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山水画中有许多特定主题,比如《秋山行旅》,存世最早的作品是北宋郭熙画的,后来南宋刘松年也画过。在此之后的几百年历史中,由于这个题材十分适合抒情,既可以表达离愁别绪也可以抒发徜徉山水之间的快乐,变得愈发脍炙人口。这样的题材符合大多数人的欣赏习惯,相对来讲画好了可以更加出彩,万一画不好也可以靠题材的经典性不至于太出丑。行旅就是出行之人,游走四方饱览壮美河山,多么令人愉悦啊!
翟大坤 秋山行旅
清代画家在仿古方面下过很多功夫,这是大环境造成的。清朝统治者在文化方面的高压手段层出不穷,康雍乾三朝都有波及广泛的文字狱,在这种背景下,画家想要自由地创作就成了痴人说梦。在传统题材中画出美感,成了很多画家的追求。这一时期江南盐商成为书画收藏的主力军,让画家也放弃了个性化追求。乾隆年间苏州画家翟大坤就十分擅长画装饰性山水,一派山清水秀惹人喜爱,在传统技法描绘的天地中游刃有余地行走。这幅《秋山行旅》很像明末蓝瑛的风格,有宋人格调,有元人笔墨。
翟大坤 秋山行旅 局部
《秋山行旅》属于有故事情节的作品,画中山水千岩万壑、峰回路转,一条长长的栈道一直延伸到远方。画中有两条脉络,一条是通过栈道构建出来的空间感,一条是细腻笔墨勾画出来的山水细节。这两条脉络很像写文章时的结构与内容,好的文章要“有物有序”,好的绘画作品也应该是这样的。翟大坤在努力塑造虚构中的真实感,所谓虚构就是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构图,所谓真实就是将构图合理化。于是在欣赏这幅作品的时候,只会记住画中的故事,画中的情怀,相对而言也不会再计较细节的缺憾。
翟大坤 秋山行旅 局部
这幅作品的缺憾有两点,第一是用笔上的缺憾,近景溪水用笔力量感全无,线条细碎,简直像不会画画的儿童信手添加。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原因,画这样一幅全景式细笔山水费时费工,按照正常标准大概要画上两三个月,在这么长的创作周期中很难保持一贯的激情,当乏累的时候出现几处败笔不足为怪。第二点遗憾在画中点景人物处,画中人物好像是运用“复制”、“粘贴”按钮创作出来的,相同的动作、相同的人物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这是一种很偷懒的创作方法,在作品中偷懒只能骗自己,不能骗世人。
翟大坤 秋山行旅 局部
说了《秋山行旅》的缺点,千万不要误会这幅作品就一无是处了。客观地看,这样工整的作品很容画成一团死气,翟大坤能够画成雅逸高远的味道已经难能可贵了。画中层层叠叠的大山要考虑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翟大坤基本上没有借助留白打通气韵,他还是靠情感的穿透力去打动人心。画中到处可见瀑布溪水,只有近景栈道的起点处略加烟云,这样处理说明翟大坤在技法上还是有自信的,他相信自己可以驾驭如此饱满的布局。只不过他想要的太多了,画到最后有些力不从心。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作品,只有适合自己的作品,如果想明白了这一点,在欣赏中就会快乐很多。面对一幅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很正常。就像这幅《秋山行旅》,有人觉得美,有人觉得俗,这些观点不是最重要的,在欣赏中多了感悟胜于一切。
(声明:传播收藏知识为宗旨,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