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2001年,对少部分北海人和大部分到北海淘金的人来说,既是惶惑的一年又是幸福的一年,既是胡天胡地的一年又是目标明确的一年,既是悲哀失落的一年又是莫名其妙发达的一年。2001年初春刚过,北海街头突然出现操着四川话、湖南话、贵州话、东北话,甚至是听不明白也猜不准是哪国语言的人。他们挺胸凸肚、意气风发、趾高气扬、舍我其谁。他们一个个提着台砖头大小的大哥大,夹着真假难辨、胀鼓鼓的皮包,梳着油光锃亮连蚊蝇也站不稳的油头,在北海街头来往穿梭,忙碌得像年三十夜里的狗。这些人里面以四川人居多,四川人中又以南充、内江的为甚。他们或者公派,或者私自前往,或者公私兼顾,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远万里,奔赴北海。北海第一个不分白天黑夜开门迎客的亿元储蓄所,就是在那一年开张迎客的。那一年,北海的银行非开这样的储蓄所不可,每天出入银行各网点的人多如过江之鲫,上午没开门人家就提一大包人民币候着开门,下午下班时间到了,提着人民币等待存款的人还站满营业厅。我估计那一年是北海所有银行行长们最志得意满的美好时光。全国各地的热钱,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跟商量好似的,源源不断汇聚到北海,目的只有一个:炒地!
老胡的老板是第一批先知先觉者。老板姓吴,我们叫他吴总。吴总高大英俊,谈吐儒雅,举止斯文,身上有传说中的巴蜀之风。他原是师范学院的老师,娶了副市长的女儿之后就成了某一个局的副局长。吴总于2001年初承蒙信任,受委派,携巨款,乘飞机来支援北海经济建设。吴总来到北海的第二天,住房问题还没落实就夹着皮包跑去《北海日报》刊登了一则招聘副总经理的启事。吴总在十多个应聘者中选中了老胡。后来和吴总熟悉之后,我问他为什么会挑上老胡当自己的助手。老胡身材矮小,脸相普通得没有原则,没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悬河口才。吴总坦言,老胡表面上确实没有过人之处,之所以录取他,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老胡为本地人,二是老胡近视。吴总从来没有来到过北海,急需一个熟悉本地的土著,在交谈中知道老胡挨着市政府的宿舍住,正中下怀。近视成为吴总相中老胡的重要原因,我始料不及。我不近视,不知道近视有什么好处,不知道是不是隔着两块玻璃片看东西能像X光一样可以透视。吴总认为,戴眼镜的人老实。他说,戴眼镜的人可以让人放心,最不济至少不坏。不管怎么样,反正老胡就这样被吴总聘用了。而实践又证明,吴总的选择是正确的,可见世上的事情,有时真不可思议。老胡的外公及父辈由于住在市政府宿舍边上,天长日久便和个别领导或多或少有些交往,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对老胡日后的事业帮助不小。吴总他们的房地产公司牌子还没有挂出来,老胡拿着蓝线图,就落实了一块二十余亩大小的空地。准确地说,那块地只在概念上属于吴总和老胡他们公司两天,第三天他们就把地转手出让了。也就是说,吴总和老胡用现在看来不值一文的蓝线图做成了第一笔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