒,最后他的出走给作品投下了一抹亮色,虽仍属悲剧性结局。因为从事过多年批评,内心的积习一再提醒自己:这属于儿童文学吗?把生活写得如此复杂沉重,适合儿童读吗?对儿童来说,它们的意义在哪里?……我无暇从情节中退出,我情感已完全与这些人物的性格命运搅和在一起了。直到读至最后,出现了这么一句:“朵儿小小的脑子里,藏着多少对于往昔的怀念,和对于未来的恐惧……”我的心忽然被电光石火照亮,一下明白了全部作品的意义。

是的,这是我所熟悉的一个句式,它曾出现在茨威格短篇小说《家庭女教师》的结尾。小说写奥地利一个富裕家庭的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因看到了成人世界的惊人内幕,儿时的心灵被轰毁了。作者写道:“一阵猛烈的恐惧震撼着她们。对这个陌生世界里可能发生的一切,她们感到害怕。她们今天已经心惊胆战地向这个世界投了最初的一瞥。她们现在已经踏入的人生,使她们望而生畏……”这意味着,她们已踏入“分裂时期”。按照别林斯基的说法,这是每一个正派孩子都会面临的突变。在这之前,大家把他们当孩子,他们也把自己当孩子,不管家庭环境多么不如人意,父母和大人们总会尽其可能呵护;可是到了青春期,他不愿再被当作孩子了,他的眼光越来越锐利,他看出了成人社会的种种虚假、不公、黑暗,他意识到过去所知道的世界并不真实,这使他们恐惧,他们也会因此爆发或反抗。黄蓓佳和茨威格,写的都是孩子所看到的令他们惊惧的真实世界。这对于成长中的少年人,有着重大意义。在拙著《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我甚至提出:“衡量‘父爱型’作品现实性因素的最高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儿童更顺利地度过未来的‘分裂时期’。”

现在,可以回答在阅读过程中不时打扰着我的那些叩问了——

《童眸》是儿童文学吗?当然是。儿童文学包括从0岁到16岁的读物,读者年龄越高的作品,与成人文学就越接近,它所表现的生活也越复杂,内涵会更丰富,气象也可以更大。本书就属于这样的作品。过去在评《城南旧事》和朱天文《小毕的故事》等作品时,我曾赞叹它们“能让小读者看到相对完整的人生”;现在,从这部《童眸》中,小读者们也能看到。

儿童能适应如此沉重复杂的生活写照吗?应该适应,必须适应,因为他们马上就要自己面对丰富复杂的人生了。在《童眸》中,他们能通过文学体验这样的人生,作者则提供了人生的真实。我尤其喜欢《芝麻糖》中对细妹的描写,这是一个“从小康坠入困顿”的家庭,娇养却能干的细妹毅然退学,挑起了家庭重担,可是做小生意也没那么容易,有失落,有委屈,有偶尔的成功,也有突如其来的打击,有妈妈的忌讳,有难缠的亲情,也有社会的不公……细妹要独自面对这严酷的一切,但她终于还是走过来了。

“分裂时期”以前的孩子,习惯于用单纯的眼光看人,分清“好人”与“坏人”是孩子最急切的课题,但真实的人却是灰色难辨的。《灰兔》中,马小五是常常欺压白毛的强者,白毛的墨镜就是他摔碎的;但看到白毛陷入人生的困境时,提出偷偷为白毛打工挣钱的也是他,最后他独自到上海买墨镜,终于把墨镜寄回了,自己却与学校生活永远告别了。白毛是个弱者,但他一旦有了一点小“权”,做起欺压同学的事来也很顺当。在《芝麻糖》中,归来的马小五成熟了,也更复杂了,他仗义,有担当,不说空话,敢做敢为,但也有流气和霸气的一面。最复杂的还是《大丫和小丫》中的那个妹妹了,当初她差一点把姐姐推下河淹死,最后为救姐姐自己却被淹死了,她对傻姐姐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让人难以承受,却又是人生的真实。作品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复杂,看到人世的不公,生活有时就是不可理喻的,你却必须面对。小说中四个故事都具这一内涵,但第四篇《高门楼儿》中乡下孩子的遭遇最具说服力,闻庆来因天生斜视被剥夺了本来必胜的珠算比赛资格,又因邻班同学的诡计被剥夺赛跑的资格,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公,导致了他与这个城市和学校的决裂——谁能说今后这样的打击不会出现在今天小读者的面前?从阅读中体验真实而沉重的人生,应该是孩子的必修课。

别林斯基——这位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俄国批评家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莱特〉》一文中说,一个人度过“分裂时期”可经由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在现实人生的打击来临之后进入这一时期,如哈姆莱特;另一种是主动的,通过广泛而艰辛的阅读,通过积累人世的体验,逐步把握沉重的人生奥秘,他所举的例子是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别林斯基又说,经历“分裂时期”之前的那些孩子大都是崇高的,但经过“分裂时期”后,则大都变成了庸庸碌碌的成人,通过内心斗争和自觉,摆脱不和谐的分裂而达到灵魂的和谐,却仅仅是优秀的人的命运。让更多的孩子顺利通过他们的“分裂时期”,让他们在看到人生的复杂沉重之后,仍然优秀和崇高,应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一种天职。

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由儿童的眼光看取的那些人生片断会是缤纷的,难忘的,一回忆起来就使内心发紧、发疼——历经人生之“分裂”依旧保持单纯和崇高,需要童年的眼与心的对应,这是童年的虚幻美丽的崇高,与真实人生的艰难伟大的崇高之间的对应。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693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