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国产片有一个特色,想前人不敢想,做前人不敢做。在政策以及电影审查制度还比较宽松的情况下,为后世贡献了太多的精品故事片。各种类型的电影在80年代层出不穷。有对于之前的动荡年代进行反思的作品,有对于当代社会结构进行讽刺的佳作,有对于人类保护环境的呼吁,也有对于各种鬼神故事的敬畏。这些作品大都天马行空,基本上涵盖了国产电影后来的很多想象力。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很多后来的作品只能望其项背,然后怀念那个充满各种可能的年代。
80年代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猎奇,在改革开放刚刚缓慢推行的时期,那种猎奇性的电影能牢牢抓住人们的眼球。当国门慢慢的打开,外来的新鲜事物成了以往严肃整齐的人们茶余饭后最大的满足感来源。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的目的性比今天的自媒体还要更甚。情色、暴力、血腥、恐怖,几乎所有的能让人血脉喷张的类型电影都是观众们的最爱。
很多电影几乎都是融合了很多博人眼球的元素来堆砌故事的,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那个时候的电影都还挺不错。不论是反思过去还是放眼未来。电影的主体都能通过故事很好的升华,这一点也是后来的导演们所不能及的。因此,即使当时的很多影片都充满了黄暴元素,但却无一例外地都是质量上乘,这也算是一种奇观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就如同当时的很多故事片一样,首先是一部博人眼球的作品,起码在宣传的时候是这么做的,但是内容却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些弱势群体,且最终给予了不俗的启示。
《死期临近》是一部cult片,而且跟当时的很多cult片一样,开篇的第一个镜头打上去的字幕就是“少年儿童不宜观看”,作为一个具有猎奇心理的普通观众,我犹豫再三,依旧是打开了这部影片。然后就被毫不留情地刷新了三观。
首先说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变态杀人狂的连环凶杀案。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个连环杀手,警察在分析遇害的四个人期间,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杀手每一次挑选的日期都是4月30日,而且遇害者大都与十几年前的某一次案件有关。虽然有了这些证据,但是警察们依旧是毫无头绪,因为犯罪分子属于流动作案,而且每一次的案发地点都不固定,这样一来就不能确定下一次的案发地点到底在哪里,某市的刑警队长陷入到了沉思。
虽然不确定犯罪分子是否会在本市进行犯罪活动,但是距离4月30日还有不到十天的时候,刑警队长还是要例行调查的。但就是因为这一次的调查,最终,犯罪分子开始初露端倪。
另一条平行线,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与自己的电视台主持人妻子的婚后生活非常美满。妻子事业有成,企业家的工作也很顺利。妻子想在4月30日,企业家四十岁生日这天给他一个惊喜。但是这个惊喜却引出了一连串故事。首先就是学历造假,妻子知道真相后当时感觉不能忍,但是为了这个优秀的丈夫,妻子选择了相信,尔后,警察们通过一些恍如“天神下凡”的蛛丝马迹,找到了疑似企业家犯罪的证据后,当警察们一次次地攻破妻子的心理防线,妻子几近崩溃后,她依旧是选择了相信自己的丈夫。
不过好景不长,最终在4月30日这天,之前的美满幸福的家庭一下子遭受到了灭顶之灾。丈夫暴露出他的真实面目后,一切就都真相大白了。执念的丈夫为了洗清自己十几年前的冤屈,选择了报复所有与之相关的人,而这一切的报复都来源于当时所受打击之下,心理的崩溃,丈夫最终由于十几年前锒铛入狱而精神崩溃患上了人格分裂症,每一次行凶的时候,都是心理的恶面在作祟。真相大白后,影片顺利的来了一波精神分裂症方面的普及,成功的让所有观众接触到了一种科学知识的教育,两开花,两开花。
作为一部开篇以“少儿不宜”的噱头引人入胜的故事片,这部80年代的作品真正的达到了“文体两开花”的高度。一方面将一个充满诡异气氛的故事讲述的有理有据,另一方面还对广大观众进行了医学教育的普及。片中的经典段落一方面致敬了那些经典作品,另一方面也推陈出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影视框架,这对于后来的很多犯罪惊悚题材的故事都有一定的启示。
看完了这部“少儿不宜”的作品,我恍如行走在精神病患者的内心,当我细细的回味那些“大尺度”镜头的时候,内心深处不仅表达出来了对于当时的那些导演的尊敬。像这样利国利民的作品,多来点,可行?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