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散文 | 曹凌云:走访野夫故居

散文 | 曹凌云:走访野夫故居

我在乐清市岭村村干部郑贤孟的带领下来到野夫西路11号,这是一座三合院式传统建筑,门台外墙上挂着“郑野夫故居”的牌子。故居整体格局依然保存,还可见雕工精细的石础和厚重光滑的青石阶。

1909年,野夫降生在这座老宅。野夫姓郑,幼年时取名毓英。父亲郑绶卿精通医术,开设药铺,生意兴隆。野夫从小衣食无忧,年少时上过几年私塾,此后父亲送他到乐清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取学名邵虔,早早接触到新文艺和进步思想。1928年,野夫得到父亲支持,背起包袱离开市岭村,坐船前往上海。野夫离开后,很少回老家。在将近一个世纪里,野夫故居跟随时代的变迁,更换了诸多主人。

野夫到了上海,得到已在上海立足的表兄蔡雷渊的帮助,到中华艺术大学深造,学习西洋画。此校创办时间虽不到两年,却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拥有众多名师,校长为陈望道,教务长为夏衍,是当时上海进步文化的大本营。此时野夫读到了由“朝花社”选印的《艺苑朝花》,接触到外国画家的木刻作品,大开眼界,激发了他浓厚的兴趣,他也开始了木刻创作。关于野夫,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恐

怕就是他与鲁迅的关系。1930年2月21日和3月9日,鲁迅两次到中华艺术大学演讲,两人由此建立了亲密的师生情谊。

1931年8月,鲁迅自费举办暑期木刻讲习会,组织学生观摩各国画家的版画,野夫是学员。1932年5月,野夫与江丰等发起成立春地美术研究所,8月与顾鸿干等发起成立野风画会,鲁迅均有捐款,并应邀讲演。野夫作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主要成员,经常与友人灵活地开展各类革命美术活动,举办木刻作品展览会,鲁迅不仅前往参观,且购买作品以示支持。

野夫从1933年开始给鲁迅寄自己的木刻作品,不断得到指导。《黎明》表现了一个清洁工人在大都市的黎明中劳作的场景,鲁迅的评价是“构图活泼、光暗分明”。《水灾》共有二十幅,画风模仿比利时画家麦绥莱勒的风格,过多运用黑白块面对照。鲁迅回信指出:作为大众美术的木刻画,应从中国古代木刻绣像图的线描方法入手,不能专去模仿生硬的黑白对照……这封信有1500多字,写满五页纸,是鲁迅给野夫信札中最长的一封。野夫认真反思后开始了新的探索,之后创作的木刻连环画《卖盐》,更多地融入了传统的线条手法,阴阳线条交织出现,大大提高了表现力。

鲁迅收藏有野夫的许多幅木刻作品,如《搏斗》《宣传》《流浪少女日记封面插图》。1934年3月,鲁迅和宋庆龄收集的木刻和绘画作品在法国巴黎展出,鲁迅给野夫写信说,“在所收集的作品之中,我又选了一回,一共五十八幅”,其中野夫的作品就有六幅。1935年元旦,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在北平举行,展出作品四百多幅,其中一百来幅是鲁迅收集的,野夫有十一幅作品参展,鲁迅给野夫的一次回信中,提到这次展览是“开始向旧艺术猛冲”。

1936年10月2日,野夫参与筹备的第二回全国木刻展览会在上海顺利展出。10月8日是展览的最后一天,下午三时许,鲁迅来到会场,在场的青年一拥前去,围住了他。展览会后的第十一天,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野夫在悲痛中创作木刻《鲁迅精神不死》。在鲁迅的诸多肖像画中,野夫创作的这一幅极具个性和美感。鲁迅面含微笑,一手夹着香烟,一手握着钢笔,一股内在的坚毅和热忱油然凸显于姿态中。野夫正式使用“野夫”之名,要从

1937年他筹备第三回全国木刻展览会说起。当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野夫离开了上海,到了香港,而后回到家乡乐清。9月,乐清县城区战时青年团成立,野夫和王鸣皋负责组织话剧宣传队、木刻小组和油画小组等,主编抗战刊物《砥柱》。1938年,野夫和王良俭一起成立春野木刻研究会。这时的野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地下党的县团部特支书记。不久,野夫被捕入狱,经营救出狱后,为逃避追捕,正式使用“野夫”这一笔名。他转赴丽水、云和、上饶、崇安等地,与同道不辞辛劳,成立七七版画研究会、浙江战时木刻研究社和木刻函授班,创办木刻用品社、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等,继续以发展木刻为己任,艰辛创业、接力奋斗,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和统一战线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7141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