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这个小说,在我心目中,是鲁迅写得最好的短篇小说。
这个小说好在什么地方?他写了一个非常感性的状态,孔乙己的命运,三千多字,通过这个人物的命运,呈现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精神表达,渗透在小说中。
我们来读一下《孔乙己》,很快地读一下。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里的长衫短衣,说的是身份地位的差别。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是写他穷;穿长衫,是写他穷到这个份上还要端着知识分子的架子,体现自己与别人的区别,维持最后那点可怜的自尊。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一件这样又脏又破的长衫,他为什么要穿着?为什么说话之乎者也?他是一个最下层的知识分子,穷愁潦倒,但他很在乎自己这个读书人的身份,却又没有社会地位、经济力量来支撑,只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明自己和那些短衣帮是不同的。
我在酒店当小伙计,掌柜是一副凶脸孔,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是第一个笑。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这是第二个笑。孔乙己是大家的笑料。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哄笑,快活,这是第三个笑和第四个笑,快活也算是笑。 孔乙己的难堪痛苦,是看客们快乐的来源。
然后写孔乙己的身世背景啊。没考上举人,落到今天这个样子。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哄笑,快活。第五第六个笑了。
孔乙己周围的这群人问他,你当真认识字吗?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孔乙己是个落魄的文人,最心痛的就是没考上秀才,别人就戳他这个痛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残忍,但是大家都觉得很自然。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第七第八个笑了。孔乙己的出场,必然伴随着周边人的笑。
他要考我茴香豆的“茴”字,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我觉得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这里九个笑了。我这个小伙计,也在心中笑他,觉得他不配考我。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十个笑了。孩子们吃了茴香豆,还望着碟子,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说:多乎哉,不多也。孩子们在笑声中走散。
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是为了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想维持自己在穷困潦倒中的一点可怜的自尊。即使沦落到这个份上,自尊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第十一个笑。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十二个笑了,用“快活”来表达的。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十三个笑了。
孔乙己已经到了人生绝境,但周围的人还是把他当作快乐的来源。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第十四个笑。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是第十五个“笑”。
这些笑声,在看客那里是开心快乐,对孔乙己来说,则是自尊的最后摧毁,是送终的声音。
笑,说笑,哄笑,快活,这几个词前后用了十五次,表达了什么,大家知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里说了十五遍。 这表达的是孔乙己生存的环境,他的悲剧命运成为别人的笑料。
小说的主题写的是什么?写的是中国人的心态和生存状态,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从来没有人同情他,更没有人帮助他,而且把他作为一个取笑的对象。
他的命运悲惨到这个程度,大家都来取笑他,他就在这笑声中间,精神被彻底摧毁,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小说写的是中国人的麻木、愚昧、缺乏同情心、精神上的残忍。而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却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这就是国民性,这种国民性构成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
这个小说,写孔乙己的命运,写孔乙己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写出了国民性。
小说有双重的主人公,第一是孔乙己,第二是他周围的看客。这是鲁迅心目中的中国人的形象,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所以说这个小说表达的国民性批判的主题。
作者没有直接说,但通过孔乙己的生存环境,表现了这样一个巨大的主题。这也是几乎鲁迅所有小说的主题,就是“国民性”三个字。
所以说,这个小说非常非常好,在感性状态中,用精彩的人物造型,有色彩的人物对话,写出一个宏大的主题。
《孔乙己》为什么最好,那就是通过日常生活的描写,非常感性化的描写,表达了一个宏大的精神主题。
而且这种日常生活的描写,那种感性的描写,也写得非常的生动形象,充满艺术的创意。这个宏大的主题,就是鲁迅几乎所有的小说的主题,国民性批判,或者说,中国人悲剧性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
我们通过《孔乙己》可以看出,孔乙己这个落魄的知识分子,他是个悲剧人物,但是 在他悲剧的一生中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来帮助他,同情他,全都是给他一种精神打击。
“你又偷何家的书啦!”“你当真认识字吗?”“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等等等等。他的精神上最痛苦的敏感点是什么,周围的人,就拿这个最痛苦的敏感点来刺激他。
这是一种日常性残忍,极度的残忍,也是置人于死地的精神扼杀。
鲁迅写精神扼杀,表达了他的国民性批判的思想,大家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生存环境就是这个样子,麻木、愚昧、没有同情心、没有人道情怀。一篇小说在艺术表达上,同一个词重复三四次,那肯定是思想上的核心表达。
“笑”“哄笑”这几个词在小说中重复了十五遍,作者想表达什么,难道还不清楚吗?这是我自己读出来的。现在有句很有名的话,叫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小说说了十五遍了,如果你还不知道小说核心的表达在这里,那是你艺术感受太迟钝。
你们中学课本有《孔乙己》,不知道你们的中学老师怎么讲的,重点分析了这个“笑”没有?我不知道老师讲了没有,我猜可能没讲,只是做了一个意识形态的解读,孔乙己是一个落魄的知识分子,鲁迅写这个小说是批判科举制度等等。
其实科举制度是个伟大的创举,科举制度使下层的知识分子、小地主等的子女,在一个阶级社会中,权力的社会中,有机会可以慢慢地升到社会上层去,或者是升到社会中层去。这个方式既选拔了人才,又缓和了社会矛盾。
把《孔乙己》定位为政治化小说,做了意识形态的解读的,对科举制度批判,也可以成立。但是这是一种没有读懂这个小说的解读,还不知道它的核心表达在什么地方。
很多人读这个小说的时候,没有这种艺术的敏感。
文 :阎真,图文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