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曾几何时,一封辞职信里的一句话,勾起了多少人想去“看世界”的美好愿望。有人说,看世界是因为一种向往;有人说,看世界是因为一种情怀。但我以为,看世界,更是出于人类认知不断完善的需要。
人类认识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过程,便是通过“看世界”这一行为而完成的。时光倒转六百年,从1405年开始,在二十八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王朝的两百多艘船航行在世界的海域上,造访各国。16世纪,一批欧洲的探险家们也纷纷离开脚下的土地,探求外面未知的世界。船队扬起了风帆,或是经过一处的狭窄的海峡,或是来到一片陌生的海域,或是踏上一方新奇的土地……渐渐地,人们对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有了越来越完整并清晰的认知。可以说,正是因为一代代探险家的“看世界”之举,正是在他们所贡献的文字记载和地理图像的基础上,今天的人们才建立起了关于整个世界地理的科学体系。
郑和下西洋以及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们的远航,让人想到中国人的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的“读万卷书”不一定是真的读上一万卷书,“行万里路”未必是真的走上一万里路,旨在说明:知识既来自于书本,也来自于实践;既来自于间接经验,也来自于直接经验。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实践比书本更重要,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比从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更具说服力。
上个月,我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重走长征路”采风活动。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旧址、松毛岭战役遗址、觉山阻击战遣址……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我们行走在闽西和桂北大地上。多少次了,我曾在书本中、银幕(荧屏)上读到、看到很多相关的文字和影像,然而,当真正走进这些历史的发生地,所带来的震撼,却是任何一次读书或观影都从未获得过的。八十年前的那段历史在瞬间又活了起来,我的眼前仿佛满是当年血战的壮烈场面,耳边仿佛正在呼啸着历史的隆隆风雷。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陆游那句诗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在情怀至上的人眼里,“世界”一定是远方,远方让人充满向往,“看世界”便是去远方。然而,并不是人人都得以去远方。其实,从完善认知的角度来说,“世界”未必就只有远方,“世界”也在身边。远方固然神秘,但身边一样充满了未知——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还没有完全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看世界,也别忘了身边的世界;行万里路,不妨从脚下迈开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