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请你试想一下,
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倘若你和室友一不小心将宿舍烧了一个洞,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在加州理工大学的五个学生就是这样,在宿舍做实验的时候差点每把整栋宿舍给烧了,结果他们并没有被学校开除,而是被赶到一片农场去做实验了。
而那块农场,最后变成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旗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从而诞生了太空项目。
上述这个故事,并不是什么科学杂志的文章,而是来自2015年的美国科幻电影《火星救援》:
马特·达蒙饰演的航天员马克·沃特尼在被困在火星时,在一段自述中,就这样引出了这个故事。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对这几句台词印象不是那么深刻,可在这几句“不经意间”的台词里,蕴含着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1936年,有一个叫做古根汉姆空气动力学实验室的地方在研究喷气式推进,航空大师冯·卡门的助手还特地作了一场“关于火箭推进飞机可能性”的报告。而这篇文章被报纸刊登,引起了两个“火箭发烧友”的注意:帕森斯和福尔曼。
帕森斯和福尔曼找到了波兰籍留学生马林纳,他们三个讨论后决定创立“火箭研究兴趣小组”,在航空大师冯·卡门的帮助下拿到了加州理工大学航空实验室(GALCIT)的赞助。
不久后,史密斯和中国留学生钱学森也加入到火箭小组中来,“火箭小组”的五位创始人就这样因为兴趣走到了一起。马林纳、史密斯,帕森斯和福尔曼负责搞赞助、经费、场地之类的事物,而钱学森在组里被称为“数学家”与“理论家”。
那时候能在天上飞的东西只有飞机,火箭这种东西只出现在科幻小说里。如果说飞机的发明可以参考鸟类动物的话,火箭的发明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当时可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能够飞向太空的东西。
于是他们就先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研究——火箭燃料。可由于设备简陋、技术也还不完善,他们经常在学校弄出一些爆炸,最严重的那次就是差点被宿舍烧了的那一次。
学校得知了这件事情,觉得不能让他们在学校这样“闹”下去了,于是将他们赶到一片空旷的农场上,规定他们只能在这块没人的河谷进行研究。“火箭小组”就这样在学校出名了,被加州理工的同学们叫做“火箭自杀五人组”。
虽然名声不太好,但他们五个却做出了不少成就,1939年1月,美国科学院批准了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关于飞机助推的研究计划,给了他们不少赞助。
由于“火箭小组”的名声实在不好,与是航空大师冯·卡门将这个“火箭小组”更名为“喷气推进实验室(JPL)”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火箭理论研究、试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研制出美国第一种探空火箭,开展了火箭助推飞机试验、研发出混合火箭燃料、研制出固体推进剂、近程导弹等。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宇航局成立后,“喷气推进实验室”并入了宇航局。
所以在《火星救援》里,电影专门用了一些篇幅来描述“喷气推进实验室”,也算是对当初“火箭五人组”的致敬吧。由此可见,在一段看似随意的台词后,也会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彩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