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卧猫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
《从前慢》是现代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对从前慢节奏生活的怀念,也包含着对眼下浮躁和疲惫生活的无奈。
新一代的年轻人,生活在钢筋水泥构成的丛林里,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已经很少有机会去接近自然,感受自然,去过一种真正的慢生活。
而就在当下这个时代,在贵州独山净心谷景区、在无人问津的铜雕厂、在不出名的小作坊、在鲜有人来的陶庄,仍有这么一群匠人,他们用精湛的手艺、饱满的热情和朴素的情怀,默默诠释着匠人精神,和这世界的浮躁做着沉默的抵抗。
记者周国平将这种大道至简的匠人精神完美地记录在了《有温度的手艺》这本书中,让这种手艺、精神和文化的传承用文字的形式得以保留和流传,让当今时代的年轻人,真真切切看到,如今仍有人在为梦想经历着十年磨一剑的辛劳。
纪录片《大匠之梦》曾荣获24届“中国十佳纪录片”,《有温度的手艺》这本书就是从这部记录片改编而来。由云南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周卫平和云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项目负责人曹诚博共同执笔,同时与享誉国内外的民族建筑设计大师李宏进合作出品,他们携手共同打造出这本散发着匠人温度的传承巨作。
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匠人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传承。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新一代年轻人,每一个人都该捧上这样一本书,在字里行间中去感受究竟什么是匠人,什么是热爱,什么是敬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承!
一、匠人精神有着精雕细琢的慢节奏
王东凡和王东其父子,是一对掌墨师。说起“掌墨”这个词,相信很多人并不熟悉。
“掌墨”即指掌控墨线,是木匠行业中的专有词汇。对于木匠来说,做工要先有墨线,有了墨线,着手才会有依据,无论是锯直还是刨平,才有动手的准绳。所以“掌墨”的技术,对于木匠来讲,尤为重要。
在民间,“掌墨师”需要精通掌墨技术,指挥并决定掌墨相关的一切工作,是传统房屋建设的总工程师。可以说,“掌墨师”这个称谓,是木匠行业中最具地位的一个了。
王东其是当地木匠中最年轻的掌墨师,说是年轻,他也是经历过十年辛苦学艺的。
对于掌墨师来说,掌墨是一门靠技艺和资历的手艺。学习掌墨,先要从学徒做起。所谓学徒,学技术和门道儿还在其次,关键是磨练品性。
那么学徒都做什么?打杂、挑水、扫地、磨刨刀,除此之外,伺候师傅生活起居,甚至给师傅提鞋,买菜做饭。要足足干上一年,才有可能接触到稍微有技术含量的工艺,比如推刨子、凿眼儿等等。
在木匠行业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三年学徒,五年半足。”有着木匠天分的王东其,虽然享受着亲生父亲的悉心指导,他依旧沿袭着自鲁班起立下的规矩,严谨而认真地恪守该恪守的门规。
做掌墨师不仅要靠资历,更靠天分。有人做了一辈子,也不过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木匠。好在王东其天资聪明,对木匠工艺好像也有着天生的灵气,加上父亲亲自教导,十年时间,他如愿成为了一名掌墨师。
当众人质疑他的成就如此之快时,王东其用实实在在学到手的手艺博得了质疑者的一致夸赞。
成为掌墨师不是一个木匠的终点,相反,这是他们事业上又一个庄重而严肃的起点。王东其在做工的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问题,依旧会向父亲请教。父子俩一同做工的时候,午饭期间,闲谈的话题也常常不离工艺。
对待手艺,他们精雕细琢,不肯漏掉一个细节,让每一道工艺都力求完美。对待“掌墨师”这个身份,他们不仅把它当做一个称谓,更是当成一份荣耀。
在王东凡和王东其父子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何谓匠人精神。那是一种精雕细琢的慢节奏,他们紧锁眉头思索工艺如何更加完美的瞬间,定格的是一份不负内心的坚守。
二、匠人精神有着精益求精的工艺态度
我国的锁具制造历史,要回溯的话,大概要说到五千年前。正是这有着长远历史渊源的锁匠行业,勾着锁匠李梦乔的心。
李梦乔出身于锁匠世家,制锁工艺到他这里已经传承到第四代了。祖祖辈辈将毕生精力都倾注于这项事业,李梦乔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对制锁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锁具背后的历史渊源,因为有着家族四代的积淀,他更是比常人了解更多。
出自李梦乔之手的锁具,若不细看,几乎留意不到锁孔。外行人看来,它们和精美的工艺品简直毫无两样。
对待这份工艺,李梦乔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每一把锁,都不仅仅只是用于锁住箱子,而更多的是将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融入锁具的设计之中,让人使用锁时,不仅是锁住一份秘密,更是锁住一份传承。
李梦乔最得意的作品,当数月琴锁。那是一把重达七十五斤的大锁,需要两人合力方能开启。
面对李梦乔的作品,你能说做锁匠只是一份职业吗?这是一项真正的艺术,而李梦乔,是真正的匠人。
李梦乔 月琴锁
民间流传,李梦乔的祖辈曾经为当时的大户人家打造过一把需要七个步骤才能打开的传奇之锁。
对于这把七开锁,李梦乔不仅在寻找,而且在努力重现。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目前打造出一把六开锁,这把锁共有三把钥匙,打开它需要六个环节。
锁匠是最初的机械师,李梦乔对锁具工艺的追求,让人不由得对这个说法深深认同。
在李梦乔及他的祖辈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何谓匠人精神。那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艺态度,他们把传统文化同匠人工艺完美结合同时,锁住的不仅是某个实物,更是锁住了时光。
张家界九重天吊脚楼
三、匠人精神有着忠实虔诚的文化传承
“湘西鬼才”的称号,是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张家界考察的时候,目睹李宏进建造的九重天吊脚楼,深感震撼之余,不禁脱口而出的赞叹。
这位“湘西鬼才”出身于一个平凡的石匠家庭,十二岁那年,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外出拜师学艺,想方设法养活自己。
学艺的最初三年,他没有报酬,只是能吃饱穿暖,做着最累的活儿,受着最重的苦。那时的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有所成,把手艺学到精通,才不枉费多年辛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宏进细心琢磨工匠的门道儿,遇到问题都比别人再往深处想一想。
靠着勤学苦练和肯钻研的精神,不仅学成出师,更是创造出了令同行瞩目的作品。
张家界风情园的建造,倾注了李宏进一整年的心血。三百天的工期、数百张手绘图纸、上千个设计图案,才打造出这个理想建筑。
可是,建筑完工后,住建局根本不屑于过来验收。李宏进不过一个无名小卒,谁都不信他真的能建造出合格的作品,甚至他建造的房子是否安全,都被严重质疑。好在最终有一名验收员过来看了,这一看,验收员竖起了大拇指。
正是这项工程,让李宏进得了总理的赏识,并且荣获“湘西鬼才”的称号。后来,又有人称他为“当代活鲁班”,这无疑都是对他作为匠人的高度认可。
李宏进凭借九重天获得了第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从那开始,他连续获得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而他的终极梦想,是创造出七十二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梦想的来源,源于学艺时,师傅曾对他讲过的七十二行当。行行出状元,他要让七十二行当都做到极致,创造出七十二项卓越的成就。
工匠,不仅仅是技艺的研习,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是李宏进的投入与创造,让中国匠人从默默无闻走向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桂冠,让全世界对中国工匠挑大拇指。
一项工艺和文化,走出国门,才能让世界瞻仰其风采。而后吸取各方精华,注入工艺之中,创造出更加卓越的作品。
在李宏进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何谓匠人精神。那是一种精忠实虔诚的文化传承,他用吉尼斯世界纪录把中国匠人精神带给了世界,更从世界回归,对工艺精益求精,将匠人精神传承到永远。
四、无论什么行业,都该拥有匠人精神
新时代的年轻人,了解手艺活儿的人少了,而从事手艺活儿的人则更少。
但这并不能代表“匠人精神”从此没落,《有温度的手艺》一书就是为了把这份高贵的精神记录下来,供给我们这些非工匠阅读,让我们明白“匠人精神”不是单指一个特定行业的精神,而是所有从事劳动创造的人们都该保有的精神。
只要是工作,就该热爱,就该投入,就该认真,就该精益求精。
匠人精神应该牢记在每一个人心中,它该像大海上的灯塔,成为我们为之追求的方向标。
是时候让匠人精神走入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了。是时候让匠人精神融进每一份创造里,结合在每一份努力中了。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行业,我觉得年轻人都该把‘工匠精神’这四个字挂在家里,挂在办公室。”这是陶艺师陈秀满的话,更是代表着万千匠人对当代年轻人的谆谆叮嘱。
诗经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无论所从事的工作是什么,都要细思切、矬、琢、磨四字,方能在所从事的行业中,做到优秀,做到极致。
如今的我们,该把“匠人精神”牢牢记在心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也许有一天,工匠这个工种会变得更小众,但匠人精神一定会被传承既而发扬光大。
感谢《有温度的手艺》带我们走近一位位真正的匠人,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匠人精神”。
从此“匠人精神”不再会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将流转在每一位年轻人的心中,如同流淌在工匠心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