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知道洛阳有着”神都”的别称,和”魔都”上海、”帝都”北京的名字同样霸气,因为有着优异地理位置,很多朝代在这里定都,所以洛阳也有”十三朝古都”之说。从夏朝开始,洛阳的名字就出现了,到现在先后有十一个名字。
夏朝:斟鄩(zhēn xún)
据《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到夏桀皆以斟鄩为都城。斟鄩位置在河南洛阳盆地故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处,现位置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
在夏朝第二任君主启去世以后,他的五个儿子争夺统治权,姒太康获得了胜利,成为夏朝的第三位君主。当时太康管辖的地盘在斟鄩,夺得王位之后他便把都城搬了过来。
商朝:西亳(bó)
西亳是洛阳偃师在商代的旧称,位置在豫州的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处 ,西距汉魏洛阳城约10公里,西南6公里便是二里头遗址。
西亳是五帝时期帝喾(kù)的都城,帝喾即帝位后,可以明察秋毫,顺从民意,为老百姓着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还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诚服的帝王。后订立节气,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迁都西亳。
周朝:洛邑
洛邑,是周朝都城洛阳的古称,洛阳”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这里是为周武王定鼎中原之地,周成王”宅兹中国”之处。
都城的位置选择在天下的中央,天子要从天下的中央地区,治理天下所有的民众,都城成周洛邑的选址和兴建,是商周时期这种筑城思想最成功的体现和实践。
西周:洛师
到了西周时期,很多人都把洛邑叫成洛师。师:京师、首都,政治和军事中心之意。”京师”一词也是出自与此。
东周:王城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当时的洛邑还不变,在它的东面是成周,是殷商故民之所在。西面是王城,是宫寝之所在。周平王东迁之后,定宫王城,就位于洛邑城西。
夏至唐朝的普遍叫法:京洛
因为洛阳从夏代开始频繁作为都城,历十三代都会,后代多有沿用。所以统称洛阳为”京洛”,意思是”京师洛阳”。
武周王朝:神都
这个名字很多洛阳本地人都知道,武则天在临朝改制后,改名东都洛阳为”神都”,并在此定居。在此之前,叫做隋唐洛阳城,到了唐代建国之初的时候,隋唐洛阳城废弃不用了,贞观六年改号洛阳宫,显庆二年改为东都,光宅元年又称神都。
有评价说:”神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都城,从规模与发展程度上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是古代都城的一个巅峰。
西晋:中京
西晋时期,称洛阳为”中京”,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到初唐和盛唐时期。然后到南朝的宋武帝、宋文帝和宋明帝时期,也称洛阳为中京。后来到了1217年,原本叫做”河南府”的洛阳更名为”金昌府”,建号”中京”。
秦、魏、唐代:洛州
关于”洛州”的这个叫法,历史上出现了四次,只有一次说的不是洛阳。这个洛州是北魏太和十一年以荆州,治所在上洛县,就是现在的陕西商州。不过剩下的全是指洛阳,尤其是唐朝初年的时候,极为有名。
夏商周时期和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统称:三川
在这段时间,大家都把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核心策源地称为”三川”,”三川”是指黄河、洛河、伊河三条河流。
汉朝时期:河南郡
西汉初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东汉、曹魏、北魏时期曾改为河南尹,隋文帝时废置,隋炀帝时复设,唐高祖时再次废置,改为洛州,河南郡成为别称,唐玄宗时期置洛州为河南府。
这就是洛阳的十一个名字啦,大家觉得那个更好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