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史上一位“遗失”的英国风光摄影大家——唐纳德•曼尼。唐纳德•曼尼1876年出生于苏格兰,1891 年开始在药店做学徒。19 世纪末来到北京工作,后前往上海,任上海屈臣氏大药房董事经理。
从1903年起,他多次在上海业余摄影协会举办的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摄影经验,先后出版了《北京美观》(1920)、《扬子风景》(1926)等摄影集。本次图片出自《扬子风景》画册。
黄猫峡
冬季,风向通常与水流方向相反。若逆流而上,船夫通常靠岸驶船,高立桅杆,扬帆乘风而行。若顺流而下,则收帆取道江中,最大程度地借助水势。
巫峡
巫峡,又称巫山峡,是长江第一长峡,素以俊秀著称。巫峡全长25英里(40.23千米),峡内迂回曲折,景色清幽至极。照片所示是冬日巫峡一角,江面平静无波。到了夏季,则全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乘风逆流而上
船只沿长江溯流而上时,若适逢顺风,则立杆扬帆,轻摇船橹即可借势而行。若风力不强,则船上绝大部分船夫需下船拉纤。江边有专门的纤道,只是与两岸俊峰秀岭相比,略显平淡无奇。
云阳滩下游
兴隆滩纤夫
要拉动一艘大船前行100码(91.44米),需要60多名纤夫连续工作近2小时。
他们手脚并用,深深陷进河沙中,一步一步向前挪,一英尺一英尺向前拉动大船。
照片中,站在这列纤夫旁边的人叫作”头佬”,负责督促拉纤。若纤夫偷懒,头佬便用竹条抽打他们。
拉纤劳动量大且危险系数高。拉一次船,纤夫可以领到5—7美元(约11—16先令)。
雇主还会为他们提供三餐。一般是米饭和蔬菜,只有当天工作量特别大的时候才会有猪肉。
红船(长江救生船)
长江上游地区的救生船始于清朝。长江上游素来滩险流急,几乎每日都有舟覆溺水的惨案发生,人员伤亡严重,却一直没有引起地方官府的重视。直到一位前往地方上任的官员舟行至此遭遇船难,家人全数溺亡,家当尽毁,朝廷才派宜昌镇总兵贺缙绅前来负责督造红船。在此期间,贺缙绅深入了解到航行的艰险,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行川必要》。每处险滩都设有一到两艘红船,各配有6名健壮的水手。过往船只一旦遭遇不测或纤夫被纤绳卷入江中,红船便会奔赴现场,实施援救。每年,受红船救助而幸免于难的人不计其数。每救助一个人或者打捞出一具尸体,红船船工都会获得一笔丰厚的奖励。现在这些红船仅用于护送地方官员。
万县古桥
这座横跨于空中的桥,一头连着万县,另一头则通往万县西部郊区。桥后是天城山,山顶的巨石上建有一座避难用的城寨。附近有很多这样的避难所。每当强盗或军队来袭时,地方百姓,特别是富裕人家,就会逃到山上。山上的城寨地势险峻,仅有一条羊肠小道供人们进出,易守难攻,富人们还有自己的卫兵,他们不怕外来侵袭。
默默与长江为伴的万县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这棵黄桷树一直矗立在山巅,看潮起潮落,亘古不变。旁边的寺庙镇守一方,安抚着深山空林中躁动的精怪。
灯影峡
灯影峡上段形同闭塞湖泊。舟行而过,前方山峦相阻,如入死巷,游人过客无不担惊受怕。行至山前,才发现原来川流向左,拐入山后,驶向腰叉河。
行至泄滩
重庆
重庆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西南的首府。嘉陵江(俗称“小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有一座半岛,这是重庆的制高点,半岛上面还有一条在水蚀作用下形成的峡谷。重庆四周雉堞环绕,墙内庙宇殿堂错落有致,墙外山丘连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