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史日记 欢迎关注我!
参考文献:《中国历朝通俗演义》《资治通鉴》《旧唐书》
在我国历朝历代中,皇帝都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能够听忠臣谏言的皇帝,那可是明君。“从谏如流”是一种境界,唐太宗李世民在纳谏这一块儿就特别出名,他的言官对他说什么,他都能听进去,即便言官说话带劲儿,李世民也从来不恼。
贞观四年,李世民下令翻新一下隋朝的洛阳宫殿,方便自己没事儿时来此娱乐消遣一下,“以备巡幸”,就在这个时候,出来一个名为张玄素的言官坏他好事儿,劝阻李世民不要翻修洛阳宫殿,因为此举劳民伤财,没有意义。李世民一听,没有生气,而是接纳了张玄素的谏言,就此终止了这件事情。
“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这事儿传了出去,听说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夸赞李世民真是一位明君。李世民听到这样的夸赞之后,觉得这样很好啊,他本来就是弑兄逼父上位,名声不太好,接受谏言的话就能被称为明君,这是好事儿。
第二年,李世民故技重施,又将去年没修成的洛阳宫殿给翻新了一下,这次装修的比上次还要豪华,很气派。这个时候果然又来了一位谏臣,劝阻李世民不要翻新洛阳宫殿了,这样不好。李世民一听这话,很开心,因为他又可以当明君了呀!于是,李世民拍着戴胄的肩膀,一脸严肃的说道:“戴胄啊,你真是好样的,咱俩非亲非故,但是你却站在国家的角度上力劝于我,必须给你加官进爵。”说完,把修了差不多的洛阳宫殿又都给拆了。
“戴胄于我非亲,但以忠直体国,知无不言,故以官爵酬之耳”
这件事儿又传了出去,李世民明君之名传遍京城,在民间都广为流传,这李世民心里高兴啊,他尝到了当明君的甜头了,于是,看到谁怼他,他就赶紧接受,这样一来,李世民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明君就传开了。
这时候,有一位历史名臣也发现了这件事儿,他就是魏征,魏征曾经在元宝藏、李密、李渊、李建成的手下做事,算来还是李世民的对头,好在李世民夺位后没有难为他,但是历经沧桑的魏征知道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讨好李世民,又不能丢了自己的面子,思来想去,直言进谏,既可以成全李世民的美名,也能成就自己的美名。
于是,在李世民表现出“从谏如流”时,魏征也开始了他的谏臣之路。魏征的见识和本事自然不是普通的言官可比,他对李世民的谏言选择的方式是直言不讳,言无不尽。有一次,魏征怒气冲冲的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接怼了李世民,群臣惊恐万分,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没想到李世民对魏征的进谏照单全收,听了他的谏言后哈哈大笑,还当着文武的面重赏魏征,于是李世民纳谏之名更盛,甚至流传出不少李世民害怕魏征的故事。
但是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魏征对李世民进谏的事情,虽然说的很严厉,看似很厉害,但是他说的事情其实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虚词。无非就是一些,“皇帝,你不能骄奢,要沉稳;皇帝,你不应该任人唯亲,而应该任人唯贤等等”,这些谏言,虽然表面是在斥责李世民,其实并没有说什么实质的事情,所以这些谏言李世民听了都欣然接受,因为他需要美名,同时又是写无足轻重的谏言,接受有百利无一害。
到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时,魏征就不做诤臣了,也不是李世民口中的“明镜”了。例如太子李承乾的事情,李世民喜欢魏王李泰,但是群臣不支持废长立幼,所以李世民只好做出表示支持李承乾的举动,他派魏征当太子的师傅,以示对李承乾的重视。
一听到涉及立储,魏征不在进谏了,赶紧装病,这种事情还进谏,一句说错,万劫不复啊。作为一位老江湖,自然不能犯这样的错误,装病不出。没想到李世民这一次咬死不放,逼于无奈之下,魏征只好当了李承乾的老师。
魏征很聪明,他虽然勉强答应了当太子老师,但是他对李世民做了一个请求,他希望李世民能够让他做一位良臣,而不是做忠臣。这个良臣就是说世世代代享受富贵,还成全了君王的美名;忠臣虽然自己有美名,但是一般都会被皇帝杀掉,给皇帝留下恶名。魏征的这番话,言外之意就是劝李世民不要杀他当昏君,一定要保住他,互相成就美名。李世民自然是明白其中深意,但是李世民心里不高兴,毕竟这样半威胁的话语,哪个皇帝都不会喜欢。
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
魏征给自己留的后路不止这一条,他还把自己的奏折都备份后编辑成册,给了当时的史官褚遂良看,让他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后世就可以知晓他魏征的美名了。
“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 ”
等到魏征死后,太子李承乾作乱造反,被李世民镇压,和太子一起造反的侯君集和杜正伦,都是魏征举荐的人,他自己又身为太子的老师,这让李世民浮想联翩,非常生气。
后来,李世民听说了魏征死后留下了一个册子,给史官褚遂良看过,他立刻明白了魏征保留自己后世之名的想法,顿时大怒,立刻对手下人大喊:“来人,把这个贼人的坟给我挖了!!”
最终,李世民在魏征死后,把他亲手为魏征写碑文的石碑给推倒了,这一次,“从谏如流”的李世民,真的是太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