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百花齐放,名将辈出,可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论起骁勇盖世,当属“飞将”吕布。
他手持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胯下赤兔宝马人人艳羡。但就是这样一个“骁雄”,却甘心屈于别人之下,并且还屡次易主,落得“三姓家奴”的骂名,他为何要这样做?
吕布出身平凡,《三国志·吕布传》中交代“吕布字奉贤,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
吕布出身行伍,起初不过是个无名小卒,在并州任职时得到并州刺史丁原的赏识,被任命为主簿,这才踏入政治的舞台。汉灵帝死后,以董卓为首的权臣,妄想趁朝廷势微把持朝政。
苦于没有机会,中平六年,何进、袁绍联合董卓、丁原进京讨伐十常侍,不料大计未成,何进首当其冲,被宦官杀害。
此时董卓已经率大军前来,他自以为这便是他把持朝政的最好时机。
为了稳固地位扩充兵力,入洛阳后,他利诱吕布杀丁原。丁原死后,吕布无处可去,只能投奔董卓。董卓一举两得,不但接收了丁原的军队,还得吕布这一猛将。
董卓知晓自己恶名在外,人人得而诛之,所以生怕有人密谋潜入刺杀他。为了自保,他许吕布中侍郎之位,命其贴身保护自己。
董卓喜怒无常,常常向吕布扔掷手戟。幸亏吕布躲避及时,才幸免于难。可这却给吕布后来的背叛埋下了伏笔,吕布苦其暴政久矣。
吕布整日随董卓进出,不慎与其婢女有染,整日惶恐不安,生怕董卓知晓。恰逢此时,王允为杀董卓刻意接触吕布,他知晓吕布与董卓的关系,没有表面上那么融洽,便拉拢吕布让其刺杀董卓。
吕布本来就苦于董卓整日的刁难,王允又许以重利,吕布思虑片刻后便应了下来。在王允的筹谋下,吕布不负众望,成功刺杀董卓,他也因此进封温侯。
两次因利益杀人,丁原对他有赏识之恩,董卓更是他名义上的义父。吕布所为,刷新了当世人的底线。纵使获得一世骂名,也无可厚非,但他为何要这样做呢?
分析以上形势,他甘心做三姓家奴的原因有三:
其一便是吕布本身就是狼子野心,心术不正之人。这点从他背着董卓与其婢女苟合,便可看出。世人皆知吕布为三姓家奴,可吕布投奔的何止三家?
在他接连杀了丁原、董卓,投奔王允后,长安被李傕攻下。为了自保,吕布又转头去投奔袁术。岂料袁术知晓此人反复无常,不愿接纳他。但吕布也不气馁,转头又北上投奔袁绍。
吕布孤身辗转多次,终于安定下来。在袁绍手下时,他屡立奇功,常山一战,吕布以少胜多,凭借十几骑兵冲破张燕军阵,为袁绍大军争取机会。
袁绍得吕布如鱼得水,但他的手下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大大败坏了袁绍的名声。群雄割据时代,所图不过名利二字。
吕布如此放纵手下,违背了袁绍的初衷,且吕布势力日益壮大,已经开始威胁到了袁绍。
于是袁绍开始对他冷处理,吕布也察觉到了他的意思,自知继续在袁绍手下也不会有所建树,便离开了袁绍。
《三国志》中记载:“而求益兵重,将士钞掠。绍患忌之。布觉其意,从绍求去”。
离开袁绍后,他又投奔了张扬、李傕。可吕布与李傕有过节,两人同在一个军营,李傕怕吕布秋后算账,便联合郭汜设计除掉吕布。
张扬惜才,且他素来与吕布亲近,他不愿看到一代枭雄身首异处,便助吕布逃走。
兴平二年,吕布无处可去,转而又投奔刘备。后来,袁术正当用人之际,遣人说和,想用联姻与吕布化干戈为玉帛。可吕布记恨他当年不收留自己,便舍弃袁术投奔曹操。
在曹操麾下,他享受朝廷俸禄,拜为左将军。可他不满足于此,妄图想求得徐州刺史一职,吃官家饭。
曹操清楚他的为人,不肯给他实权,在这里得不到好处,吕布不甘如此,便反叛朝廷,再次投靠袁术。
袁术不计前嫌收下吕布,眼见着日子终将稳定,吕布却不慎被曹操所擒。被擒后他仍不放弃,又想做叛徒再次投靠朝廷。
他对曹操说:“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
听此一言,曹操犹豫再三,吕布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将,用得好能成为手中的一把利刃。只可惜,经历过一次背叛的曹操,没有再相信他表忠心的话。
最终,为绝后患,曹操让人杀了吕布,一代英豪便止步于此。
在《三国志》中,寥寥几语便讲清了吕布反叛的过程:“布自以杀卓为术报雠(仇),欲以德之。术恶其反覆,拒而不受。北诣袁绍,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
“吕布之舍袁绍从张杨也”“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正如陈登评价吕布说“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请卿莫能究其情也。”
所以他屡次叛逃,甘心被骂三姓家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那两面三刀,难以养熟的性格。
其二便是吕布的政治眼光差,根本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从吕布的种种反应来看,他屡次当叛徒,都是自以为做了有利的决定。
可从他杀丁原开始,便一错再错。丁原何许人也?他是维护汉代江山的良臣,杀丁原这样的纯臣,无异于动摇汉代根基。
而在这时,就连刘备都以皇叔的名义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头出兵,曹操也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威胁来掌权。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谁便占了先机。聪明人如刘备、曹操,都懂得这个道理,可吕布却在政局不稳,局势不明的情况下贸然杀了丁原,投靠董卓这个乱臣贼子,助董卓把持汉代江山。
此后,所有人都可以打着征讨董卓的名义屯田出兵,吕布不光亲手搞臭了自己的名声,还给了敌人壮大实力的机会,日后谁还敢重用他、信任他?
况且乱世乱归乱,人们心中的道德秩序并未丧失。倘若其他人杀了董卓,大家只会拍手称快,可吕布作为他的义子,勾结外人刺杀董卓,便为不忠不孝。
社会舆论的传播足以让吕布万劫不复,如此不忠不孝之人,哪有明主敢用?
想要称霸天下者,必定爱惜自己的羽毛。譬如刘备,还未屯兵,便先给自己树立“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的好名声,借民心来壮大自己。
重用吕布,便等于亲手摧毁自己得之不易的好名声。这样的明主,怎会重用吕布?由此可见,吕布的不被重用,也是自己作的。
其三便是吕布从未得到真心对待,一直被利用。三国鼎立形成初期,群雄割据,民不聊生,有能力的大丈夫,都想在这乱世之中建功立业。如吕布这般凶名在外的悍将,根本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历史进展的浪潮中,吕布只能被推着往前走。他这一生,一直都在寻找依靠,可每一个人都没有真心对他,没有一个人值得依靠。
他投奔袁绍时,被袁绍忌惮的险些被杀害。“绍恐还为己害,遣壮士夜掩杀布,不获。事露,布走河内,与张杨合。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他投奔曹操时,想谋取一官半职,却被曹操用“饥饿”豢养。
《三国志》中记载:“登不为动容,徐喻之曰:“登见曹公言:‘待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卿言也。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其言如此。”
曹操此言之意便是,对待吕布应该像对待雄鹰一般。让他得到好处,他便会扬长而去。事事吊他胃口,不给他好处,他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你做事。遭遇到这样不平等的对待,也难怪吕布会拂袖而去。
投靠丁原时,他若能安心辅佐,如丁原般做汉室的纯臣,也许会流芳百世。
投靠董卓时,他若能忍一时屈辱,也不至于像丧家犬般抱头鼠窜。
投靠袁绍时,他若能约束部下小心行事,也许能做个人人敬畏的大将军。
投靠曹操时,若他能献上诚心,或许会走到最后,见证历史的新篇章。
只可惜,一步错步步错,举棋不定的人,终究会死在棋盘之上。
陈寿评价吕布说:“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自杀丁原起,吕布便注定是个随时可被丢弃的棋子。真心对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真心相待。
吕布无政治远见,只能多次投靠他人,可他背叛的次数越多,别人对他的信任值便越低。往来复返,陷入了恶性循环,这便造就了吕布一生的悲剧。
若重来一生,不知他是否还会杀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