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志梅
从古至今,疫病的流传成百上千,种类也是五花八门,面对当下疫情的反复,不得不让人沉思,在信息传递缓慢的中国古代,人们是如何用智慧对传染病进行预防与治疗的?
一、历代疫病
我们先对历代疫病做个粗略了解。
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疾年”的说法,大概就是指疫病。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等地多次发生大疫。
东汉末年,大疫接二连三。曹植在谈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时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战争不断,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疫病高发期。三国两晋,疫病流行,每5年多就有一次。南朝共出现疫病十三次之多,北朝约为十一次,疫病频率比较高。这段时期,战乱不断,政府组织抗击疫病的次数不多,疫病肆虐,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隋唐五代共有疫病三十多次。唐太宗时期,约有六次,但由于社会安定,政府救灾防疫措施得当,疫病对社会的影响被有效控制。虽然唐朝后期至五代历时时间不长,但这期间,战乱频发,疫病来势凶猛,百姓流亡迁徙,常出现“十室九空”的局面。
到了两宋,疫病发生五十多次,南宋流行的次数超过北宋。
元朝大疫有三十多次。
明清时,疫病的流传达到高峰。明朝平均每2年多就有一次疫病发生,且明清时期的大疫病常常波及范围广,危害极其严重。
二、救灾措施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类的存亡史可以说是一部斗争史,我们的祖先在险境面前更是砥砺前行,上至统治者,下至老百姓。不过,政府的政策实实在在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所以,要说行之有效的救灾措施,不得不捋一捋政府的政策。
1.减免赋税
百姓一旦染上疫病,就需要医药救治,自然无法正常向国家交纳赋税,因此免税在一定意义上是相当有利于人民抗击疫情的,所以,疫情期间,政府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免税赋,并竭力落实。
2.传播预防知识
我们常说无知是最大的敌人,抗击疫情也是,只有知道了疫情的危害及有关措施,才不会被疫情追着跑。因此,传播预防知识尤为重要,当然,这不是现在才有的,我国古代,政府也会将行之有效的疫病预防知识展示在路口或驿站,这种方式对疫病防治也是相当有效的。以前人们在一起总是热情攀谈,而不是像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全程无交流。
要说疫情防控的大哥大,不得不提宋朝,当时,宋政府大量印发了有关疫情预防知识的医书,向老百姓大量推广,宣传力度可谓相当,并且疫病流行时期,政府也会派出医生到乡村巡视。
3.切断传染源
不得不承认,切断传染源,对病人进行隔离是最切实有效的一种措施。在我国夏商周时期,就有隔断传染源以防疫病扩大的思想。秦汉时期,对凡是感染疫病的病人,有一套检查和隔离措施。云梦秦简《封诊式》中,就有对疑似感染人员进行调查、询问、隔离等的记载。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杭州饥疫并作,染病百姓多不胜数,苏轼在杭州建立了简陋的隔离医院。宋徽宗票宁初年,设立了专门收养病人的安济坊。
除病人外,接触过病人者也要被隔离,这和我们今天的密接者、次密接者需要隔离是同样的道理。《晋书·王彪之传》谈到永和末年,疾疫流传,“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意思是说如果一户人家有三人或更多人得同样的传染病,官员们即使无病,也要过百日后才能上朝。是的,隔离病人和疫病接触者,是最为简便、有效的抗击疫病方法。
4.重视环境卫生
在古代,环境卫生也为人们所重视。甲骨卜辞表明当时已实行人畜分居,可以使动物身上的疫病尽少传给人类。商周时期的人们已经知道在高亢之地建造房屋,因为住在向阳干燥的地方有利于太阳光照射杀毒,可有效限制疫病病菌的传播。《周礼》中讲到周秦时期已经建立路厕。
5.重视卫生预防
众所周知,卫生预防也是抗击疫病的有力措施,难能可贵的是夏商周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疫病预防思想的萌芽。如在《周易》中,一再提到在疫病未发生时,要确立预防疫病发生的思想和在精神上做好准备。
秦汉时期,人们的认识更为深刻,《续汉书·礼仪志》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灰为大洁。”人们通过沐浴,搞好个人卫生,也能将疫病流传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病从口入,饮食卫生同样是预防疫病中不可忽视的。汉代的《论衡》说:“鼠涉饭中捐而不食。”这符合现代意义上的卫生要求,说到这里,有必要给古人的智慧点一个大大的赞。《金匮要略》也告诫人们:“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否则会得疟疾。
我认为,这一系列的卫生预防措施,当时在世界上绝对是领先的!
历史证明:中国是一个勇于并善于抗击疫病的国度,我们的民族是有着战胜各种传染病传统的优秀民族,所以,面对当前的疫情,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尽快战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