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虞兮奈何,姬兮安在
我可能真是落伍了,昨天写韩信整理资料时,说有电视剧把韩信同虞姬说成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恋人,更有甚者,有电影说虞姬看见秦王子婴,一见钟情,这项羽怕虞姬红杏出墙,于是杀了这子婴以绝后患。
我真是惊呆了,在写赵云一文时,曾见网上有人问赵云同貂蝉是不是两口子,那毕竟是一些知识贫乏且想象丰富的潮人才能提出的,便也一笑了之。但如果是将这虞姬韩信,虞姬子婴地编成电视剧来吸睛,这个我真是愤怒了,历史真是可以任你们这样想象和践踏,可以胡编乱造,肆意妄为的吗?你们不弄点这奇葩爱情就没人看吗?堕落到这种地步真就没人管吗?不要以为这只是娱乐,无伤大雅,可正是这大有泛滥之势的下三烂影视剧,把我们后人对历史的了解填充得是乱七八糟,这对他们的情操培养有益处吗?脑洞大开,叹为观止,此风不可长!
正史中的虞姬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仅五个字:“有美人名虞”。其它都是传说和想象,这“虞”字是名是姓都弄不清楚,“姬”为后人所加,看来是把这“虞”作为姓来处理了,其生卒年、出生地,结局等一概不知,那被世人所悲情不堪的《霸王别姬》,也是根据项羽的《垓下歌》推断而来。
我估计当时连司马迁也弄不清楚这美人是何来历了,仅用这五个字一带而过,虽然他老人家说“虞”为名,但其实应该说这是个地名,也有人说“虞”是美人的姓,《辞源》既采用此说;而这“姬”字只是古代妇女的美称,所以,这虞姬二字从字面看,只能理解为这是虞地的一个美女,如同秦始皇老妈赵姬之名一样,仅指是一赵姓或赵地的女子而已。
写到这儿突然发现,如果仅凭正史好像难以为继,写不下去了,其实想想,那被国人称颂的四大美人,除那玉环姐姐外,哪个不是虚构,或是如王昭君正史也就几句话的事,所以,还是硬着头皮写吧。
虞姬的出名同《垓下歌》是紧密相连,“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项羽唯一的诗概括了项羽平生的业绩和豪气,表达了他对美人和名驹的怜惜,抒发了他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正是因为这首诗,引发了霸王别姬一说,臆想这美人是在楚营内自刎,更有那相传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为虞姬披上了一身神秘的色彩,全诗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首诗一看便是后人托作,正史当然是木有滴,他最初是出现在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但它却是从汉初陆贾所撰的《楚汉春秋》中引之。但《楚汉春秋》已轶,所以,其真实性无从考证。再有,五言诗一般认为是在西汉时才起源,东汉才趋于成熟,所以,定是伪作无疑。
后世有评论家说虞姬的这首五言古风,是由民歌转向文人五方诗的发轫之作,因此,这虞姬是诗人。这不仅牵强,而且还无知,且不说这虞姬仅有这一首不知谁人的托作,即使真有其人,一首诗也不足为凭,怎么一下就上升到一类诗的鼻祖之地位上去了,这不说是强词夺理,也是标新立异的故弄玄虚来吸人眼球了。
虞姬因项羽而有名,项羽因专情虞姬而被多少女子所倾羡,他是个能依靠一辈子的男人。但是我觉得从项羽的《垓下歌》是否还可以读出其它信息,也就是说,也许虞姬并不想死,她的是项羽逼的。
按当时的情况,项羽突围当不是问题,但这虞姬肯定是跑不脱的,如《三国演义》中那神勇的吕布,把貂蝉捆背在背后,再怎么也突不出去一样,虞姬如果不想死必然被俘,而且肯定会落到那泼皮刘邦手中,那刘泼皮本来就如曹操一样好这口,见了这对手项羽这国色的美娇娘,结局可想而知。
如陆秀夫先杀尽妻妾再蹈海不同,面对这心爱的美人儿,项羽是断然不能举剑相向的,那怎么办呢?,于是,“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说,虞姬虞姬,事到如此,是我来解决你,还是你自己解决?这潜台词对冰雪聪明的虞姬来说,怎么会听不懂这弦外之音,于是便引剑向颈,先行一步去了。故清人有诗赞云:“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虞姬死后,溢美之词汹汹,有说她是千古第一贞洁女诗人,还有拿她同八千投降的楚军相比,如清诗人何浦有《虞美人》一诗云:“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军恩是楚腰”,这楚腰当指虞姬。
不过我觉得这两项都有些过了,一是称她为诗人乃子虚之事;二是我从没听说过有八千楚军投降。
虞姬的美丽当是无疑的。相传是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我是不知道缘自何处,但我相信是真的。另据《情史·情贞类》记载:虞姬和歌之后“姬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好动听的名字!
她的美丽肯定不在那四大美人之下,之所以未列其中,我觉得那以上四个美人儿所为,都同天下兴亡有密切的关系,而这虞姬再怎么说,也只是一个陪伴在霸王左右的美人而已。她的美丽,早已淹没在历史帷幕的深处,在梅兰芳等大师的演绎下,这《霸王别姬》把这幽恨张扬到了极致,再由陈凯歌,张国荣等现代人的努力,更使得虞姬的形象深入人心。
有位诗人说过:“集莎士比亚所有悲剧的总和,也赶不上中国的一部《霸王别姬》”,余深然之。
【来源:青林知青】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