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2001年第一次看到云南的梅里雪山和玉龙雪山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画笔和已有的技法无法表达当时强烈的感受……
后来到欧洲、美洲,面对尼亚拉呱大瀑布的震撼、面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开始完全放弃已有成见来进行创作……为什么中国水墨只能画中国的风景?为什么西方绘画技法不能服务于我们?……”
于阳春: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于阳春,1935年生于山东省威海市。1958年任《大众日报》美术编辑,山东省文教部副主任,山东省文联副秘书长,《联合报》社长、总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政协联谊会书画院副院长、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理事、山东画院艺术顾问、济南画院顾问。
中国山水画的美学体系始于秦,成于汉,盛于魏晋、唐,之后宋元诸家,一直延续至今。不论荆、关、董、巨,还是刘、李、马、夏,从元四家、明四家到清四王,以至到黄宾虹、傅抱石……中国山水画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这种创新有的是谨慎探索,有的甚至是“离经叛道”。
近代以来,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成了国画研究的核心,众多的艺术家无一不是在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在阐释着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于阳春的这种基于强烈自然感受的“变法”,同时也成为东方山水到西方风景、传统山水向现代绘画的艺术实践探索的自觉。
于阳春在这次“变法”前曾经长期浸淫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和意趣当中,创作了大量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山水画作品,从这些作品当中,中国绘画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干、湿、浓、淡无不淋漓呈现。
于阳春传统学养深厚,每日于繁忙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又是经营位置,又是传移模写……乐此不疲。这一画就是几十年,可谓“师古人”时期。
上世纪80年代他就曾与张登堂先生多次应邀去新加坡、日本等地举办山水画联展,90年代,其作品曾被当作国礼送给法国众议长,新世纪以来,他又被选为山东十画家参加北京举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山东作品展……期间出版各类画集、参加各类展览、获得各类奖项,不胜枚举。
于阳春完全可以这么画下去,勾勒点厾、皴擦渲染,熟悉的不用写生,山峦松柏,舟车桥亭,铺开纸就可以画。可是在“造化”面前,他不满足了,他必须以鲜活的色彩表达他鲜活的感受、以全新的技巧表达内心的冲动。
于阳春把国画、油画、水彩、素描,甚至是工艺美术的很多技巧都融汇一炉,像和谐大自然一样和谐的自然共处,如同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讲:我自用我法。于阳春大胆的探索已经脱离了羁绊,愈来愈纯熟精妙,自成法度。
于阳春心怀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不依成法,顺势而为,成大山大水大景大情,而不计此为中国山水抑或西方风景,可谓顺应自然天道,顺应人生之势。融贯中西,以真情描绘和谐宏阔的大美,是一种真正的大和之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