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散文 | 景俊美:新源里西1号楼

散文 | 景俊美:新源里西1号楼

生命的历程,在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换中完成。一些人、一些事,某个地方、某个节点,给生命留下一段永远抹不去的回忆,滋润一生。经过时间的冲刷,曾经波澜壮阔的都归于平淡,甚或极度难挨的日子,也成为上天的赐福。如果从时间的长度上来度量,新源里西1号楼是除故乡之外,我待的最久的地方,也是我求学以来情感最浓重的所在。

  2007年9月10日,我步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大门,入住新源里西1号楼。我的第一位室友主攻钢琴与声乐,高我一届,长得白白胖胖,说话大大咧咧,是个乐观派。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总是看到她很忙,沟通虽然不多,但只要她在,你就会知道人间烟火的快乐。第二位室友是一位访问学者,她博士毕业后来戏曲研究所访学,特别懂得照顾人,我们总是一起去食堂打饭,周末一起爬山、逛公园,更让我感激的是,因为她的缘故,我有更多机会走进剧场,欣赏包括传统戏曲在内的各种演出。第三位室友是电影学博士,长相俊丽,不太爱说话,喜欢待在宿舍看资料、写东西,或者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我们聊得最多的是电影,她给予我的评价是——不管多烂的片你都会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看完。这话一点不假。其实不只是看电影,包括生活中的很多事,我常常不分主次,都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第四位室友是我的同学林姐姐,我们在一起的故事不只是从宿舍说起,还有三年的同学情、现在的朋友谊,以及作为姐姐她给予我的种种照顾。林姐姐总是喜欢夸奖人,前两年她自己租房子的时候,同学们在她的住处一起聚餐,她总是邀上我,说我做的菜特好吃,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佳肴。事实上不是我多么会做菜,只是用心而已。四个室友,可以说亦友亦师。这种氛围,一生再也难寻。

除了室友,在新源里接触最多的人是食堂的师傅。6年的时间,6年的饭食,一顿一顿的叠加,你可以想象这个数字的庞大。李哥是食堂的掌事人,对人和蔼,做事稳重,也许是因为我个子高、辫子长,特征明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和他以及其他师傅都相熟起来。学习有时候会让人忘记时间,等下楼打饭时往往已经没有饭菜,师傅们常常会挤出他们的口粮给我一些,让我感到别样温暖。新源里温馨的情景,是食堂里同学们聚在一起聊天,大家不一定是一个班的,也不一定是同一届的,但只要坐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知识储备就会碰撞出火花,激发学术研究的思路,积淀同学之间的情分,以至多年后我离开新源里,师弟师妹们仍是联系密切的朋友。

小赵是新源里的常青藤,在西1号楼里已经度过了近20年的春秋。从门卫到勤杂工到现在的“大总管”,小赵做事认真,虽在最平凡的岗位,却能尽心尽力做到最好,所以作为“打工仔”,小赵才能在京城的繁华地段落脚,一待就是20年。有一年,一位女学生在宿舍做饭忘记拔掉电源,引起大火,小赵是第一个冲上去救火的人,等消防车到来时,火势已经得到控制。如果不是他的勇敢,我们不敢想象那将是怎样一场灾难!当然,小赵其实不小,从师姐那里秉承这一称呼后,我就很少改口,反而觉得这样的称呼很亲切,有时候我们也叫他“赵”,他总是用憨厚的微笑回应大家。

除了食堂,最忆西1号楼的自习室。和第一位室友同住时,她爱神侃,我虽多了欢乐,但有时候又想找一个相对清静的空间,自习室是最佳选择。我选在第二排靠窗的位置,冬可观雪,春可赏花,夏日听雨,秋日看叶。如今听起来似乎特别风花雪月,事实上大部分时间是面对书籍和电脑,或看或写,是我修为的主业。在自习室的日子,我还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作息规律,生活充实。黄山谷有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不爱读书者,一定不能体会此中的深意。如今,日常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但只要这一天我读了书,便觉这日子没有白过。反之,总觉得缺点儿什么。在自习室,我完成硕士论文、撰写期刊论文、备考博士,之后是攻读博士、继续写学术文章、最终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工作后我的宿舍很小,读书时的书便放在了同学住处。后来换了大一点儿的房子,将这些书搬回,整理它们的时候竟有小小的激动,因为那些书就像故友,载满了我当时的感想,如今读来都是感动。

新源里西1号楼还有一些空间,是用以传承文脉的。比如四楼楼梯口的大师墙,挂着梅兰芳、程砚秋、张庚、冯牧、胡风、冯其庸、周汝昌、杨荫浏、缪天瑞、阿甲、侯宝林、黄宾虹、王朝闻等大家的照片与简介,这些都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脊梁。除了学习场所,新源里附近还有几个地方令人留恋:一是亮马河,河道虽不宽,水也不深,却是伏案一天的学子散步的好去处。三五好友邀约,在傍晚时分舒活筋骨、观景赏花、畅谈心绪,是为一乐事也。二是早市,那里的水果、蔬菜新鲜又便宜,甚至吸引来自远郊区县的消费者以及使馆区的“中国通”。三是379路公交车,因为学校上课的地方在惠新北里甲1号,住却在新源里西1号楼,379是连接两地的惟一“专列”,早晨上课的时候,学校雇的班车也是379,这个流动的空间便成为大家相识、相遇、相知、相伴的所在。看早晨奔跑的脚步、晚上舒缓的脚步,车上呼朋引伴的热烈,你便明白什么叫年轻!

2013年7月博士毕业,我离开了新源里。虽然时时念起,再次踏入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昨日下班之后,我突发奇想去新源里看看,可是走近时我却拐弯了,远望一抹夕阳下的彩楼,近乡情怯的忧愁让我犹豫——我去找谁,谁还记得我?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6063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