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给英国国王写了道圣旨,如今珍藏在大英博物馆,内容让人想笑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出现过断层的国家,如此悠久的历史背景下,古代中国的国力毫不夸张的说可以称之为世界上的佼佼者。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满清刚刚建国的时候,经过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到了乾隆年间国力达到顶峰,这个时期的清朝足够称得上是世界强国。
这个时期的世界各国,都是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仿制、农业、养殖等都采用的最为传统的人工劳力。在这一点上,清朝有着技术先进、劳动力丰富这两个优点,在与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里需要给清朝说句公道话:“闭关锁国”其实并非人们认为的关闭国门不与周边国家贸易,清朝虽然实行过禁海,但是在鸦片战争前禁海时期仅占15%,开海时期占85%。之后的大规模禁海,其实主要是为了阻止鸦片的流入而实行的政策。
清朝之所以会被扣上“误我中华”“闭关锁国”的帽子,主要是因为清朝排斥学习先进文化,不主动发展技术,只“吃老本”。而导致这一些列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清朝皇帝的自大、目中无人,导致清朝与世界脱轨,这一点在乾隆皇帝写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一道圣旨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仰仗着大清国的强大,四海八方的国家都来向清王朝示好。有一次,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使者来清国给乾隆皇帝送礼,礼物都是一些英国制造的先进热武器,同时还有一封写给乾隆皇帝的信。
信件内容如下(内容较长,只截取了局部):
信件的大意就是乔治三世希望加强与清国之间的贸易,双方应该在公平以及平等的原则下往鼓励臣民之间交换货物,我认为应该派遣一位使臣前往大清国,来完成这一使命。
乔治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觉得清国强大,率先表示好意,希望加强与其之间的贸易往来,优先与英国进行贸易,这样双方都可以互惠互利。他送给乾隆的热武器都是当时非常先进的武器,也有向乾隆炫耀之意,表达他们也是很有实力的,希望清朝不要轻视。
然而,对于这些礼物,乾隆却是看不上眼的,认为都是洋人们的“奇淫巧技”。而对于这封信,乾隆却非常得意,因为在乾隆眼中,这代表远在西方的英国就已经表示臣服讨好之意。
因此在这种心态下,乾隆特意回复了一封信,当然,这封信也是按照圣旨的形式装裱的。(下图为翻译截图,原文类似文言文)(局部):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的心态:看不起西方诸国且无比自大。
朕亦以复函及贵重与珍奇礼品奉复回陛下,其中包括珍宝及其它物品等,朕不缺事例,足以证明对僻处荒远前来本国之尔国子民所施之仁爱。
整个信中,乾隆都是以“尔国”称呼英国,“尔”在汉语中代表的可是“轻视”语气。并且从这句话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乾隆就是将英国国王视为低自己一等,“朕不缺事例”表示朕很忙,但是在这百忙之中依然回复你的信件,并且还送给你礼物,这足够看出朕对于你这种来自“僻处荒远”之地的国家的仁爱。
除此之外,乾隆认为“中华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仰赖别国货物”,我大清国地大物博,能够自给自足,是不需要进口别国的货物的,这一句话也证明了乾隆自大的心理。
随后乾隆话锋一转:
大清国虽然不需要进口,但是你们不同啦,我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都是你们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必需品,为了表达朕的善意,吩咐在广州的公共堆栈(存放物品的地方),给你们存放货物。
信件的最后,乾隆表态了:
乾隆从内心里认为清国是一个大哥,要对其他国家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你们的贸易方法,而改变了我大清国多年的贸易方式,其他国家都是仰仗着大清国的贸易,如果单独与你们往来,这与朕的意愿是完全不相符的……
在乔治三世收到这道“圣旨”的时候,他并没有回复,可能也是读出了乾隆皇帝的傲慢,认为清朝皇帝是一个无法沟通的人,也就不再“热脸贴冷屁股了”。
也正是因为乾隆皇帝的这种心态,导致了清朝发展停滞不前,最终与世界脱轨,一步步被乾隆眼中的“僻处荒远”之地的国家赶超。百年后更是被以英法为首的国家攻入北京,导致了数年的欺辱历史。
而这道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圣旨,也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以如今的角度来看待乾隆的这封信,真的是非常让人可笑。而大英博物馆的导游也似有嘲讽之意,对外介绍这道圣旨时也会加上一句:清国灭亡是有原因的。
这真的是非常讽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