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今非昔比,背后真相令人唏嘘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今非昔比,背后真相令人唏嘘

小学到初中,要说教科书里印象最深的课文,对我来说,除去《半夜鸡叫》,应该就是《范进中举》了。后来读完全本的《儒林外史》,方才知道在“范进中举”的前后还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今非昔比,背后真相令人唏嘘

其实范进不仅中了举,后来还中了进士,而且进京做了大官。范进从二十岁应考,直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人,总共考了二十余次。为何那么多次没中,单这最后一次就得中了呢?以及他后来怎么中的进士,这其中都是有些缘由的,我们不妨根据原文内容细细分解。

助其改变命运的人

范进首度出场是在《儒林外史》第三回中。但在这之前首先应该表一表另外一个人物,他就是真正让范进改变了命运的周进。

话说这周进是山东人,经历很可能比范进还惨。书中说他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不曾进学(中秀才)。在私塾里坐馆糊口,最后还弄丢了饭碗,不得不跟着一伙儿买卖人当账房先生去。

跑一次省城,路过贡院(古代乡试的考场)。要知道古代童生是没有资格参与乡试考举人的,所以周进便要进里面参观一番。想到自己追求功名大半生却落得个如此下场,不禁悲从中来,竟一头撞在号板上号啕大哭。

众人知这周进算有些才学的,便出钱捐一个监生给他。这样他才有了同秀才一样的乡试机会。没想到一考便转运中了举人,紧接着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做几年官以后,被皇帝钦点广东学道,来当地组织院试。

古代监生,就是国子监学生,比如同为《儒林外史》中人物的严监生。有依靠祖上官位入监的称作“荫监”,也有皇帝特许入监的称“恩监”。第三种就是这次周进捐纳财物而来的“捐监”。做了监生便可以直接参加乡试。

读者不免疑问,周进考了那么多年没中秀才,为何不早做此打算?很显然,说明“捐监”的代价极大,需捐财物恐非一般小数目。

周进初次到地方组织科考,心里便想着自己在功名方面吃苦久了,如今当权,必要细细看那试卷文章,不可屈了真才。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今非昔比,背后真相令人唏嘘

范进中秀才的真相

正因为周进这样的发心,才有了范进的进学机会。范进首次出场,就是在考场交卷的一幕。书中对周进眼中的范进,有详细描写:

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候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范进)还穿著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

见了他的样子,周进心生恻隐,问些状况后便让他去了。于是将范进的卷子用心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什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这是书中原话。好在那时段来交卷的考生较少,周进又将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多遍,方才回味过来,不觉叹息道:

“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如此可见,范进是有真才实学的。之所以这么多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实在是被那些糊涂试官所埋没了。同理,折射出周进本人的不幸遭遇,也是这个原因。所以,吴敬梓写这样人物,就是在批评和讽刺科举考试中这种不合理状况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百变金刚胡屠户

有了这个开头,范进才得以扭转命运。之后的情节便是广为人们所熟悉的课文《范进中举》。值得一提的是,在接下来的桥段中。除去范进外,我觉得配角胡屠户,才是吴敬梓笔下最精彩的人物。

我们可以先看范进进学后回家,也就是中举之前胡屠户的表现。书中说他手里拿着一幅猪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说是来道贺。而作为范进的丈人,胡屠户仍旧如平日一样,一幅居高临下的姿态。坐下后他说道: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使你中了个相公,所以带瓶酒来贺你。”

敢情这范进中了个秀才,全是因胡屠户积下的功德。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今非昔比,背后真相令人唏嘘

接着他还说范进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忍不住用自己势利眼的价值观教导几句。说既中了个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方他这行事里都是些体面人,见着要恭敬;但是和一般的平头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他脸上都无光了。

这一笔不仅在写胡屠户,更代表了大部分市井之人的庸俗与势利。

最后,带来的酒菜八成被自己吃喝了一多半,醉醺醺地走了。

在范进提出向他借盘缠去省城参加乡试时,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因为他压根就不相信范进能中举。书上原话:

“不要得意忘形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肉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赚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经……”一顿夹七夹八,骂得范进摸门不著。

从这段话里折射出,胡屠户虽为市井之人,但也知道读书人能靠科举考试出人头地者,是十分罕见的。因而他更愿意务实些,甚至还替范进想好了出路。除去刻薄以外,我更看见了胡屠户作为普通人应有的正常属性。

这是吴敬梓的实笔,没有夸张,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还原。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今非昔比,背后真相令人唏嘘

然而范进却想:“恩师周学道(周进)曾说我的文章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可见他也并非百无一用,这时候竟表现出聪明人的样子。于是范进拿定主意,向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自去参加了乡试。

这一去,家里便饿了三天。回来免不了又遭胡屠户一顿骂。再看发榜那日,胡屠户知道女婿高中以后的表现。

书中先表范进中举后发疯,旁人出主意说让他平日害怕之人打上一巴掌,骂上几句说不定能好。自不必问,可当此大任者非胡屠户莫属。然而,平日里在女婿面前吆五喝六的胡屠户,此时却犯了难。说道:

“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听得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王就要捉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我不敢做这样的事。”

耐不住众人强逼,只得连喝两碗酒,壮了胆子才下起手。范进清醒后,胡屠户战战兢兢,又同女婿解释一番缘故。原话说:

“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

“打”完女婿,胡屠户那只手竟觉得隐隐的疼了起来。还在心里懊恼:“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得狠了……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今非昔比,背后真相令人唏嘘

之后便是在邻人面前对范进赞不绝口:

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我小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意思是,我早就看好这小子能行!女儿三十多岁还没嫁?在古代可不是个正常状况。吴敬梓这处戏笔讽刺得高明。

前后对比,从称范进是“现世宝穷鬼”、“没用的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到“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文曲星下凡”。吴敬梓真是把一个前倨后恭,嫌贫爱富、卑微势利的市井小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细细读来,忽又感到不寒而栗。即便今日,就在你我身边,仿佛也并不少见如胡屠户这般人物。

中举人后的范进

而范进本人,或者说他们家的状况,在其中举之后又是怎样一番变化呢?书中前文交代过范进的住处:

家里住著一间草屋,一扇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正屋是母亲住著,妻子住在披房里。

中举当日家中已无米下锅,其母令范进抱着一只下蛋母鸡进城去卖。正是此时他才被邻人强拖回家,得知中举后发了疯的。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今非昔比,背后真相令人唏嘘

真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首先前来拜会攀亲的是张乡绅,他也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不知从何说起,竟同范进攀上了世兄弟。又是送银钱又是送房产。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看看吧,初次见面,已如至亲骨肉一般了。书中接着说:

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

前后有如此大的人生落差,中举能令人发疯也实在是不足为奇。你中你也疯!

中进士后的范进

再往后的情节是其母乐极生悲归了西,范进丁忧后进京见过贵人周进,准备会试。周进早将范进之名在当道大老面前荐扬,说是人人都欲致之门下。如此不消说, 会试完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

可见正如前文所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同样道理,也是“自古无场外的进士”。这叫做约定门生。范进已深谙此中道理。

中进士后的范进,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赴任前,周进说当年在故乡坐馆时,训蒙的学生里有个叫荀玫的,那时才得七岁,如今想也成人了。如果这人应考,若卷子还过得去,让范进留意提拔。

范进到任后先是忘了,直到要发榜前日才想起来。于是赶紧细查,说是查遍了六百多卷子,并不见有个荀玫的卷子。然后吃饭时候一个幕客讲笑话,原文如下:

“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

没想到的是,范进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今非昔比,背后真相令人唏嘘

范进不知道有苏轼这个人。如《儒林外史》第三回书中,周进训斥魏好古时所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不考的东西你知道它干嘛?

这就是吴敬梓小说所要讥讽的八股取士制度的本质。也如后人所说: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结语

反观当今应试教育的现状,是否也有此弊端呢?任何一项制度,不去改革,最终都难免走向死板僵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然而,人为操纵,强行令其戛然而止的话,只会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毕竟,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给无数寒门子弟以改变命运的机会,有他存在的合理性。

新时代也是如此,在没有更完善的替代制度出台之前,高考仍然是最好的制度。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1770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