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
校园是个小封闭体,校外的世界则充满了活力,但真正的生活,依然掩盖在表象之下。在身边的街区,满眼是苟延残喘的人,让兰波心生不满,仿佛在一夜间,他变成了一个激进的革命者。他认为应该脱下拿破仑三世的皇冠,让他去服苦役;在历史作业里,他写道,罗伯斯庇尔,所有的年轻人都在期盼着你。此阶段,少年兰波非常欣赏雨果的《惩罚集》,幻想着要去那个不知方位的孤岛,同伟大的雨果一同战斗。
那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向普鲁士宣战。在沙勒维尔,驻扎了三百名士兵,也许是让兰波想起了不负责任的父亲,他对他们没什么好感,特别是当他发现,市民们也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组织起来,穿着简陋的军装,耀武扬威地在各个城门巡逻,嘴里喊着保卫沙勒维尔,誓死捍卫的却是腐朽的皇权,在兰波看来,简直是愚蠢透顶。事实证明,几个月后,普鲁士军队攻打到了巴黎,帝政摇摇欲坠。这一切让兰波觉得,沙勒维尔是最愚昧的小城,他由此感到茫然、恼怒、惊愕和窒息,他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想逃离沙勒维尔,哪怕是去冒险,去四处漂泊、流浪。他需要新鲜空气。
由此,兰波搭上了去巴黎的火车,但战争使交通崩溃,他不得不中途下车,绕道北方,经由比利时前往巴黎。到比利时的沙勒罗瓦时,他手里只剩下一点点钱,但他毫不犹豫地继续前行,哪怕是逃票。那天兰波刚下火车,就被警察逮捕并送进拘留所,在审讯过程中,大概是他言论激进,得罪了检查官,因而被关进了监狱。
在兰波入狱期间,第二帝国彻底垮了台。两个星期后,兰波在老师伊藏巴尔的营救下,走出监狱。回家后,兰波一面忍受和敷衍着母亲的数落,又一面焦虑地期盼着巴黎的消息。在巴黎,各种势力的冲突愈演愈烈,从那时起,兰波从此迈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他跨越了那看不见的界限,正是这个界限,使他成为一个不屈不挠的反抗者。他趁母亲不备,再次逃跑。
这一次,兰波沿着风景迷人的马斯河行走,这次远游对兰波来说,简直是梦幻之旅。在途中,他写了不少美妙而又深刻的短诗,有关似是而非的爱情,有关死亡,有关革命,有关英雄。但没过几天,巴黎公社就被推翻了,凡尔赛人大肆屠杀起义者,还有更多的人被流放。兰波想起了他在远游中见过的一些公社女社员,她们性情刚烈、胆量过人,为了向她们致敬,他写了一首诗《让娜·玛丽亚之手》——
这双充满温情的闪亮的手
护着羔羊的头!
烈日在她饶有情趣的指骨间
放置了一枚红宝石!
很少有诗人或作家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沙勒维尔的咖啡馆里,兰波一次次与共和派的精英们,计划着打造一个新世界,尽管这仅仅是一个计划,根本不可能去实施,但他心潮澎湃,因为他有诗和远方,有他内心的反抗方式,有永不安宁的自我拷问,甚至迷惘。
在小说《生活在别处》中,昆德拉不厌其烦地讲述了兰波的一次又一次逃跑。兰波并不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只是昆德拉设置在小说中众多镜像中的一个。小说中的主人公叫雅罗米尔,和兰波一样,是个天才的少年诗人,他也擅长逃跑,他们在逃跑中,完成那放浪形骸、惊世骇俗的诗篇。
对某些作家来说,逃跑并不是为了摆脱这个世界,而是为了穿过地平线,进入一种新的生命。当麦尔维尔进入大洋中间吉卜林步入森林之时,越过那地平线后,他们的创作才得以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