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恩
吴军破楚,掘墓鞭尸,我终于实现了为父兄、为家族复仇的心愿。
富贵忘贫,皇天不助;有恩不报,岂成人也!自亡楚入吴以来,我每食必祭为救我而舍命的渔父、贞女,“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一想起再已见不到的恩人,心里疼痛不已。
伐楚胜利返吴之时,我让孙武率部从水路先行,自己另率一部走陆路。我要再走一遍我的逃亡路线,我要酬谢、告慰我的救命恩人。
我准备了金帛,先到昭关寻家父的旧友东皋公。然而,等我找到东皋公的居所,发现这个我曾经在此一夜须发皆白的地方,其庐舍俱不存矣。但见荒烟蔓草,败瓦颓墙,东皋公已不知去向。施恩不望报,东皋公真人杰也!
再往西南七十里龙洞山,寻访扮我被抓的皇甫讷,亦毫无踪迹。我叹:“真高士也!”就其地再拜而去。
到得渔邱渡长江边,但见青色江水依然,无语向东北方向奔流。我洒酒抛食于江中:“渔丈人,渔丈人,您在天有灵,请受伍子胥祭拜!”
我忘不了溧阳濑水边的史姓浣纱女。从我逃亡溧阳,到现在伐楚返吴的公元前506年,其间已经相隔十五六年,山川未改,但早已物是人非,贞女家中已无一人,唯有贞女芳魂,安息于濑水的粼粼波纹之中。
在贞女投水处和她出生的上吴村,我请人为她建祠。时光流转,贞女的义举被广泛传扬,逐渐地,我的这位恩人被尊为“浣纱娘娘”。
据说史贞女当年投水之后,尸身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奇异地向濑水上游逆流三里,漂浮到南渡镇木杓兜村,被村民打捞起来,安葬于村中。贞女是上吴史氏,因此旧时上吴村人年年会来木杓兜村扫墓,两村由此结下深厚友谊。据地方记载,旧时贞女墓有祭祀田六亩。每年清明及冬至前三天,上吴村史氏派人前来扫墓。木杓兜村人则在六亩田地的收成中抽出经费,祭拜之后专门办一桌酒席,作为招待上吴史氏前来扫墓的路餐。民风民情,淳朴如此!
在贞女墓前虔诚祭奠之后,我践“十年之后,千金报德”之诺,向濑水之中,抛下了三斗三升金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