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近现代书法家、教育家沈尹默(1883—2023)诞辰140周年。近日,一系列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活动陆续开启,其中包括其祖籍地湖州与出生地汉阴分别举行的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活动周暨中国诗歌学会散文诗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等。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近期推出《沈尹默批跋〈冬暄草堂师友牋存〉选》一书。沈尹默在其中留下近万字对清末官员信札书法的批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书学观点。让读者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沈氏书学思想脉络。
沈尹默(1883—2023)
《沈尹默批跋〈冬暄草堂师友牋存〉选》
《冬暄草堂师友牋存》一函六册,民国26年中华书局石印本,系陈叔通(1876—1966,爱国民主人士,解放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将其父陈豪(字蓝洲,浙江仁和人,同治九年优贡,以知县发湖北。)与师友的往来信札结集成书。
青年沈尹默
《冬暄草堂师友牋存》一函六册
陈氏伏庐、叔通昆仲时在沪上,与沈尹默先生交好,沈先生获赠此书后,在书中对这些信札书法留下了近万字的批注,六册《冬暄草堂师友牋存》,101位书家,足以让我们勾勒出较为系统的沈氏书学思想脉络。值沈尹默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精选其中批注内容较多的信札,推出《沈尹默批跋〈冬暄草堂师友牋存〉选》一书,其中书论内容属首次公开出版,或能对沈尹默先生书法研究有所裨益,对广大书友有所启发。以往我们通常对沈尹默先生的认识颇不全面,只将他视作大书法家,却在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他还是大诗人、词人,是与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并肩作战过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健将。不了解、不理解这一点,恐怕是不能对沈先生的书法成就有公正的认识的。
《冬暄草堂师友牋存》一函六册
书中批跋尤其注重于各书家的师承、宗法,如说吕耀斗“颜字馆阁,笔力尚可,联带过多”,黄彭年“师米襄阳,未得其形神韵”,许诵鼎“纯然松雪血脉,形神俱佳,惜笔法偶有拖沓,稍欠洗练”,王彦起“俨若玄宰再世,书可乱真,惟务欲处处婉约流利,是其病也”。
评吕耀斗
评黄彭年
批评之外,该表扬时,沈先生也不吝赞扬之词。如说孟沅“书从鲁公出,兼有诸城之厚重与馆阁之生动,接联处有华亭笔意,节奏有素,诚为书家”,许增“使腕驱指,体式开阖有则,牵丝联系从华亭出,转旋折笔又似松雪,兼有八分意”。这种条分缕析最能验证一位书家的真实功力,因此,沈先生往往会有一些与前人不同的见解。如《国朝书画家笔录》说陈璚“得力于《圭峰碑》而稍变之,笔意凝练挺秀”,沈先生则认为其“书风略近唐末五代,然与《圭峰碑》似无多关涉”。
圭峰碑
评陈璚
书中以6册书衣跋文图片作为章节隔页,配以书衣长跋释文,这6段长跋谈书法之结体变化、门径、学古、创新等,沈尹默先生根植于深厚的书学基础和长期的书法实践,提出了自己独到的书学观点。在第2册书衣跋文中,以历来多被诟病的“馆阁体”为讨论对象,阐述了他的观点:
尹黙幼时,见馆阁而爱之,以为正人君子之大道。既而欲写行书,百计曲矫,勉强牵连,笔锋艰难固执,怪诞百出,行未行,楷未楷,因疑馆阁与行书实异趣无交并。继见董香光书,临习不过三五月,顿悟行书之法,走笔若飞,妍丽生动,观者莫不赞叹,颇以天资颕异自多。因兼习松雪,湛溺数年,亦有心得,知馆阁仅有楷书,世所谓馆阁行书者,实董体也。殆见米、颠、苏、黄,惊惧莫名,寝食靡宁,由是上溯鲁公、右军,始知书道之正变。再三十年,扪索再四,深自省察有清香光行书之盛行,稍稍周知其因由矣。盖香光亦禀赋高卓者,其行书虽流美多姿,实则有规有矩,何处方圆,何处转折,何处提按,何处牵丝,何处遮映,何处短长,何处粗细,何处减省,虽千字万字,无不同一。习得其法,钞书写字,简牍往还,既便且利,既美且雅,遂成时尚。文人士子,科场写馆阁取其庄,日常用董体取其便,两不相防,各得其宜。香光固不免俗媚,松雪固有亏气骨,然青主之临习二氏,爱之喜之者,明晚以来学生皆如此,复诋之弃之者,盖学益进,识见愈深,博览多通,知宋贤唐哲,慕晋魏风采,自然悟解往时之狭窘。如童蒙幼读《唐诗三百首》,写试帖诗,初知格律梗概,及长,溯知《楚辞》、《诗经》,开阔胸襟,手笔骤变。然试帖皆不堪,蒙书尽鄙陋耶?此问学之途径也,原与心术道统无关。深文弄智,固于贤者之高明无加损之助矣。
评许诵鼎
其实也仅有区区550来字,但这无疑是近代最重要的书论文献之一。
沈尹默落款
沈尹默先生的书学理论脉络,可以从他的传世墨迹中慢慢体会出来,但那些实在过于零碎,整理成形绝非易事,还不免会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程度的干扰,甚至误解。并且这些脉络,从《沈尹默论书丛稿》之中也不见得能看得那么清晰。通过《沈尹默批跋〈冬暄草堂师友牋存〉选》近万字批跋的研读,或许能为大家勾勒出较为系统的沈氏书学思想脉络。
(本文据主办方提供资料整理)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