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漳河北岸修筑了一座城,因颛顼的外孙大业始居于此,遂将新城取名为“邺”。
随着时间的推移,邺城的地位不断提升。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由此开启邺城的辉煌篇章。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定都,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美誉。
公元六世纪,邺城四百年的繁荣戛然而止,玩起了失踪,这一切与两个人的恩怨有关。
上图_ 曹魏邺城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宣帝宇文赟病逝,年仅8岁的宇文衍即位。皇帝年幼,无法亲政,北周出现了权力真空。近臣刘昉、郑译矫诏,拥立杨坚为大丞相,辅佐朝政。上台后,杨坚充分展现了治国理政的能力,广施仁政,革新法令,厉行节约,深受底层百姓的拥护,同时,以赵王宇文招嫁女的名义,召集北周的宗室藩王入京,借此监视保皇派,削弱其实力。完成这些部署后,杨坚仍对一个人心存忌惮。
与杨坚的经历颇为类似,尉迟迥同样是个官二代。尉迟迥,字薄居罗,山西大同人,是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早年跟随宇文泰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平定蜀地,官升大都督。北周初立,尉迟迥受封柱国大将军,进爵蜀公。杨坚上位时,尉迟迥担任总管,经营相州多年。
上图_ 公元572年,北齐、北周和陈对立地图 (标黑处为 邺城 所在)
杨坚和尉迟迥两人都是朝中的实力派大佬,不过两人的政治主张不尽相同。杨坚大权独揽,收买人心,打击宗室,有自己的小九九,尉迟迥是坚定的保皇派,对杨坚的野心洞若观火。双方确认了一下眼神,互相拉黑。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杨坚抢先出手了。他以会葬的名义,命尉迟迥之子尉迟惇前往相州,征调尉迟迥入京。同时,命郧公韦孝宽前往相州,接替尉迟迥的职位。杨坚的高明之处在于如果尉迟迥奉诏,就能釜底抽薪,成功排雷。万一有变,杨坚也能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出师有名。
相州地处中原腹地,下辖六郡。当地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治所邺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一线都市,分为南北两城。南城修建于东魏初年,较北城大。北城始建于曹魏时期,城内修有冰井台、铜雀台、金虎台。
上图_ 北周官制简表
六月,尉迟迥以赵王宇文招小儿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公开起兵,所属各州群起响应,叛军人数多达数十万。七月,荥州、申州、东楚州、东潼州等地纷纷倒戈,支持尉迟迥的叛乱。尉迟迥又北联突厥,南下陈朝,以江淮为代价,争取外援的支持。
局势仍在持续恶化。七月二十五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携所属七州叛周降陈。八月七日,益州总管王谦也加入了叛乱行列。荆、襄、豫境内的诸蛮“焚烧村落,攻略郡县”。一时间,北周境内烽烟四起,动荡不安,杨坚面临上台之后最大的危机。
面对乱局,杨坚沉着应对。六月十日,任韦孝宽为行军元帅,攻伐尉迟迥。六月二十六日,任梁睿率军进攻王谦。七月十六日,任杨素统兵攻击荥州。七月二十五日,任王谊领兵讨伐司马消难。同时,任命韦世康为绛州总管,保障关中安全。
上图_ 北周武士俑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稳定局势的关键在于迅速平息尉迟迥的叛乱。八月,韦孝宽统率二十万,行军至怀县永桥镇(今河南武陟西南),尉迟迥部将纥豆陵惠抢先占据永桥,而且永桥城高墙厚,易守难攻。众将请战攻城。韦孝宽不以为然,他认为首战必胜,而且击败了尉迟迥,永桥自然克复。
韦孝宽遂引军驻扎武陟。杨坚又派高颎前往一线,协助韦孝宽。尉迟惇率军十万,驻守武德(今河南武陟东南),连营二十余里,与韦孝宽隔沁水相峙。高颎在沁水搭建浮桥,尉迟惇在上游放纵火船,试图焚烧浮桥,高颎对此早有防备,命士兵用上尖下宽、前高后低的“土狗”筑成土坝,保护浮桥。
尉迟惇领兵稍退,计划等韦孝宽渡河时,半渡而击。没想到韦孝宽挥军齐进,行动迅捷。渡河之后,高颎又命人纵火焚桥。士兵见退路已绝,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叛军难以抵挡,全军溃散,尉迟惇单骑逃脱。
上图_ 高颎(541年—607年)
韦孝宽率军直趋邺城,打算趁尉迟迥新败,援军未到,拿下邺城。尉迟迥料敌于先,在邺城南郊的野马岗埋伏三千精兵,企图偷袭韦孝宽。然而,伏兵被韦孝宽部将宇文忻发现,他率五百轻骑将其团灭。尉迟迥又在南郊草桥结阵阻击,又被宇文忻击败。
八月十七日,在万余名头戴绿巾、身穿锦袄的“黄龙兵”簇拥下,尉迟迥披坚持锐,坐镇邺城南郊。尉迟惇、尉迟祐兄弟集结了十二万人马。尉迟迥的弟弟、青州总管尉迟勤带领三千骑兵参战,还有五万步兵正在增援途中。
双方激战,尉迟迥的士兵作战悍勇,士气高昂,韦孝宽初战失利,被迫后退。此时,数万邺城百姓,吃瓜围观,筑起人墙。宇文忻见状,大呼:“事急矣!吾当以诡道破之。”于是,箭射百姓,众人失措,推搡践踏,秩序混乱。宇文忻又高呼:“贼败矣!”韦孝宽军心复振,乘乱反击,尉迟迥大败,退入邺城。
.
上图_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
韦孝宽围攻邺城,李询、贺娄子干等人率先登城。城破之际,尉迟迥大骂杨坚后,在城楼自杀身亡,属下士兵皆被坑杀。尉迟勤、尉迟惇与尉迟祐东逃青州,被大将郭衍俘获。历时68天的叛乱,就此平息。二个月后,各地的叛乱相继遭到镇压。司马消难南投陈朝,王谦、宇文胄等叛将被斩杀,北周的局势趋于平稳。
为了防止尉迟迥的残余势力死灰复燃,杨坚下令将邺城、魏郡、相州的大部分百姓,南迁至安阳,焚毁邺城,将邺城改名为灵芝。同时,大力扶持安阳的发展。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邺城原址筑小城,设邺县。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邺县改名临漳,名传至今。可以说,安阳取代了邺城的地位,临漳拿到了邺城的地皮。
上图_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虽然很多保皇派加入了这次叛乱,不过经过宣帝的暴政,北周已经失去了普通官僚和广大民众的支持。杨坚掌握朝政、平息叛乱后,大量汉人参与朝政,加入军队,稀释了鲜卑族的权力,改朝换代成为大势所趋。
王夫之认为:“宇文阐称帝已二年矣,父死而正乎其位,杨氏虽逼,阐未有失德也,迥乃奉赵王招之少子以起兵。”杨坚尽管专权,当时并没有失德之处,而尉迟迥并没有以静帝名义起兵,而是以宇文招小儿子作为话事人,这让很多中间派倒向了杨坚,这正是他失策之处。
上图_ 隋唐大运河
邺城成为尉迟迥败亡的殡葬品,只剩断壁残垣。原本邺城还有重建的机会,只是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运河两岸逐渐繁荣,远离运河的邺城错失重建的机遇。
南宋时期,黄河发生夺淮入海的事件,曾经流经河北的黄河发生了变道,邺城失去了原有的战略价值,重建变得遥遥无期,彻底沉沦,最终尘封历史。
文:计白当黑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