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忍受失去我爱“
前几天,看见一个新闻,一婚恋网站“高富帅”骗一女子钱后消失,女子想尽各种方法寻找男子。
而让人诧异的是,她找寻男子的目的,不是让他还钱,而是她死活不相信“男友”是骗子,甚至称骗了钱不要紧,她需要的就是“男友”给他的这种“爱情”。
因为“男友”之前对她太好了,早请示,晚汇报,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她完全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她不愿接受这是场骗局,她不愿放弃所“爱”之人提供的欢愉,幸福和安全感。
女子的行为,让人唏嘘,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寄生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种心理的,并不在少数。
有的为了挽救失去的“爱”,卑微乞怜,一退再退,甚至用生命加以威胁。
有的无法忍受身边没有异性的陪伴,于是暧昧史复杂又漫长,身边的伴侣多如过江之鲫,却又一只接一只游走。“爱”的大网,捞起来的是一场接一场的空。
有的无论这段关系多么不健康,多么有害,都不愿承受失去,甚至“受虐上瘾”,宁愿软弱的苟且,也不愿承受痛苦的重生。
有的痛失我“爱”后,天昏地暗,撕心裂肺,要死要活,觉得再没有办法继续生活下去了。
这些“寄生心理”,其实都是一种是消极的,病态的依赖方式。
其根本原因是,在他(她)的内心里,对独立、责任、成为一个成年人……等需要付诸努力的事情,充满了深层恐惧。
错把依赖当真爱,误把恐惧当深情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
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前一句是因为需要才爱,而后一句话是因为爱才需要,两者的行为动机有本质的区别。
真正的爱,是热烈、舒心、自由的感受和行为。
而”需要“则是机械、强迫、被动的,更多来自己于生理需求和物欲的驱动。
三毛曾说:某些人的爱情,只是一种“当时的情绪”,如果对方错将这份情绪当做长远的爱情,是本身的幼稚。
有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将这种“当时的情绪”的依赖当成是真正的爱。
“没有他(她),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如果他(她)辜负了我,那我也不想活了”,“他(她)就是我的一切呀”——这些炙热爱恋的描述其实不是爱,而是由需求主导的爱情产生的严重依赖。
依赖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依赖通过与别人的关系,让自己获得某种身份和角色的认同,依赖对方的给予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而依赖往往会受挫,受挫之后反倒会更加依赖受挫的感觉,也就是被虐的感觉,继而不理性地交付出自己的自爱、自尊与自我本质,以此去换回所需的东西。
比如一个男人受不了一个女人依赖他而产生的所有行为:一天和他通术十次电话,希望知道他所有的行动和计划,不厌其烦的要听对方说我爱你,总而言之,就是要把他的心占满。
其实这根本不是爱情,这是依赖产生的控制心,这样的爱情被弄丢也是常有的事。
当对他人的依赖,已经控制我们的言行,控制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渴望,而是成为过分依赖的心理问题。
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心理学家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的人,对情感的需求,基本上都是我我我,我我我,“对我好”、“照顾我”、“关心我”“给我安全感”……只想不费力地得到爱和照顾。
喜欢依赖的人,实际上从未做好失去的准备,因为TA们无法设想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安全之源或欢愉之源,准确地说,产生依赖的潜在原因是恐惧。
恐惧失去,恐惧孤独,恐惧上瘾的情感慰藉被抽离,于是依赖成为了恐惧的最佳支柱,再为它套上“深情”的外衣,将一切合理化,其实,这是一种有危险副作用的止痛片。缺药或药性过期,是常有的事。
真正会让人受伤的并不是爱,而是上瘾的依赖。
依赖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摆脱依赖上瘾?
美国著名的女性心理分析师霍妮说,情感未熟是产生依赖的关键症结。
情感未熟是指对生活中的某些情况具有天真的狭隘的看法,导致在面对痛苦、挫折以及不确定时,就会遇到麻烦。
情感依赖中情感未熟有三个最重要的表现:低下的痛苦忍耐力、低下的挫折忍耐力、爱情延续的错觉。对于想走出“情感依赖症”的人来,了解自己的情感弱点,才能对症下药。
1.低下的痛苦忍耐力。
内心独白:
“我不愿放弃我所爱之人提供给我的欢愉,幸福和安全感,我不能忍受失去这些,无论这段关系多么不健康,多么有害,我都不愿承受失去他无疑我很软弱,我没有做好承受痛苦的准备”。
根源: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度保护和庇佑,他们的生活原则是快乐,是预防所有逆境,从而导致缺乏面对逆境所必需的勇气、决心与坚强。
对策及建议:
矫正日常行为习惯。从小事开始训练自己的独立意识,学会自己拿主意;
尝试不依靠自己曾经依赖的人。列出自己经常依赖人的名单,提醒自己不要一遇到事情就去找他们,不要一个人的时候就要求他们的陪伴。克制自己“有他们才能好好生活”的思维;
正确面对负面情绪。面对情感缺失带来的不安、无助、害怕、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时,不再害怕、逃避、恐慌、不停向外抓取;而是学会去正视、接纳、内省、自修。
寻找自己的幕后中心。不再过分地迷恋幕前(即一切关系中自己的模样)。而是回归幕后(即我们独处时的世界),去找自己喜欢的事,自己的兴趣,或是自己的理想。再以这个中心出发,你会发现自己有热情去面对任何事情。
2.低下的挫折忍耐力。
内心独白:
“我无法接受失去爱的控制权,我所爱之人,必须围着我转,必须取悦我,我必须是关注的焦点,事情必须按照我的方式发展,我不能忍受挫折失败或理想的破灭,爱情必须符合我的构想与喜好。”
根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专注于自己的情感世界,认识不到对方的动机,更谈不上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只会从自身观点出发,就好像爱人必须是被爱的充分理由一样,只根据自己的需要,为一切事情铸造模板。
对策及建议:
克服情感占有欲。真正的爱情不是利用伴侣来满足自已的缺失和需求,而是“两情相悦”般的吸引,如果你让对方感到一种束缚感,就要警惕,这是占有欲式的情感剧本。克服占有欲就要去冒一冒“不占有”的风险:本应由自己满足的自尊需求,就由自己来满足,不要将自己存在的价值依赖在他人的接受和认可上;同时,不要只顾自己的需求,也要看到对方真正的需求。
保持自己生活的节奏。哪怕两个人一起,也需要留有独立的空间和时间,不要爱的太满,如同无根的莬丝花一样缠绕在对方身上。需要自己去处理,或者自己有能力处理的事时,尽量的少一些依赖别人,学会突破自己,实现自我的成长。
提升自尊,接受一些挑战。去挑战一些令你感到有一点害怕、抵触,但是又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完成、也一直想去做的事。不要随意给自己定性,认为自己一定办不到,改变依赖路径,通过自我成就提升自我效能,自重与自尊,获取更多的自控。
3.爱情延续的错觉。
内心独白:
“我们不可能停止相爱,我们的爱是永恒的,不朽的,不变的,坚不可摧的,我们的感情有其自身的惯性,它将会在我们的生命中永远延续下去。”
根源:对爱情延续永恒不朽的渴望,为了避免痛苦,于是依赖,结果反而加剧了痛苦的程度,静而导致依赖个体强化了依赖关系,最终不可避免地回到了依赖的起点,陷入恶性循环。
对策及建议:
改变“爱情终身制”的认知。在情感关系中,爱能随时从前门进来,也能随时从后门出去。并不是说爱绝对不会长久,而是说所有关系都会不避免地终结。分手的可能性远比我们所想的要多得多,依赖并不是获取保障并使关系维系下去的最佳方式,再说,根本没有情感保障这个东西。
自我获得安全感。心理学中有个框架效应,是指你怎么解读一个既定的事实,决定了你是否容易接受这个事实。而安全感不足的时内心出现的是负面框架。记得刘嘉玲遭遇“裸照风波”的事件时林青霞送给她四句话,帮她渡过了那个难关,开始新生:“接受它、面对它、解决它、放下它”。其中,“面对”就是“别急”和“观察”,发现造成的实际影响,客观上也没那么可怕,也就能够逐渐放下了。”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更何况,有些事情无解,也就不用解决,接受就可以,比如一个人的变心、比如已经发生的伤害。
修炼爱的能力。理解爱的真正意义,是成长,让彼此成长为越来越美好的人;爱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也是一种纪律,不去爱我们不该爱的人,要放弃错误的爱情关系;爱是真诚地渴望对方幸福、自由与独立发展;自私的爱不是爱,爱,会令你的世界变得更广,不论是你的价值观、人际关系,还是整个心灵空间,都会变得更广阔。因为,爱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发现、扩展。成熟的爱的能力是一种独立能力与爱人能力并存的能力,它和世上其他能力一样,能通过累积自身经验,努力学习得到它。
健康的爱,是依赖与独立的动态平衡
那么,两性关系,就完全不需要依赖了吗?
当然不能,人类的情感需求,离不开依赖,但依赖要有度,不上瘾才会是健康的。
今天的我们,为了不依赖,反而面临着一个新的情感把控局面:
爱一个人可以,但是不能太爱;
结婚也行,但要做好拔腿就走的准备。
原因是:我们正在不惜一切代价获得独立,实现与自我价值为核心的个人绽放,将两个人的融合,甚至已经被视为自我的敌人。不信任他人,总是选择自我认同,而不是相互信任和分享彼此脆弱的一面。
这其实是亲密关系一种新的威胁:完全脱离依赖的情感疏离。
毫无疑问,疏离的人,过分追求独立,强调自我,根本不懂亲密,戒备森严,没有情感的流动,最终关系将会陷入一片死寂。
疏离的人害怕与人亲近,他们的沟通倾向于表面化,甚至带有防卫性,他们关注的并不是内心真实感受 ,也鲜有真实的情感表达,这种防备阻碍了真正亲密关系的建立。
对情感过度依赖的人会试图设计陷阱,让别人承担他不愿意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而疏离的人则试图设计一个陷阱,让对方放弃主动权,由他们自己来决定,两个人的关系到底要保持一个什么样的距离。
过于依赖,注定会失望。过于独立,又注定要劳累。这两个极端,都不能建立滋养的关系。
健康的爱,是依赖与独立的动态平衡。
心理学家伯恩斯坦认为:
在僵化的独立和有害的过度依赖之间,确实存在一个健康的中间地带。健康的依赖是一种能力,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思,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运用健康的依赖方式与周围的人相处时,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拥有从未意识到的潜能,而伴侣的爱情就会更加深刻。
能依赖的地方就去依赖,解放自己。不能依赖的地方就选择独立,解放关系。
独立从依赖中获取力量,情感从独立中汲取营养。彼此依赖形成良好的心理联盟,各自独立又免去了“承重”的压力,不失为最佳的情感模式。
“我爱你,我的人生不能没有你”,不要高估你的“深情”,也许只是你内心那个恐惧的小孩演绎的心理脚本。
敢依赖,也敢独立,内心的小孩才会真正长大,那时你并不会说“我爱你,我的人生不能没有你”,而是“我爱你,而你是自由的“,”我爱你,而我也是自由的“。
蒋勋说过一句话,作为结语,很合适。
“一个人这一生中,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和呼吸,我才相信,这个生命走出来时不会太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