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歌 / 诗歌|张中海:农事诗

诗歌|张中海:农事诗

《高粱》

和大豆、谷子、麦子的谦恭不同

有土就生,见风就长

这粮食家族中的长子

知道一落地就往哪里发力,根须

如大爹暴突的青筋

又像鹰爪,一点也不含蓄

紧紧攫住,然后向上

河流、村庄、田野,就这样被带动,跃起

分出高低

 

宁折不弯是它

宁弯不折也是它。风风火火

祖传的血脉,到这里就

有声有色了,生命的锋芒,砍伐之后也

不失本色。晚秋

挂满露水的早晨

每一茬子,都咬牙切齿

凝着寒光

 

《玉米》

到地里看这种叫做玉米的庄稼

最好是在月下

七月,一场透雨后的迷蒙里

地头上走走,四下里的拔节声

“卡吧.…..””卡吧.…..”

 

层层叶片,叠叠剑戟

烽火岁月,它还演绎过

只属中华一族的神话

和平年代,那饱鼓的棒槌

又多像母亲怀里抱的、腋下挟的

一个,又一个

愣娃

 

最让人熨帖的还是收获季节

或一嘟噜一嘟噜,挂满檐下

或绕树而上,聚黄金的塔

玉米、玉米,这唯一被称作玉的米

让曾经腥气加唉哼的农家

有了一瞬间质朴、温润的

光华

 

《铁砧上的时光》

这时候,一般情况还不行

还不熨帖

冷水里蘸蘸

回炉,再一次

 

“嗤啦”-﹣我听它猛一哆嗦

一阵白烟。间歇的时候,就

只有风箱,粗气

 

这时,已是轻车熟路。但也还是急

响锤点到为止

锻锤直来直去

朝哪里使劲,节奏慢一点或快一点

已由急变缓

这时,因多日不用而倦怠而锈蚀

而僵硬的家伙

被硌的豁口、卷了的刃

也早已按捺不住

还没置于砧子,就已泛红、酥软

 

这时候,耕牛还没下地

河里的冰化了,夜晚还结起

从夏商春秋到人民共和

从划枝为犁到锄镰锹锹

当铁砧上的欢叫渐行渐远,我看着

街头鲜腥的铁屑,炉火已熄

的灰渣,还散发着农业时代的

余温

 

《里墙火》

比如柴禾园小孩子玩火

火上了垛,上了墙,这样的火

好救。农人最怕的是从屋子里面

烧起来的。一墙之隔伯父家失的

就是这种火,全村人眼睁睁看着

火,从鏊子窝烧透屋笆,又屋笆里冒出

这样的火,农人称

里墙火

 

我曾在野外放一把又一把坡火

油灯也不小心燃着了蚊帐

好在全家人都在,水缸里有水

没着起来

 

那时,每个村子都有一两口泥塘

好留住下雨积存的水

谁家水缸,也始终保持在

大半缸以上,不是怕

没水吃了,主要是

防火

 

旧时更夫每晚都吆喝的是

小心火烛

大人千叮咛万嘱咐的是

水火无情

老实巴交的农人看似无心,其实

未雨绸缪

 

《木头撅子》

庄稼人屋小,农具又多

屋角放不下的,就

挂墙上。锄镰锨镰中的锄镰、牛筐

蓑衣、苇笠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挂起的都是不重要的,掉下来就

堆一边

 

常用的物件,只挂一人高的地方

年节的月饼、火烧

就挂梁头,小孩踏凳子也

够不着

 

撅子是木头的

木橱胚墙,农家标配。标配的

还有屋檐下一串串红辣椒

一嘟噜一嘟噜玉米

铁钉不行。楔进去不费劲,却

挂不住东西。土墙

不吃钉

 

《连着锅灶的土炕》

还在记忆中

发烫。弥漫整个土屋的柴烟啊

呛,娘说,烟是暖绛

不知这个绛是不是娘说的那个

绛?弥漫,虹彩的意思

 

想先民是多么聪明,没有炭火

冻掉下巴的严冬

因了一个火炕,缩手缩脚的

农人,就能尽伸四肢,睡个

舒坦觉

 

炕不用专门烧

做饭烧锅的火,准确说是

烟,炕洞里拐几个弯,就把炕

烘热了

 

土语说故意使坏

“支炕不留道肚(烟筒)–

有意存焉(烟)”。事实上,谁不想

让通过炕洞的烟,顺溜溜

冒出去?到头来,返工几次

烟筒里的烟也还经常

倒灌,满屋里

都是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72518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