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熟悉的传记片,大都围绕着名人的故事。
皇后乐队、巴菲特、赛车王、拳王……没有一个人不是盛名在外。
却偏偏有这样一部片,不走寻常路,跨越国际,只为纪录一位毫无名气的落魄歌手。
究其一生,只发行了两张专辑,销量可能都不超过10张,就被唱片公司解雇了。
但你绝对无法想象,这样一个过气歌手,竟然改变了一个国家——
寻找小糖人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导演: 马利克·本德杰鲁
主演: Stephen ‘Sugar’ Segerman / 罗德里格斯 / 马利克·本德杰鲁
类型: 纪录片 / 音乐 / 传记
上映日期: 2012-07-26(英国)
片长: 86分钟
豆瓣9.1,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
片中苦苦追寻的“小糖人”,到底是谁?
这并非歌手的名讳,只不过是他留下的其中一首歌。
他叫罗德里格斯(Rodriguez),一个生活在美国工业之城底特律的歌手。
在成为歌手之前,身上有着墨西哥血统的罗德里格斯,和大多数的底特律蓝领一样,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体力劳动者。
生活的压迫,贫穷的烦恼,社会的歧视,他全都体验过。
这些出身和经历赋予的厚重感,也成为了他歌声中最为独特的力量。
在底特律河旁边的酒吧里,伴随着货轮的轰响以及弥漫着的雾气,黑暗之中的罗德里格斯,被苏塞克斯唱片公司(与迈克尔杰克逊合作过)的制作人发现了。
当罗德里格斯一开口,惊艳了所有的人。
“他是我最难忘的艺术家。”
“他不仅是有天赋,他就像是一位智者、一位先知,他远远不只是一位音乐家。
对于罗德里格斯的声音,时至如今,制作人依然盛赞不已。
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开始着手制作属于他的新专辑。
在当时,所有成功的条件都具备,所有的制作人都深信他一定会大火。
但结果也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罗德里格斯不仅没有火,甚至专辑销量两只手都算得过来。
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70年代美国的3800线民谣歌手,还是糊到查无此人的类型。
到现在,制作人依然无法理解,如此出色的歌手为何会被被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
到底是歌曲色彩有问题,还是专辑配色不对,“我不明白,他这么优秀”。
由于专辑销量太差,在发行了第二张专辑之后,苏塞克斯唱片公司解雇了罗德里格斯。
他短暂的歌手生涯,仅维持了两年。
他又回到了底特律的贫民窟,做回了那个依靠体力维生的平凡工人。
就在此刻,罗德里格斯的声音,却传进了一片新大陆。
1970年的南非,正处于“种族隔离”的水深火热之中。
社会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白人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其他种族的人民就只能接受控制。
他们不能看电视,没有网络,不能出国,要多保守就有多保守。
罗德里格斯的歌声,恰巧给这一片寂静黑暗,带来了弥足珍贵的星点微光。
他成为了南非人民心中的“反叛偶像”。
那些歌曲中所诵唱着的自由和反抗,击中了正饱受制度压迫的群众心理。
他们从歌中学会了,什么叫反抗,什么叫自由,什么叫解放。
罗德里格斯的音乐拯救了苍生,让他们的灵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救赎。
自由和信仰之光,开始蔓延在南非的大街小巷。
唯一困扰的,是关于这位“圣人”的故事,所有的南非人民都一无所知。
就连罗德里格斯的音乐是怎样流传进南非的,也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他们所掌握的,仅有他美妙的歌声。
以及专辑封面上小小的、戴着墨镜的头像,脸都看不清。
时隔多年之后,南非唱片店老板斯蒂芬·席格曼(外号“糖人”)在一次与友人的交谈中,惊讶地发现——
原来美国人们都不认识罗德里格斯!
他受到了惊吓,在南非,人人都听过罗德里格斯,而却在罗德里格斯音乐诞生的美国,竟然查无此人。
或许是出于好奇,他决定寻找罗德里格斯的踪迹,一定要找到这位救赎了万千南非人的“小糖人”。
开设寻人网站论坛、给再发行的唱片写推荐语、与南非同为歌迷的记者一起合作……
他们费尽全力,能够得到的信息,少得可怜。
阿姆斯特丹、乔治亚、美国、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只有这些了。
关于罗德里格斯的“真实故事”,一下子传言四起。
有的人说,罗德里格斯还活着,还在酒吧唱歌。
也有的人说,罗德里格斯已经死了。他背对着舞台,用枪顶着脑袋,华丽地自杀了。
不放弃寻找的“侦探们”,顺着音乐版权费用的线索,摸到了曾经为罗德里格斯发行唱片的美国苏塞克斯公司。
另一个关键的突破点,在歌词里。
记者发现,在歌曲《冷冰冰的事实》里出现了“我在迪尔伯恩认识了一个女孩”,这样的字句。
迪尔伯恩,位于底特律。
就这样,他们在1997年找到了曾经为罗德里格斯制作专辑的迈克·西奥多。
那些困扰了他们多年的问题,他的歌是怎么写的、他的专辑在哪里录制的、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终于,都有了正确的答案。
反而是制作人被问懵了——
“你说死是什么意思?他没死啊?”
西斯托·罗德里格斯还活得好好的,生活在底特律。
与此同时,那个曾经几近废弃的寻人网站,收到了一条振奋人心的留言。
“罗德里格斯是我的父亲,我没有开玩笑,你们真的想认识我父亲吗?”
作为网站负责人的“糖人”斯蒂芬·席格曼,和自己的偶像罗德里格斯通电话了。
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他终于找到这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甚至改变了南非命运的“小糖人”了。
斯蒂芬·席格曼二话不说,郑重地邀请罗德里格斯。
“来(南非)吧,你不会失望的。”
1998年,罗德里格斯第一次来到南非。
他就像巨星一样,豪车接送,记者簇拥,人们为他呐喊尖叫。
举办演唱会的场馆里,人潮涌动,座无虚席,所有人都激动地等待着那个“英雄”的到来。
而罗德里格斯开口的第一句话,更是让他们泪流满面——
“谢谢你们,让我活着。”
所有原本半信半疑走进场馆的南非歌迷们,就在这一刹那,梦想成真了。
而对于罗德里格斯,如此天差地别的转变,却并未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回到美国后,他依然做着建筑工,住在破旧的底特律。
甚至在南非住酒店时,他从不睡在豪华的床上,都是蜷在沙发上就寝,因为不想弄皱了白色的床单。
虽然清贫、老旧,但罗德里格斯依然过得体面,对生活保持热爱,对音乐充满热情。
“你只是你世界里最黯淡的星球,却给另一个世界无与伦比的璀璨光芒。”
在南非,罗德里格斯的专辑销量超过50万张,是金唱片销量的十倍,知名度远远超过滚石乐队、猫王等这些时代巨星。
但由于早年被解雇、版权流通影响,他既没有得到那些他应该拥有的财富,也没能在壮年之时延续音乐梦想。
罗德里格斯这一生,平平无奇“小糖人”,却也救赎了一整个民族。
而能够陪伴着这个民族,找到这位“英雄”的,正是《寻找小糖人》的导演马利克·本德杰鲁。
本德杰鲁花了长达6年的时间制作这一部纪录片,其中有5年的时间都在陪着唱片店老板“糖人”寻找着。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为了追寻到这束圣光,仅有100万美金预算的本德杰鲁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甚至,他还赌上了自己的一切,“我向朋友家人借钱,在过去的两年没有买过一件衣服”。
片中作为过渡的画面,都是由本德杰鲁亲手绘制,以动画的形式呈现。
最值得关注的是,由于资金短缺,电影有10%的镜头(约20分钟)使用手机进行拍摄,成本仅花费了购买APP的1.99美元。
这所有的一切努力,只为了揭开这束圣光背后的故事,只为了自己同样平平无奇的电影梦。
幸运的是,梦想实现,电影大获成功,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但不幸的是,在这期间投入了过多感情、承担了太多压力的本德杰鲁,在患上抑郁症之后,于2014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仅36岁。
他们都为了自己的梦想,竭尽全力。
图左为导演马利克·本德杰鲁
如今,电影依然是无数人心中珍贵、而又有些奢侈的梦想。
《寻找小糖人》所面临的窘迫,也是无数电影人追梦路上正在经历的难关。
为了支持更多的电影人能够实现梦想,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联合华为手机,共同开启“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
同时,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还首次展映了由华为Mate30系列拍摄的三部手机电影。
影片包括有《你的样子》、《巴丹吉林》、《泳往春天》。
其中,影片《巴丹吉林》由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导演刁亦男监制,青年导演任永强导演,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进行拍摄。
《你的样子》由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监制,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记录短片奖(摄影)得主曲江涛导演。
《泳往春天》由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张杨监制,青年导演孙媛媛导演。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影像创作在艺术表达、技术形式、风格美学、文化价值、人性情感、时代态度等多个维度上都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无论是视频博主记录生活的vlog,还是知名导演尝试的手机短片,都证明了手机影像创作的可行性与创造性。
使用手机拍摄的影片,也已渐渐成为视频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9月,基于徕卡电影四摄的强大影像能力,华为Mate30系列宣布开启手机电影计划,并与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达成合作,把手机影像推向电影的艺术高地。
回顾历史,每一次影像技术的变革都会催生崭新的内容形式和语言表达。
“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的启动,意味着电影工业开启了手机影像的全新纪元。
以华为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影像技术力量,将赋予影像创作更多可能。
设备的革新,让电影语言愈加多元,也让更多年轻电影人不再受困于此。
技术的进步,将不断推动电影艺术表达的边界。
在未来,会有更多的青年导演,通过手机拍摄电影,也将会有更多的手机电影登上大荧幕。
与此同时,当手机进入电影工业,也将赋予每一个有电影梦想的人,将光影艺术的极致发挥到最大化。
十年前,电影梦,远在天边。
但在此刻,只要你拿起手机,电影梦,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