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城史记:我读过的十座城市》:上海是不需要介绍的城市

《城史记:我读过的十座城市》:上海是不需要介绍的城市

上海,其身份声名远扬,魔都、东方巴黎、国际都会……许多人倾慕其独特的现代化景观、艳羡那份文艺的氤氲气氛。就像杨早在书中写道:“上海是不用介绍的都市。常常被用来与北京比较,‘双城记’。它越大,越迷人。你就越容易迷失其中。”

然而,当精明、雅致、排外等形容词成为这座城市的刻板印象时,追踪其过往,探寻根系和缘由,似乎成为了一门文化的必修课。

在近期出版的新书《城史记》当中,杨早讲述了他经历过的十座城市,其中上海是他所在时间较短, 但对其历史文化始终感慨不已的一处所在。作者结合自身在上海的际遇,以通俗小说为镜,透射描绘了彼时20世纪、那个风云诡谲的变幻时局中,一幅灯红酒绿、先锋前卫的洋场图景。西餐、马戏、洋商、买办,原来都早已不可否认地成为了上海基因链条上的一节。

本文摘编自杨早的《城史记:我读过的十座城市》,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01

我的上海初印象

我相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以外的小孩都见过一个个或大或中的尼龙手提包,通常是深色,上面有大大的手写体或美术体“上海”,花体英文“Shanghai”,图是一幢幢高得吓人的摩天大厦,大一点还许画出一弯黄浦江与外滩。

这个包通常提在出差归来的长辈、亲戚手里,放下拉开,里面拿出一块块衣料、一条条丝巾、一包包大白兔奶糖,像哆啦A梦的口袋,又像渔童的聚宝盆。拎包人的手上,还可能戴着一块上海牌手表——你听说过北京牌手表吗?纽约?东京?香港?NO!只有上海,才配将自己的名字铭在那精巧的机械表盘上。

这就是上海留给我们的初印象。那是一个神秘的“远东”都市。小人书上说,1949年以前,那里是“冒险家的乐园”。鲁迅的墓在上海,一口四川话的陈毅市长在上海,哨兵头上的霓虹灯在上海,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的片头, 不是“八一”的军徽,不是北影长影的工农兵,是一块闪闪发光的翡翠一样的牌子,“上海”两个字是篆体,每次总让我想到贾二哥那块通灵宝玉。我得承认,我在上海待的时间太短,我对这座中国第一大都市没有切肤的体认。不怕诸君笑话,我是2000年才第一次去上海,又二十年过去,去上海的次数一只手数得过来。

电影《色,戒》

电影《色,戒》

谈到上海人,历来的评价总不大好听,“精明”咧,“小气”咧,“瞧不起外地人”咧,批评多得几乎形成一种共同的偏见。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最喜欢和乘客聊天,但要是碰上一位上海阿拉,保管一言不发。参加旅游团,有些人随时随地会摸出一个小本子,念念有词地记:一罐可乐三元,一卷手纸两元……一问,是预备旅游结束后几个人分摊的。上海人,绝对是上海人。

所以我本不该对上海胡说八道。通常游玩一座城市只需要三天;要体味这座城市的感觉,至少要三个月;深入了解,三年;全面把握,三十年也未必够 —多少生于斯长于斯的善良人,要看报纸才知道:啊?!这个城市这么乱?有这样的事?

然而上海不同,它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在全国的影响力,决定了它对于我不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关于上海和上海人的想象太多太多,以至当我真正站在外滩的夜晚,会觉得这一切真是太熟悉了,就像第一次看见天安门的感觉,谁会觉得自己是“第一次”看见天安门?阅读这样一个熟悉而陌生的都市,所有体验似乎都成了一种印证,对记忆和想象的对照和修正。

电影《风月》

电影《风月》

第一次去上海,在南京路口闲逛,很快就口渴了。街头有“台湾珍珠奶茶”,招牌上写着:三元一杯,五元两杯。打折鼓励大家多买,各地皆有的生意经,总不能这也说成上海人的精明吧?我就买了一杯,交了钱,正等小姐给我炮制。突然有人点一下我的肩膀,一回头,是一位少妇,朝我说了一句上海话,看我在发怔,又用普通话说了一遍。其实她的第一句话我也听懂了,她说的是:“阿要买?我同侬拼一杯好伐?”

我只好说:“我已经买了。”少妇惊讶地重复:“你已经买过了?”失望兼难以置信。刹那间我感到十分抱歉,因为她一定觉得我是那样的阿木林,自己多花了五毛钱不说,还害得她要为省这五毛钱另想办法。

各位,除了上海,会有哪个城市,一位少妇为了要省五毛钱,去点一个陌生男子的肩膀吗?我以前在广州的时候,每天要坐45路去上班,有一天(当然是在实行无人售票制以后)等车,我发现前面一位女孩频频回头瞟我,瞟得我狐疑起来。靓仔?显然不搭界。通缉犯?有一点像,不过发现通缉犯如果不报警就不要引起他注意才对。像她的男朋友?真没眼光……直到车来了,她显然不太情愿把手里的两元钞票塞进票箱,我才恍然大悟:她想问我有没有一元钱,好一起买票!她最终还是不好意思开口。

请不要误会,我对上海少妇绝没有蔑视或讽刺的意思,我只是觉得这就是一个城市的性格。我相信她不是为了省这五毛钱,不过既然商家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若不加以利用,那真是对自己智力的侮辱。这就是百余年来上海人在一个商业都市里历练出的精明,这种精明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本能,不是省不省五毛钱可以概括的。

当然,这种精明有时会让人觉得好笑。那天去逛——嗯,还是不要说名字吧,某商厦,那里有观光电梯直达十二层,可以饱瞰上海市容。看累了,走吧。电梯向下是不载客的!真是用心良苦哇,这在北京,在广州,在香港,都是不可想象的事吔!走楼梯,一层又一层,四周商品琳琅满目,看都不看。上海人真小气,哪有这样逼着人逛商场的!

可是,周围的上海人好像安之若素,心甘情愿地被迫在商场里逛来逛去,就像他们安然地穿过地铁里或许是不必要的长长的地下商街,这里的顾客也不比隔壁的什么大厦少。大概上海人就是这样,自己精明,也不拒绝堕入别人的精明,这样上海就成了一个精明的世界。别人看不惯,那是因为在别人的地方。在这里,一切都好。

比起上述的浮光掠影瞎三话四,我更熟悉的是历史的上海,《申报》与《图画日报》里的上海,老照片与月份牌里的上海,《海上花列传》与《歇浦潮》里的上海。那是作为 “洋场”留在近代中国记忆里的上海。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70182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