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寻杜
四月十九日,成都杜甫草堂沧浪亭,人山人海,人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在过浣花节。此节,是为了纪念唐朝西川节度使崔宁夫人任氏。这个传说是这样的:崔宁应诏回长安,有敌来犯,任夫人率守城军民,奋力抵抗,最终赶跑了敌人,蜀人感其恩德,在浣花溪畔设浣花夫人祠纪念。四月十九日,就是浣花夫人的生日,每年这一天,百姓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游乐活动。陆游在成都,多次参加这个活动,不过,他惦记的依然是杜甫,来草堂,正好可解惦念之思。
自淳熙二年(1175年)春至淳熙五年春,陆游在成都居住。这座繁华的城市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陆游自然满心欢喜,不过,杜甫的踪迹,仍然是他追逐的重点。淳熙四年十一月,陆游到草堂拜谒杜甫后,看着杜甫像,崇敬、同情与自怜,迅速溢于诗句间:
清江抱孤村,杜子昔所馆。
虚堂尘不扫,小径门可款。
公诗岂纸上,遗句处处满。
人皆欲拾取,志大才苦短。
计公客此时,一饱得亦罕。
厄穷端有自,宁独坐房琯?
至今壁间像,朱绶意萧散。
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算?
(《剑南诗稿》卷九《草堂拜少陵遗像》)
浣花节人山人海,可平时,杜甫草堂却门可罗雀,纪念堂中,满是灰尘,一幅落寞景象。诗圣在草堂居住,生活清苦,连吃一顿饱饭也变得艰难起来了,不过,这并不妨碍崇拜者的敬仰。在陆游看来,杜甫的诗,不仅仅只有写在纸上的那些,更有许多遗失的,他必须努力多方搜寻。欣慰的是,眼前的杜甫像,和众多灰飞烟灭的达官贵人,成了一个极好的对比,人们永远纪念诗圣,包括他陆游。
杜甫在蜀的足迹,只要有机会,陆游都会去寻找。
乾道八年初春,陆游结束了夔州的任期,应王炎之邀前往南郑(今汉中),经过阆中,而此处,杜甫曾两次来过,留下六十多首诗。阆中人就在与城相望的锦屏山,建起了杜甫祠堂。自然,陆游就是奔着祠堂去的,并在《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中再次颂扬诗圣:
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
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
虚堂奉祠子杜子,眉宇高寒照江水。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
山川寂寞客子迷,草木摇落壮士悲。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夜归沙头雨如注,北风吹船横半渡。
亦知此老愤未平,万窍争号泄悲怒。
(《剑南诗稿》卷三)
从诗风看,这种慷慨激越,是陆游内心愤愤不平的自然爆发,并由杜甫及已,极抒自己长期空怀报国之志,却无门无功。郁闷并没有随着如注的大雨而消失,相反,冷风将他的热心越吹越凉。此行虽是去南郑,离他心中的前线越来越近,不过,他依然忐忑。
陆游寻找的不仅仅是杜甫遗失的诗,还包括他的后裔。
淳熙元年(1174年)夏,陆游在蜀州(今崇州)权知州,找到了杜甫的后裔,有《野饭》诗的自注为证:
可怜城南社,零落依涧曲。
面余作诗瘦,趋拜尚不俗。
陆游的自注为:
杜氏自谱,以为子美下硖留一子守浣花旧业,其后避成都乱,徙眉州大垭,或徙大蓬云。(《剑南诗稿》卷五)
虽然有人怀疑,杜甫并没有儿子留在草堂,但杜甫和陆游相距只有四百多年,杜甫找到后裔的可能性还是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