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的二号祭祀坑中,考古学家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挖出了一颗青铜神树,通高达3.96米,是迄今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单件青铜树。
单就青铜神树本身而言,艺术价值惊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颗青铜神树更具有惊人的文化价值,因为与《山海经》中的一个记载极为相似。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颗扶桑神树(见上图),是神界,人间,冥界的连通大门,上面住着十个太阳。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在远古海内东方,生长着一颗巨树,上面住着10个太阳,每天有一个太阳出去工作,其余九个在树上休息,他们轮流工作,每个太阳都由一只三足乌(“皆载于乌”)托负着在天上运行。后来故事众所周知,十日齐出,导致天下大旱,于是后羿射日,只留下了一个太阳。
显然,就现代最基本的天文知识而言,这样的扶桑神树肯定不存在。但问题在于:扶桑神树到底是《山海经》作者的虚构,还是中国早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山海经作者只是记录了下来?如果是后者,那么说明扶桑神树的传说,就蕴含了远古文化信息。
令人意外的是,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这一颗青铜神树(见上图),与扶桑神树高度相似。
三星堆青铜神树:该神树枝干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两果枝,一仰一垂;其中上垂者立一神鸟,全树共计九只神鸟。树侧缘附一铜龙,身如麻花扭结,似从天上逶迤而下。
分为三层,每层三枝,可住9个太阳,即“全树共计九只神鸟”(见下图,其中一只),另一太阳在外工作。所谓“鸟”,可能就是金乌。因此,从青铜神树造型来看,虽不能100%的说这就是扶桑神树,但两者的确高度相似。
正因如此,2000年出版的《三星堆:古蜀王国的圣地》中,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陈德安研究员指出:从造型来看,该青铜神树应是代表着东方的神木“扶桑”。
北京大学孙华教授认为,与青铜神树最接近的,应该就是《山海经》的扶桑和若木。
学者徐朝龙的观点更为激进,在《扶桑与若木》一书中,指出三星堆青铜神树证实了山海经中扶桑神树的记载。
我们由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第一次看出:过去只能在神话传说中存在的“若木”即“扶木(扶桑)”、“槃木(桃都木)”以及“建木”作为宗教信仰的工具在三千年以前存在的实际面貌。它们如此明显地证明《山海经》等神话内容,这应该说是三星堆的考古发现的最大价值。
一直以来,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清朝四库全书将之归类于荒诞不经的志怪小说,鲁迅认为是“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然而透过青铜神树不难再一次看到,《山海经》还记载了上古的文化、风俗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那些荒诞不经的神话背后,隐藏着上古一段又一段的真实历史。
其实,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一次又一次的证实了《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传说,比如在辽宁牛河梁遗址中,发现的1500个炼铜坩埚,以及无头无尾无足的玉龟,与女娲补天中的“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高度相似,就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女娲补天的神话。
当然,无论是女娲补天,还是扶桑神树,都是被神话的历史文化,真实历史肯定没有这么神奇,但艺术源于生活,透过这些神话,却能一窥原始祖先的真实生活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堆位于四川,偏于中原地区,为何却有很强的扶桑神树文化(三星堆先后挖出不止一颗青铜神树),这说明了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三星堆是发达的夏文化,甚至就是历史上的夏朝,大禹治水就在成都平原,从三星堆出土的扶桑神树来看,或许并非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