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给一个国家带来的影响是恒久而深刻的,历史犹如盘亘在铅灰色烟囱上的白鹳,用她独有的方式,提醒着那段记忆在整个民族的骨骼上刻下的伤痕。
德国作为二战期间法西斯战败国,在战后重建的几十年中,电影人用镜头持续聚焦于这片土地,记录下德意志人乃至世界对战争的反思,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电影类型——铁幕片。
在二战结束前后出生的德意志青年,则是一个特立的群体。
这群年轻人长久地处在自我认知矛盾和迷茫之中:他们未真正参与战争,却在战后疮痍的环境中成长,集中营已经拆毁,这个国家的和平和自由却遥遥无期;他们憎恨纳粹,憎恨极端独裁,同时又对占领自己国土的苏维埃人及灌输的意识形态无法认同。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部讲述这个独特群体的电影:《沉默的教室》。
沉默的教室|2018年作品 德国 8.3分
1956年,柏林墙还未建起,东德与西德经过盘查后尚可通行。
两位高中生库特和提奥借着去西德祭拜祖父的名义,偷偷溜进了电影院看电影。
途中他们听闻了匈牙利十月起义的报道,为了纪念在起义中牺牲的自由斗士,冲动热血的理想主义者库特向同学们提议:上课前全班静默两分钟,对死者进行悼念。
此举遭到了另一名同学埃里克的反对,但大多数同学还是选择了从众。
随后,面对上课时老师的随机抽问,同学们紧闭牙关,一言不发。老师不知这群人在搞什么鬼,盛怒之下摔门而去。
老师的反应让少年们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这时,这群年轻人还未曾觉察,这一时兴起的两分钟,会彻底改变这个小群体一生的命运。
库特和提奥很快被叫去校长办公室问话。
这次静默被定性为“不愉快的政治示威和抗议”,并称是“难以置信的违纪行为”,要求学生们对此做出正面解释。
夜晚,大家照旧聚集在湖边老埃德加的房子里偷听电台,库特建议大家对校方统一说辞:我们是为死去的体育明星默哀,是为了偶像和体育精神。而不是政治。
对此,老埃德加一语成谶:“你们不顺从体制,追求思想自由的无序性,你们便成了国家的敌人。”
孩子们不以为意,为远方匈牙利人短暂的胜利欢呼,命运的风暴和政治的严寒却正以雷霆的速度肃杀而来。
三人来到埃里克的家中,镜头从他的床头一扫而过,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摆在显眼的位置。
这个细节昭示了诶里克为什么会反对默哀:他的父亲是为了反抗纳粹牺牲的战斗英雄。
翌日,不安的气氛在教室中蔓延。教育局部长来到学校,继续就默哀事件找学生谈话。
女部长拿出报纸,新闻里宣称球员之死是假消息,是西方世界的煽动。
并进一步逼问学生:谁是这场政治抗议的带头人?学生们又是在哪里偷听敌台反动广播的?
大人们拿出了战争时拷问敌军的那一套,用成年人的卑劣手段去考验青年们的底线。
他们离间学生们的关系,要求他们供出主谋,否则全体都要受到处分无法毕业。
女部长威胁莱娜:倘若不说出带头人,就要让她的家人丢掉唯一的谋生工作。
她甚至说出了埃里克父亲的死亡真相——他的父亲是被苏联人吊死的,因为他并不是什么战斗英雄,而是与纳粹勾结的叛徒。
如果诶里克不说出带头人,就要在明天的报纸上公布他父亲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为了维护亡父,埃里克坦白了。
得到了答案,女部长陷入了新的烦恼:带头人库特是城市委员会主席的儿子。
她漫不经心地挥挥手,叫埃里克带走父亲死前的照片。
导演分别给本片中三位主人公赋予了三种典型有代表性的家庭背景。
库特出身高官家庭,他具有带动同学们的胆识和自信;提奥出身工人家庭,面对学校的施压,他的父母慌乱无措,只求保住家中唯一的读书人;而埃里克则出身军人家庭,父亲的死令他片面而偏执。
信仰坍塌的埃里克在愤怒之下,做出了永远不可挽回的举动,他举起步枪向着体育老师的胸口开了一枪。
女部长顺势找到了解题思路,她叫来库特和父亲,告诉他埃里克因为伤人会判十年监禁,要他把责任推给埃里克。
父亲赞同这样成年人的处事逻辑,怒斥库特不值得为这件事毁掉一生,他还有大把未来。
库特则坚持年轻人的热血冲动,反驳道,自己不愿因这个谎言痛苦一生。
父亲嗤之以鼻:“十年之后,也许不用十年,两年之后你就会庆幸今天说的谎了!”
两代人的思想谁对谁错?库特所代表的年轻人就像一块还未被生活打磨的原石,浑身充满了棱角和反叛精神。
年轻人热血而无畏,他们不惧牺牲,他们既是时代的见证者,也可能轻易成为社会的革命者。他们势必要走上和父辈不同的道路。
库特在母亲的支持下,选择了连夜逃出东德。
库特走后,提奥仍不承认他是带头人,坚称这是大家共同的主意。
女部长当场宣布将他开除,余下的同学一个一个站起来,他们不畏强权专制,只为在青春这一段热烈而短暂的时期,用单薄的胸膛,去坚守自我内心的底线坚持。
这一幕致敬了经典电影《死亡诗社》。
面对同学们的执着,校长无奈而迷惑:“你们这样做,难道能给匈牙利支持吗?”
高压之下,个体势必要被集体压制。
影片的最后,这个被开除的班级离开了东德,也是这个决定,这群人的命运在历史的车轮下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二战后,东德先后遭受了法西斯和苏联赤色恐怖统治的层层重创,整个社会处于脆弱、扭曲的状态。
导演想借本片思辨的,并不是以西方视角对当时意识形态的批判,而是在那个高压政治时代,国家机器的专制专权对人性的抹杀和迫害。
所幸,在这间沉默的教室中,学生们的灵魂和意志并未缄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