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北京定陵打开了神秘的地宫大门,在后殿宝床上的梓宫旁边,出土了一顶三龙二凤凤冠。
凤冠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
冠框用细竹丝编制,然后髹漆。冠通体嵌各色珠宝点翠如意云片。
前部饰九条金龙,其下为点翠八凤,口衔珠滴。
全冠共镶大小红蓝宝石100多粒,珍珠5000余粒。整个凤冠的龙、凤、云、花,形象飞舞,色泽瑰丽。
精美绝伦的凤冠被放在孝靖皇后棺椁旁的随葬品箱子里,打开孝靖皇后的棺椁本身,里面却不见什么值钱的随葬品,还能看一看的,只有一把残破的银壶和一个满是缺口的银盘。
这顶凤冠和几件银器的主人,正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皇贵妃——王恭妃,到她孙子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后,被追封为孝靖皇后。
这些霄壤之别的陪葬品,背后是一个苦命女子的不幸故事。
凤冠很漂亮,孝靖皇后却很苦。她的儿子、孙子都当上了皇帝,她的一生,却是明朝皇帝生母里最凄惨的一个。
被临幸的宫女
王氏原本只是个宫女,万历九年,朱翊钧年方19,气血正盛,在一次去慈宁宫向生母李太后请安的路上,偶遇王宫女,一时兴起,把她给宠幸了,当时她只有16岁。
明朝皇帝的私生活,还不像后世清朝皇帝那样受到更严格的限制,朱翊钧宠幸一个宫女,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可是朱翊钧宠幸了人家,却又想赖账。他不按规矩来,没有按惯例赏赐东西,因为有赏赐就有证据,他嫌王宫女出身太低,配不上自己。
这就有点渣男的意思了,不过贵为一国之君,在后宫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在起居注上,赖是赖不掉的。王宫女因此怀上了龙种,虽然不敢声张,但肚子瞒不了人,很快被李太后看破,拿来起居注一对照,朱翊钧也只好老实承认。
十月怀胎后王宫女产下一子,起名朱常洛。
这是朱翊钧的长子,照理说,母以子贵,王宫女怎么也得有好日子过了。
但对朱翊钧来说,这却是个烦恼,因为他心里早就有了别人。
受宠的贵妃
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淑嫔郑氏。
郑氏在万历十年二月进宫,被册封为淑嫔,万历十一年,就晋封德妃。
这时候,已生下皇长子的王宫女刚刚被封为恭妃,这还是万历不情不愿封的,毕竟人家为皇家生下了儿子,总得给个名分。
到了万历十四年,郑妃的肚子终于争了气,为朱翊钧生下一子,起名朱常洵,两个月后,德妃就晋封为皇贵妃。
郑氏进宫四年,就完成了后宫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三级跳,成为仅位于皇后之下的皇贵妃。
这时,王恭妃还是王恭妃。
郑贵妃趁热打铁,接连又剩下了皇四子朱常治、皇七女朱轩媁,可想而知她有多受宠。
国本之争
随着皇子们年龄渐大,问题来了,皇帝该立太子了。
朱翊钧的皇长子是朱常洛,但这个儿子就跟捡来的一样,他的母亲王恭妃不受宠,朱常洛也不得父亲欢心。
朱翊钧喜欢的是郑贵妃,爱屋及乌,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也很受宠爱,万历想立朱常洵为太子。
但是大臣们不答应,他们早就看出万历这点小心思,要求皇帝早立朱常洛为太子,以避免他做出违反祖制的事来。
众人分为两派,互相拥护自己的人选,吵得不可开交,这一吵,就吵了十五年。
这就是明朝著名的国本之争。
争国本事件,又臭又长,皇帝和大臣们争论的重点都在太子上,王恭妃还是那个王恭妃,还是不受待见,自从万历十年被封为恭妃后,她的待遇就一直没提高过。外面吵得轰轰烈烈,王恭妃还是在宫内默默无闻,苦熬日子。
万历二十九年,争国本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朱常洛终于被立为太子。
儿子终于当上储君,王恭妃的好日子,怎么看也应该到了。
然而并没有,王恭妃这时已被幽禁在景阳宫内,整整十年没有和儿子见过面。并且,她被受宠的郑贵妃视为眼中钉,待遇极差,还不如普通宫女。
被幽禁的贵妃
直到万历三十四年,太子朱常洛已经生下长子朱由校,万历皇帝有了孙子,他终于将王恭妃晋封为皇贵妃。
名分终于有了,王恭妃的日子也没什么改变,因为还是万历皇帝执政,他不可能否定自己去讨好王恭妃,那样等于向大臣们再次低头,甚至他把在大臣那里受的气,又出到王恭妃头上,还是始终将她幽禁。
长期见不到儿子,王恭妃心情压抑,身体变差,五年后就生了重病,这时她已经十几年年没见到儿子。
她病危时,神宗也没去看望她,不过终于网开一面,同意太子去探望母亲。朱常洛赶到景阳宫,跪倒在母亲床前,这时王恭妃已经双目失明。
她在去世前想见儿子一面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与儿子抱头痛哭一场后,得以如愿辞世,享年不过46岁,她在宫中苦熬30多年,最后以这样的方式告别,周围所有人都莫不流泪痛哭。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七》:三十九年九月己酉,皇贵妃王氏薨。妃虽生皇太子,失宠目眚,比疾笃,太子始知之,亟至,宫门尚闭,抉钥而入。妃手太子衣而泣曰:“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憾!”太子恸,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须臾薨。
生前身心受到摧残,身后明神宗更不想为王恭妃多费心,在大臣进言后,也不过将她草草葬在十三陵内一块平冈地里,随葬更没有什么珍宝,陪伴王恭妃入葬的,多是她生前使用过的一些器物,其中就包括了这把银壶。
这把银壶,底部的铭文是”大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制”,也就是万历十年所造,经过数十年使用,已经坑坑洼洼,破破烂烂,却在她死后仍然被带入棺椁。
除此之外,她棺椁内还有一件银盘,外层的镀金早已磨损,满是破洞和缺口,更是让人心酸。想必是她下葬时,没有任何赏赐,左右只得把她生前所用值钱一些的东西给她陪葬。
政治的牺牲品
直到王恭妃的孙子朱由校登基,才将她追尊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把奶奶的棺椁迁到定陵内和明神宗合葬,并补上了不少随葬品,里面不乏精美器物,比如这顶三龙二凤凤冠。
但这些在王恭妃生前都是无法企及的。
这个可怜的女人,是宫廷斗争的牺牲品,帝国政治的替罪羊。
对她来说,在世时唯一能给予一些安慰的,只剩对儿子的母爱。然而,连这点也被残酷地剥夺了。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这样总结她:
虽然她这一生,并没有什么可供传诵的事迹,但她已然知足。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