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东方之子》这样评价李刚:“一个画家,一生能有几幅代表性大作品的人并不多见。而李刚,不仅创作了数量惊人的宏篇巨制,而且小幅山水画也画得很精彩,有意境、有情调,表达了一种意境高远的天地。”
李刚是能够代表中国现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的大画家。他的艺术作品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表达了中华泱映大国的情怀,他自觉地将自身的艺术创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表现出很高的境界。
李刚:1943年生于辽宁朝阳市,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东方画院荣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级优秀专家,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委、省政府命名的辽宁省优秀专家,国家知识产权文化大使,国家文化部授予“特别荣誉奖”,国际美术家联合会授予:“20世纪国际艺术名家教授成就大奖”和“国际金奖艺术家”荣誉称号。
李刚作品早在1994年就同关山月、魏紫熙、陆俨少、何海霞诸位老一代艺术家同期上了天安门。如今,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央军委等多家单位都收藏了他的作品,其中丈二巨作《万壑雷鸣》现仍在天安门城楼陈列。
2005年,他用2个月时间创作长8米、宽2米的巨作《国都名园·钓鱼台》陈列于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的会议大厅。这是钓鱼台国宾馆目前藏画陈列品中最大的一幅,也是李刚迄今为止创作的最大一幅画。
李刚出身于农村贫寒之家。
1960年,李刚参加工作之后,正赶上3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那时,他在县城里住独身宿舍,与家人两地分居26年。四分之一世纪的清苦生活,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前景,可李刚仍坚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作画,很少在夜里12点以前睡觉,因为“人生苦短,不能虚度一日”。
1983年至1985年,李刚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师承关东画派领军人物、鲁美院长王盛烈和孙恩同教授等大师。从那时起,他开始专攻山水画,三载寒窗,他较好地解决了笔墨技法问题,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现实主义艺术道路。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他一个人在画室里日复一日地临摹古典山水画名作,每天临画12小时以上,手脚都冻伤了,但为以后继承和发扬传统打下了笔墨功力的坚实基础。
作为专业画家,李刚的勤奋、刻苦超乎常人想象,这种近乎苦行僧式的创作状态,使他在艺术创作领域里成就斐然。
在李刚的笔下,东北、辽西、家乡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不只因为他熟悉生活的这片土地,更因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热烈。 他把体悟到的造化赋予山川草木的诗性、灵性,化入笔墨之中。
李刚喜欢画大画。他的山水画以画森林、杂木为主要创作题材,他笔下的树,展现出盘根错节的生命力。在当今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形成了一套以树为主角的山水画技法语言和艺术风格。因此,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称赞他的作品为“真山、真水、真性情”,是创作的典范。
李刚以东北、新疆、宁夏、西藏、江南水乡、俄罗斯、南非等地的山水为题材,创作了《十大山水系列》。每个系列都是一部气势恢弘的记录当代、留存历史的画卷。
他走过中国大地所有省区的大多知名景点,那些榛莽丛生,人迹罕至的荒原,是前代画家不曾涉足的领域。他曾四上长白山,他以白山黑水为素材,创作出《松原沃土》、《地下涛声》、《关冬雪》、《蓬间飞戏》、《生生不息》、《冬花》等一系列代表作。
李刚一直坚持画写生,画速写。出访过亚、非、欧、四大洲近二十个国家,所到之处都坚持写生和速写,李刚将西方画法融入传统笔墨之中,创作出新的图式,为当代山水画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他从数千幅速写的写生稿中编选八十幅作品,出版了《李刚写生集》一书。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有时甚至会冒着生命危险。他的写生集对画家师造化,深入生活的艺术创作起到示范作用。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社会文化工作中,李刚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许多学生被输送到高等美术院校,朝阳市许多大、中、小学美术教员、部队干部、工会干事都在他教导下得以提高。他的许多学生已成为朝阳市、县、区艺术馆和文化馆的专业人才,在朝阳市美术家协会担任领导职务,也有的成为扬帆商海的企业家。
李刚还多次捐助希望工程、中国扶贫基金会、世界儿童和平墙、修我长城、奥运会、亚运会、四川地震灾灾区、台湾三大宗教圣地等多项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献人民币达数千万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