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新书推介 | 黄天骥:《黄天骥诗词曲十讲》

新书推介 | 黄天骥:《黄天骥诗词曲十讲》

《黄天骥诗词曲十讲》,黄天骥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版。

内容简介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开设的诗词曲赏析课是全国著名的精品课程,《黄天骥诗词曲十讲》系作者在其讲演记录基础上补充修订、校勘精编而成的著作。

书中选取了唐宋元三代的经典诗词曲作品,分十讲进行系统深入的解读。既有对诗歌文本和写作背景生动形象的阐释分析,让读者得以领会诗句的言外之意和作者的复杂心境;又融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多层次地探究诗歌创作方法,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诗词作品从写作技巧到意境营造、情志表达的多重魅力;还不囿于诗词曲本身,打通诗词曲的文体界限,以具体的作品为线条,绘出一幅远近相衬、开合有度的文化图景,引领读者进入更广阔的文化空间。

深邃的思想、广阔的视野、新颖的观点、动人的笔触交织在书中,培养读者阅读鉴赏诗词曲的能力,提升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目 录

第一讲 学习诗词曲的缘由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勒马回缰”的现象

学习些什么

第二讲 解开诗词的密码

知人论世,开启密码的钥匙

一篇《锦瑟》解人难

解开密码与文化环境

第三讲 从比较中鉴析

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三首《贫女》的比较

从比较看苏轼的《赤壁怀古》

第四讲 有情此有诗

缘情与言志的关系

真情的流露

《羌村三首》的深挚

第五讲 穷愁与婉约

诗穷而后工

载不动,许多愁

两难的心态

凄惨哀戚的《声声慢》

第六讲 时危节乃见

从《满江红》说起

四面边声连角起

一次战役的生动描写

武戏文唱的妙用

第七讲 情与景的交融

情景的矛盾统一

在风景的背后

平淡中有变化

第八讲 理趣,诗和哲理的结合

“天人合一”的理念

哲理的叩问

《春江花月夜》,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

第九讲 意境与虚实

虚实结合的《石壕吏》

“意境”的概念

意境和蒙太奇

境界有大小

第十讲 散曲的滋味

散曲的体制

豪辣真率的特色

《高祖还乡》的喜剧性

附录 把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些

后记

诗情·诗法·诗心

毋丹

听闻天骥师的《诗词曲十讲》要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我开心极了。去年曾买了一本旧版送给在学诗的家人,才发现这本书已经不易购得,再版对古诗词爱好者来说自然是天大的喜讯。

花城出版社版《黄天骥诗词曲十讲》

天骥师在电话中说希望由我来作序,彼时我正在人群中排队,掩不住的激动使语调猛然升高,引人侧目。冷静之后,荣幸之外,我不由忐忑起来:怕自己学识浅薄,不能为这本钟爱的书作一篇妥帖的序。

于是,再次翻开书本认真温习。跟着生动晓畅的语言,我很快进入到诗的天地中。行文中熟悉的语气,也仿佛让我看到天骥师慧黠又慈爱的眼神,听到那曾经觉得难懂后来无比怀念的“粤普”。忐忑紧张被冲淡,与天骥师相处的点滴涌上心间。

我初次识得天骥师的大名,是在中文系的本科教材上,后来拜读他戏曲研究方面的著述,只觉得这是一位令人仰望和敬畏的学界泰斗。直到进入中山大学跟随天骥师做博士后,才发现他竟与我原来的想象如此不同。

天骥师谈学术,少了些学究式的一板一眼,更多的是才子式的天马行空,趣味性强而融注着深厚的学识,往往一两句随口而出的话,就有醍醐灌顶的效果。在穗两年,天骥师不仅是我的学术导师,也是人生的引路人。

在生活中,他给了我许多温暖的呵护,让我在异乡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他与师母更是教会了我什么是“相濡以沫”,什么是对家人的责任。在课堂上,我明白了为什么他在学生中如此受欢迎:严谨充实的内容、幽默风趣的表达、活力四射的精神状态,说到底,蕴含的都是他对学生的一腔厚爱。

黄天骥先生

天骥师曾在2013 年开设关于诗词曲的本科生通识课,课程结束后,几位同学自发地将讲课录音细细整理校对,把这份沉甸甸的书稿作为新年礼物送给老师。

经过天骥师的补充修订,这本《诗词曲十讲》正式与读者见面。它面向的不仅是古诗词的研究者,更是广大的古典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深邃的思想、广阔的视野、新颖的观点、动人的笔触交织在这里,凝练成诗的情味、诗的法度、诗的心性。

诗情:诗人与学人的重合

天骥师是一位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同时也是擅长古典诗词创作的诗人。天骥师论诗词曲,并不埋头于艰深的考证,也不停留在感性的体会,而是将思想性和艺术性熔为一炉,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石,开展生动形象的分析和解读。

在《早发白帝城》看似轻快实则意味深长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李白难以言传的复杂心境;在《锦瑟》迷离幽微的朦胧境地中,我们读到李商隐一生的经历与情感;在《枫桥夜泊》凄迷的秋色和游子的情思中,我们体味到愁苦之外超脱旷达的人生感悟。

《黄天骥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庆贺文集》

骥师以诗人的情味,将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深入浅出又细致入微地进行剖析。当读者跟着他引人入胜的语言代入自己的情感之后,他又带领读者跳脱出来,站在高处获取解析诗词的秘钥:作品中的关键词、诗句的深层意思和矛盾情绪,以及作品中的矛盾意象。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饱含深情的诗人,用富有诗意的慧眼观照着古诗词呈现给我们的丰富绚丽、广袤无垠的精神世界。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一位博闻强记的学人,用严谨深入的理论作为钥匙,为我们开启诗词审美的神秘之门。

诗法:分析与创作的交叠

天骥师分析诗词,不仅站在研究者和评论者的视角,融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运用中西方文艺理论,立足具体作品,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地探究和分析,还能从创作方法出发,让读者更深刻地领会诗词作品从写作技巧到意境营造、情志表达的多重魅力。

《黄天骥文集》

例如,他从诗歌创作讲究转折的角度切入,提醒读者:绝句的第三句是作品成败的关键。鉴赏解读绝句时,可以关注前两句的意象与三、四句意象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变化。由此,读者便懂得了品鉴诗歌不当只着眼于炼字与造句,还应关注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在分析字句时,天骥师不仅关注词句的含义,还注意到诗词曲作为格律文学所具有的音韵上的美感。

他谈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指出作者在写作时对语言音乐性的重视:“李清照的这首词,选用【声声慢】短促的入声押韵的词谱,又连用十四个谁也没有尝试过的叠字句式,从音乐性而言,很能形象地表现命途多舛的妇女,那种悲悲切切、抽泣呜咽的形象。”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语音的安排对诗词审美的影响,他生动地举出反例:“如果改用平声韵,例如改作‘彷彷徨徨,惆惆怅怅,天天悲悲伤伤’,意思或许相近,但韵味大不一样了。”

《冷暖室别集》

诗心:诗歌与文化的通融

本书名为《诗词曲十讲》,但所论并不囿于诗词曲本身。在诗心的笼罩下,我们能看到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天骥师打通诗词曲的文体界限,破除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民族之间的壁垒,以具体的作品为线条,绘出一幅远近相衬、开合有度的文化图景。

例如,在谈到诗词的“意境”时,他从中西方文艺理论的差异出发,借鉴哲学、物理学、语言学、宗教学的学说,以绘画和影视艺术中的创作方法为实例,既深入又生动地帮助读者理解这一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在分析作品时,天骥师总是将眼光投射到更远的地方。例如,他谈《春江花月夜》时,涉及诗歌体制的发展、同名作品及相近题材作品的比较、写作手法的分析、诗意诗情的点评等,最后因这首作品流传过程的问题,生发出对作品背后历史、文化进程及审美受体“接受史”的思考。

天骥师曾说自己的治学是“戏曲为主,兼学别样”,他也常常教导我要努力做到通融博洽。本书再版之际,天骥师本着关爱提携学生之意嘱我作序,而我深知自己与恩师的期许距离尚远。急于报答师恩,只得不揣浅陋,成此一序,粗疏之处,还望诸方家海涵。

2022年5月16日于杭州

《黄天骥自选集》

后 记

这本小书,是在我讲课录音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记得在2013 年,偶从谢冠琦同学处,得悉中文系大三的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部分的学习意犹未尽。我便向系主任请缨,为本科生三年级下学期的同学,开设一门有关诗词曲的选修课。

于是,每逢周五的下午,我到课室上课,往往一讲便是两三个钟头。讲课后,当然较累,但和同学们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大有裨益。特别是能和许多年轻学子混在一起,大家谈笑风生,我从中吸取青春活力,仿佛自己也年轻了许多。

我上课的习惯是,只把要讲的诗词,以及所要引述的例证材料,存在U 盘上,然后依次通过电脑,投影于幕布。这一来,可以大大节省板书的时间。讲课时,就按例句顺序,阐述发挥。但由于没预作讲稿,自己讲述过的东西,讲了也就讲了,只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慢慢也就淡忘了。

《中大往事:一个学人半个世纪的随忆》(增订版)

一个学期的课,很快就结束了。我也依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编纂《全明戏曲》的工作中,再也没有考虑诗词曲的问题了。

让我意外的是,寒假过后,来听课的张诗洋同学,把我的讲课内容全录了音。她又组织了好几位同学,牺牲了休息的时间,大家分工合作,一边回放我的讲课录音,一边整理成文本。参加整理者,有张诗洋、刘思诗、谢冠琦、李小萌、曾琰、吴昕晖、卢新杰等诸位。其中有好几位还住在珠海校区,当时并没有听过我讲课。

我想,诗洋把他们组织起来,是因为他们都是这几年来,由我辅导过“一百篇作文”写作训练的本科同学。虽然到他们升上大三时,就不归我辅导了,但彼此仍有接触,师生感情深厚。

诗洋和冠琦等几位同学整理讲稿的事,我完全不知道,一直被他们蒙在鼓里。等到寒假结束,新学期开始,有一天,诗洋忽然把厚厚的记录文本交给我,我愕然,仔细一看,大喜过望,没想到自己讲课的内容,竟被同学们完全记录了下来。

记得在1979 年,我给中文系77 届的同学,讲授过魏晋隋唐文学史课程。讲过以后,除了一些自认为有心得的部分,后来写成论文发表以外,大部分内容却忘得精光。

《岭南师友》

1979 年学期结束,余瑞金同学把她的一大本听课笔记交给我看,让我看看记录是否完整。瑞金字迹娟秀,记录又十分详尽,连我在讲课时的语气也记录下来了。我灵机一动,便死乞白赖,央求瑞金把听课记录留给我,作为纪念。瑞金同学不太情愿,但她也无可奈何。于是,我保存自己讲课情况的,就只有一本几十年前瑞金同学的课堂笔记了。

没想到,去年给2011 届的同学上选修课,同学们竟以“现代化”手段,把我所讲的内容,完整地做了录音,又转化为文本。当诗洋把一沓A4 打印纸交给我时,说:“这是同学们送给老师的新年礼物!”我捧着纸稿,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如今,我又多了一份讲课的记录了!捧着这一份厚厚的讲课记录文本,翻阅发现,原来已有近十万言了。我明白同学们的心意,罗燕等同学知道了,也鼓励我把这录音的文字稿,整理成书出版,让更多对古代诗词曲有兴趣的广大青年朋友参考。

我细想,同学们的录音文本,已具书稿的雏形,在这基础上整理修饰,加以补充,也并不繁难。于是贾其余勇,见缝插针,利用2014 年暑假之暇,便大致上完成了这部小书的编写,我又和几位师友商量,遂名之曰《诗词曲十讲》。

我捧着同学们辛勤为我整理的录音文本,既十分感谢,更十分感动。作为教师,给本科学生讲课,是本职的分内事。虽说我年纪大了,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完成国家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以及用于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工作,但尚有余力,给本科生上一些课,完全是应尽的职责。想不到,我浅近的讲授,却得到同学们丰厚的回报。这让我切实地感受到,师生之间纯真的情谊,实在难以言传。

有了这份录音文本作基础,本书的编写工作就比较省力了。除了查核订正一些资料外,考虑到我讲授的内容,实际上是“通识课”性质,因此,内容和顺序,也做了适当的补充、调整。

《唐诗三百年》

例如在讲课时,由于时间所限,来不及讲述散曲,现在只好补写了这方面的内容。另外,文字上也做了改动,但尽可能保留原来讲课的语气,当然也得删去和同学们互动的语句,以及一些言不及义的地方。为了便于青年读者的阅读,在每讲中又加上了小标题。因此,这本小书,也可以说是师生合作的成果。

之外,我又发现自己在讲课时,有时信口开河,记录文本上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理论性的阐述,属大白话,语言也不够连贯清晰。同学听课时可以领会,若对一般读者来说,反会有不方便之处。为此,个别地方的文字,索性参照我在2003 年出版的《诗词创作发凡》,反而说得稍为清晰,容易理解。因此,我的这两本书,也可以视为姊妹篇。

书成后,我请诗洋、罗燕替我校阅,再核实一些该注释之处。我又就近邀请十位书法家校友,配合本书十讲,各赐书法作品一帧。他们是陈永正、刘斯奋、陈颂声、钟东、林敏玲、许鸿基、陈斯鹏、洪楚平、骆驰、田炜诸君(以插页先后为序)。蒙不弃,纷纷投我珠玉,光我篇幅,增加了这本小书的文化含量。在此向诸位致深切的谢意。

本书成稿时,适又逢甲午,前耻未忘,妖氛又起。记得在邓世昌甲午海战殉国一百周年时,我写过几首小诗。现在,特请著名书法家校友林雅杰襟兄,书于扉页,作为纪念。

2014 年10 月12 日于中山大学中文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

《情解西厢:西厢记创作论》

补记

这本小书,多年前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去年,蒙四川人民出版社之邀再版,责编李淑云君和朱雯馨君,对拙著做了仔细的修订,特致谢忱。我请毋丹博士为再版作序,蒙欣然允诺。又,此书收入《黄天骥文集》(十五卷)时,王凤霞教授也曾为我订正一些失误之处,特一并致谢。

2023年2月9日

作者简介

黄天骥先生

黄天骥,著名古典文学专家,1935年出生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黄天骥教授治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出版有《黄天骥文集》十五卷及《岭南师友》《唐诗三百年》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71289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