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散文 | 杨晓升:我的阅读经历

散文 | 杨晓升:我的阅读经历

我的阅读,是从饥饿开始的,我指的是饥饿阅读。

我出生在潮汕地区一户乡村教师家庭。父母原来都出生在城镇,父亲是广东省揭阳县榕城镇人,母亲是普宁市洪阳镇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自己的家庭无法供给他们继续上学,所以他们都没有上高中便都外出自谋生路,不约而同来到毗邻的揭西县一个乡村小学当教师。共同的机缘让他们相识、相爱并组成家庭,先后生下了我们姐弟四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那样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父母原本就低廉的工资能够将我们姐弟四人养大就已属万幸,岂敢奢望我们还能有什么像样的阅读?即使想让我们的阅读面扩大,父母也没有能力为我们购买课外读物和书籍呀。甚至连我正常的学业都曾被迫中断过整整两年,尽管我上学之后一直品学兼优,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初中毕业时,由于前一年我姐姐刚刚被推荐上了高中,刚刚隔了一年我又将要上高中,当时的大队革委会主任获悉情况,大笔一挥:某某老师是外地人,孩子再不能挤占本地人升学名额了,应该让给贫下中农的子弟!就这样,我被迫辍学了。其时我还不满十五岁,上学无门,求职无路,在家成了废人和闲人。那段时间,我除了学当地的孩子编点手工篾帽,甚至捡些牛粪或狗屎到当地生产队换点零钱,便无事可做。想着自己年龄尚小,前程却被拦腰斩断,内心自然生出种种不甘。秋天到来的时候,眼看着原先那些学习成绩都不如自己的同学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去上高中,内心的落寞与悲伤便无以言表,时常是一个人孤影自怜,乃至暗自落泪。

痛苦和百无聊赖之际,某天母亲不知从哪里借回来几本小说,有《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三家巷》等。这些书让我像长时间跋涉在沙漠上忽然遇到甘泉的骆驼,瞬间有了酣畅淋漓的快感。我看得如痴如醉。就是这个时候在内心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种子在我原本近乎荒芜的心灵深处渐渐生根、发芽,同时也拨亮了我兴趣的火焰和灵魂的灯塔,让我在冥冥之中感觉到生活尚有亮光,人生还有希望。虽然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可是理想的读物却异常难觅,以至于那个时候作家们创作和出版的小说我也读得津津有味,比如《朝霞》《金光大道》《西沙之战》《千重浪》《春潮急》《沸腾的群山》《志气歌》《东方浩荡》等。尽管这些小说在内容上或多或少都带有时代的色彩,可也不乏文学气息,对我的消遣和熏陶也算是聊胜于无。阅读上饥不择食的我,甚至于数月后跟随油漆师傅走街串巷学习油漆之时,看到掉在地上的刊登有文学作品的废旧报纸,竟然也捡起来看得入迷,以致被师傅严肃批评,他提醒我:“咱俩现在可都是雇工,不专心干活,要是让主人看到了多不合适!”自此以后,我不敢再造次。就这样我跟着师傅当了一年多的油漆工。

时间来到了一九七七年底。某天,我从广播上获悉全国将恢复高考和各级升学考试的消息,内心的不安分像突遇火苗的汽油,呼的一下被轰然点爆。当天晚上,我回家即向父母提出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距离考试仅仅剩下两个月时间,我告别师傅回家专心复习,也曾经到当地的学校初中毕业班当旁听生。两个月后,我意外地在全公社的高中升学考试中考了总分第一,如愿继续我的高中学业。高中阶段,我除了学习功课,周末和寒暑假期间也不忘找些文学书籍来看。由于能找到的书籍依然非常有限,这段时间我的阅读依然是饥不择食,连本县文化馆办的油印刊物《北山文艺》都读得津津有味。不过这期间,我也有幸断断续续地阅读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几本名著。我还取得了父母的支持,让他们用有限的工资为我订阅了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月刊《作品》,那个时期的《作品》也成为我每月必读的刊物。我在这份刊物也读到了当时红极一时的陈国凯短篇小说《我应该怎么办》,以及孔捷生的短篇小说《在小河那边》、王蒙的《最宝贵的》等作品,那也是我首次接触伤痕文学以及新时期文学,但真正开始应有尽有的阅读是在我上了大学之后。不过这段时间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偶尔读到的两本小说,一本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生的成长道路和奋斗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尤其他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些话被我记住了,并且从此深深地激励着我,让我获得了人生的动力。另一本影响了我的书,是湖南作家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这本小说正式出版之前,手抄本已经在民间悄悄流传,出版之后更是风靡一时。我是在小说正式出版后才读到《第二次握手》的,小说中的主人公苏冠兰与丁洁琼纯洁真挚、肝肠寸断的爱情,以及他们潜心钻研献身科学的故事和高尚情操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和事业有了参照和榜样。

人生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

一九八〇年,我考上了大学。想学文科可理科成绩并不差的我得不到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支持,于是阴差阳错地考了理科。也非我志愿,稀里糊涂地被录取到华中师范学院(现为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尽管专业学的是生物,各门专业成绩还算不错,但我内心深处却还是惦记着自己喜爱的文学。幸好大学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各种图书应有尽有,课余时间及寒暑假,我时常借来国内外的各种名著,尽情阅读。也是从那时候起,我才开始大量接触到中外作家名著,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高尔基、普希金、莫泊桑、雨果、海明威、巴尔扎克、狄更斯、欧·亨利、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司汤达、罗曼·罗兰、笛福……所有这些灿若明星的名字及其作品,一如雨露滋润着禾苗,逐渐进入我的记忆,滋润着我的心灵。不过坦白说,那个时期我的阅读有些囫囵吞枣,严格讲多数作品只能算浏览和涉猎,都算不上细读和精读。尽管如此,这些名著的内蕴、思想和文学的气息,却持续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渐渐地也让我有了写作的愿望和冲动。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习写作的,并且开始在本校的大学生文学刊物《摇篮》上发表习作。那些习作现在看来虽然非常幼稚,当时却鼓舞着我不断前行,让我毕业时有了不错的机遇,幸运地被《中国青年》杂志在武汉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中择优选中。我改行到了北京共青团中央的这家杂志当记者和编辑,由此干上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且从此开始断断续续地进行着业余文学创作。

由于工作忙碌,特别是多年之后调至《北京文学》杂志任职,从事着文学编辑和行政管理工作,我真正的阅读时间受到了大量的挤占,审稿替换了我正常的阅读。虽然审稿也是广义上的阅读,然而与真正的阅读相比,审稿是被动的,编辑部经过一审和二审送到我案头上的所有稿件,无论稿子成色如何、最终留用与否,我都必须细读并提出终审意见,每月审稿量高达八九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虽然很累很苦,可也别无他法,因为这是工作和职责使然。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二〇二一年退休,时间长达二十一年。这二十一年,我一直只能是选择性阅读。

事实上,面对汗牛充栋的中外经典名著,面对持续不断出版的海量图书,我以为选择性阅读才是正确的阅读方式。

就我自己而言,我对读物的选择有几种:一是自己感兴趣的,无论是文学还是非文学书籍,当然多数是经典著作;二是觉得是对自己有用的,能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心智的书籍,学科不限;三是作家朋友们赠送的书籍,或者因研讨会等文学活动需要受托阅读的书籍。迄今为止,我读得最细、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当属《金蔷薇》,是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创作的有关艺术家创作问题的经验之谈。作者借助巴黎清洁工约翰·沙梅为他心爱的姑娘做一朵金蔷薇的故事,阐述文学艺术创作该如何披沙拣金,如何从生活中选择和提炼素材,最终炼蜜成丸。这本书让我获益不少,对我后来的文学创作很有启发和帮助。

今后我的阅读方式主要依然会是选择性阅读。我认为书不在于读得多,而是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到底收获了多少,是否读有所用,是否读以致用。所以,读书重要的不在于读,而在于阅读之后的吸收和读以致用,尤其是计算机早已普及的今天,你的书读得再多,个人的记忆力再好,储存量终归也赶不上一个小小的优盘吧?所以阅读不应当只满足于将自己的大脑当成知识的储存器,不应当贪多求全,而应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尽可能少而精,并且力争做到读以致用、活学活用。只有这样,阅读才会成为真正的有效阅读,书籍和作者也才会体现出更大的价值,而读者也才会由此获得更大的收益和更佳的效益。

杨晓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北京文学》社长兼执行主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失独,中国家庭之痛》等各类作品数百万字。近年所著中篇小说《红包》《介入》《身不由己》《天尽头》《疤》《病房》《宝贝女儿》《龙头香》《海棠花开》《阴差阳错》等被多家报刊转载或入选多部年度优秀作品选本,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身不由己》《日出日落》《寻找叶丽雅》,散文随笔集《人生的级别》。长篇报告文学《只有一个孩子》曾获二〇〇四年正泰杯中国报告文学奖和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科技忧思录》获新中国六十周年全国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失独,中国家庭之痛》获首届浩然文学奖。中篇小说《龙头香》获第二届“禧福祥杯《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8898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