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寺中兴碑
春草初萌时,去安徽旌德问砚,在宣砚文化园里遇见一块元代古碑,禅定禅寺中兴之记碑。
古碑横卧在地上,远远地看过去,一块灰扑扑的长方形石头而已,并不打眼,走近粗看碑铭,才隐约觉得有些不同凡响。拎来两桶清水,轻轻擦拭掉蒙在碑面的灰尘和苔藓,待水迹渐收渐敛时再看,纯黑如漆的碑体敦雅朴拙,石上包浆泛幽艳冷光,温润如古玉,碑铭清雄朴茂,焕烂若晨星,苍古阴凉之气直逼眼球。是存世将近七百年的旧物了,春日的斜阳静静打在古碑的一角,像一部禅书被山风翻开了扉页。
“宣之旌德县王岭石佛庵,父老相传,往时山崩得石佛,异而祠之,今故,存宋政和间僧道真庵焉。有长者胡元觉施财广其居。时诏天下置神霄宫,宣以永庆寺为之。道真请于官,以永庆废额寺其庵。建炎元年,神霄宫废,永庆寺当复。县有禅定寺,主僧子英迁往神岭资福寺,其徒普明继之,几火于方腊……”碑文八百余言,详细叙述旌德县禅定寺废而复兴的经过,内含方腊起义、庵寺兴废、僧尼流动、风土人情等宋元时期的历史、宗教和民俗信息。
古碑也是神物,见者生礼敬之心。那天下午,我敛神屏气半蹲半跪在碑边,流连摩挲端详比划,黄山秀色在望,光明顶云烟聚散,我心无旁骛。末了,索性把碑文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当时很想学欧阳询见索靖章草碑,卧于碑旁三天三夜。
禅定禅寺中兴之记碑,我谓之禅定碑。此碑大有来历。
按碑铭落款,禅定碑立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七月,寿龄六百七十七。在历经数百年风霜之后,普通的碑碣早已风化得不成样子,即使未成齑粉,碑文字迹定然漫漶不可辨识。吾乡古坟山中,多有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古墓碑,存世时间不过三百年左右,表面早已成片剥落,儿时顽劣,在碑群中砍柴放牛时,经常用手去抠摸,粉白的石片一捏即碎。禅定碑几乎没有风雨侵蚀的痕迹,碑体完好无损,阴刻碑记清晰如初镌,字字爽利可读。
能与时间抗衡的秘密,在于碑的石质。禅定碑的石质为宣州砚石,也就是制作古之名砚宣砚的石头,出自旌德县白地镇洪川村龙潭山。宣州砚石,产自古宣州的砚石,属绢云母变质性沉积岩,地质年代为早奥陶纪,距今将近五亿年,早于四亿龄的端石和三亿龄的洮河石,晚于十亿龄的歙砚龙尾石。主要成分是硅白云母、蠕绿泥石、石英、金属铁化物和碳化物,石质缜密细腻,兼具坚、润之质,不易风化。在旌德见过几方五代、南唐和两宋的古宣砚,形制有宫制凤池砚、风字形砚、箕形抄手砚、门字形抄手砚、辟雍砚诸种,这些砚品相均完好,足见宣州砚石石质之良。
禅定碑大有来历,不仅在于石质,其碑文和镌刻也都出自名家之手。
碑首篆书“禅定禅寺中兴之记”八个大字,安娴若思,“定”字笔画保留有大篆的象形特征,久视之,如入周秦王宫,古韵苍茫,有《碧落碑》之味,也有西周编钟遗意。书者为汪泽民,徽州婺源人,宋端明殿学士汪藻七世孙,元仁宗延祐年间进士,历官至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元史》有汪泽民传,称其“少警悟,家贫力学,既长,遂通诸经。”致仕归老故乡后数年,因蕲黄民变遇害,朝廷赠资善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左丞,追封谯国郡公,谥文节。
碑记文字雅丽可玩,作者为元代僧人、书法家祖瑛。《书史会要》记,祖瑛字石室,时人称之石室长老,吴江人,书学赵孟頫。赵孟頫传世名帖《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就是祖瑛就任隆教寺住持时,赵孟頫送给他的礼物。帖中有语云:“石室长老禅师,学识古今,心忘物我。江湖风雨,饱饮诸方五味禅;捧喝雷霆,显扬圣谛第一义。”可见二人时相过从,交情匪浅。
碑铭中,赵雍手迹正文楷书尤其值得珍视。赵雍是赵孟頫的第二个儿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嫡系后裔,官至翰林院待制。擅长山水画,尤工人物鞍马,书法兼善真草行篆,又精于书画鉴赏,传世作品有《溪山渔隐》和《兰竹图》。《元史·赵孟頫传》附记:“子雍、奕,并以书画知名。”其书法稳健清秀,有乃父之风。《书史会要》:“赵孟頫尝为幻住庵写金刚经未半,雍足成之,其联续处,人莫能辨。”这一书坛佳话流布甚广。
立碑者为释绍福,其时为禅定寺住持。绍福和尚生平已然不可考,既然与赵雍、汪泽民、祖瑛诸人有交,想来一定不俗。
一碑而集元代三大家墨宝文章于一身,自然是传世之宝,如《素问》所说:“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宣砚今世传承人黄太海谈起偶得此碑的经历,眉色飞动,称是天意。在大唐即已名动天下的宣砚,此前消失于世间数百上千年,禅定碑的横空出世,是宣砚久远历史和优良品质的最好物证。人有所珍,其心必诚,心诚者得上苍眷顾。之后,黄太海又陆续搜罗到十数方古宣砚,作为宣砚文化园和宣砚博物馆的镇园镇馆之宝,自然也是旌德之宝,中国之宝。
禅定碑也是一块好砚石。如果请砚雕大师在碑的另一面挖出砚堂和砚池,刻上古寺霜钟山水人物,就是一方巨型砚台。但神物不可轻动,轻动则天怒人怨。我建议黄太海在宣砚文化园中建一座碑亭,专门供奉此碑。
世人见此碑,当颙颙然如文人学子见至圣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