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微电影,关于一个失去陪伴的孩子怎样长大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是个小男孩正带着奶声奶气的乡音,在自己刷牙、吃饭。
他攒了很多粉笔,五颜六色的,长的短的,一有空就不知道在地上画些什么。
每到了饭点,家里的奶奶就叫他回去吃饭。奶奶很疼他,每次都竭尽她所能准备一桌子好菜。可是奶奶不知道粉笔的用途,只当是孩子的贪玩。
这些粉笔是他的爱物,每次用完,他都将它们细细地藏起来。
其实他藏着很多奶奶不知道的心事。有同学当面霸凌他,肆无忌惮地把他当做跳马,因为“他家没有父母在”。
孩子们用最大的恶意对待他。他很想反驳,可也只是默默地让人推倒。
男孩在用粉笔涂涂画画的时候,来来往往被父母牵着的孩子,幸福得让他移不开眼。
终于等到了儿童节那天,父母打来了电话。奶奶却告诉他,父母给了钱,可以买今年的蛋糕,但仍要在外工作。
男孩拿着粉笔跑过家门口的麦田,他终于拿起画笔,把心里头没画完的那幅画画完。
那藏了好久的画笔,其实只是为了在大地上画出了父母的模样。当他想念父母的时候,就把父母的样子画下来,然后躺在他们中间,拉着他们俩的手。
在那样温厚温暖的大地上,他只想在父母的陪伴下长大。
黄澄澄的麦田里浮现出他的想象,粉笔画成的爸妈成了现实,一家三口漫步在田埂上。
说实话,这个微电影拍的不是太精致,甚至小演员的普通话都不是太利索。但因为是真实的故事,认真而倔强的眼神令人心疼。
在小男孩的粉笔画里,他没有在父母的手上画上礼物,只画了气球和风车——我不希望你给我带什么礼物,只希望你能够回来陪我静静地玩耍一个下午。
每个孩子都想和父母一起分享童年,但父母似乎永远在面对成年人的疲惫世界。
这些在努力打拼的父母们,正拼尽全力给孩子买最好的玩具、买轻奢品牌的宝宝装、送孩子去高级的补习班、最昂贵的游乐场。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想说的只有:爸爸妈妈,你再不陪我就长大了。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梦想的爸爸妈妈,或许千姿百态,但每个孩子梦想的父母都在一个方面是相通的——他们陪伴我度过了成长的每一个漫漫长夜。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孩子需要陪伴的时间是很有限的。等他懂事了,哪怕你想陪伴他,他也不愿意了。错过的时光是未来的任何时期都不能够弥补的。
有一个词叫“孩子的幸福感”,父母缺席的孩子会有自己的幸福感吗?
可能会有,但是必定要多走一些曲折的道路。他们要通过其他的途径去了解爱是什么,但文学、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爱往往超脱于现实,纸上得来终觉浅。
实际上,有理论证明,幼年与父母有亲密关系的孩子,长大后与人的亲密度也高。那些在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早已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怎么去爱。
他童年和父母的相处模式可能会被原封不动的照搬到他未来的幸福生活。
粉笔应该是让孩子画出瑰丽的未来蓝图,而不是弥补父母的缺席。为了不让父母的陪伴只存在于孩子的画作里,笔下文化就呼吁大家给孩子每天一小时优质的深度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多腾出一点时间看看孩子的世界吧,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燥,趁他还未长大,趁你还未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