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骤然崩逝于京师西郊的皇家苑囿畅春园。
由于康熙帝生前从未透露过心中属意的继承人是哪个儿子,导致几个精明强干的儿子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了十几个年头,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最终继承皇位的既不是此前大臣“所举皆同”一致推举的八阿哥胤禩,也不是立下军功的十四阿哥胤禵,却是在众兄弟中向来一度表现得不争不抢的皇四子胤禛,是为雍正帝。
本来康熙帝一直将自己的心思瞒得很紧,临终之际选择服侍在病榻之前的胤禛也没什么奇怪的,毕竟胤禛与众兄弟相处和睦,也颇有才干,最后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也不足为奇,可此后雍正朝发生的一系列大事,迫使雍正帝陷入了种种“失德暴君”的传闻之中。
德妃乌雅氏之死
爱新觉罗家族内部,自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就先后发生过不少匪夷所思的事件,比如大妃阿巴亥被迫殉葬;顺治期亦有废后风波;康熙朝三位皇后早逝;
到了雍正朝更是事故不断:
先是雍正帝的生母德妃乌雅氏的表现,她对自己儿子继承皇位非但没有表现出欣喜,反而犹如增加了负担般说“将我子为皇子,不但不敢望,梦中亦不思到”、自己本来打算“随先帝同去,却未遂其志”,这些或许是德妃的心里话,毕竟陪伴康熙帝近半个世纪之久,其悲痛的心情可以理解,
可德妃反常的举动不仅仅只有这一点,她不愿接受群臣的朝贺,说“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至与我行礼,有何关系”,还以先帝未曾安葬为由拒绝朝臣给她上尊号,说“况先帝丧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礼,我心实为不安”,
更让人意外的是,雍正帝登基仅半年之久,皇太后乌雅氏就去世了。
乌雅氏出身不高,其父为包衣护军参领魏武,康熙十六年第一次册嫔时,乌雅氏早已入宫却没有被册封,但是很快她就脱颖而出,康熙十八年仅有一名女子被晋封嫔位,这便是乌雅氏,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出身不高的她能够获得康熙帝的青睐,应该是美貌和性格起了作用,也可能是因为她在十七年生下皇四子胤禛(雍正帝)的缘故,
但是乌雅氏晋封的速度要比别人快得多,康熙二十年册妃时,她同“七嫔”中的惠斌、宜嫔、荣嫔一同被晋封为“德妃”,将“七嫔”中另四名早她封嫔的女子都甩在了后头,不过这也可能是康熙十九年她生下皇六子胤祚的缘故,
从以上也看不出来她的受宠程度,但是之后的七年里,她频繁生育,又生下三个女儿和皇十四子胤禵(康熙二十七年),她生下胤禵的时候已28岁了,这在大清后宫都属于高龄产妇了,由此可见德妃或许不是康熙最喜爱的女子,但却是从未失宠的一个。
对于乌雅氏在儿子胤禛继位时种种异常的表现,一直令后世广泛猜测,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她偏心于十四阿哥胤禵,并不想四阿哥胤禛继位。
不过我觉得这样去想实在是有点冤枉她了,
作为一个母亲,即使偏心小儿子,即使大儿子自小就被皇贵妃抚养,又怎么可能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还给大儿子难堪呢?
我的观点是,德妃本性就如此,对于皇太后之位并没有什么想法,儿子成了皇帝她确实很意外,再结合雍正帝继位之初遇到的重重阻力,身为母亲的德妃表现得如此低调,实际上应该是为了平衡后宫那些儿子错失皇位的嫔妃内心。
这一点从五阿哥胤祺和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的举动可见端倪。
郭络罗氏是佐领三官保之女,《永宪录》说康熙帝对宜妃“眷顾最深”,这不是空穴来风,比起德妃乌雅氏,这位郭络罗氏受宠的迹象相当明显。她是在康熙十六年以宫女身份入宫的,比起前头的几名女子,属于新人了,可她刚一入宫随即就得到了康熙帝的宠幸,未被册封的情况下,吃穿用度直接就达到了一宫主位的标准,没多久,也不曾怀孕的她又直接被册封为宜嫔,这晋升速度在康熙朝实属罕见。
郭络罗氏在康熙十八年生下皇五子胤祺,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宜嫔也从嫔位晋封到了妃位,即“宜妃”。此后康熙二十二年郭络罗氏生下皇九子胤禟,康熙二十四年生下皇十一子胤禌(卒于康熙三十五年)。
康熙帝在第二次、第三次东巡时都住在了宜妃的娘家,这是其他后宫嫔妃的母家不曾有过的殊荣。康熙帝去世时,宜妃正值患病无法行走,就让太监用软榻抬至灵枢前举哀,还走到已成为皇太后的乌雅氏前头,使雍正帝大为恼火,后来还发布了一道谕旨为自己的母亲叫屈:宜妃母妃用人挟腋可以行走,则应与众母妃一同行礼,或步履艰难,随处可以举哀。乃坐四人软榻在皇太后前与众母妃先后搀杂行走,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皇考未登梓宫前,仓促之际,宜妃母妃见朕时,气度竟与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国体。
从这道谕旨来看,德妃乌雅氏的性情本分敦厚,哪怕是成了皇太后也未被其他嫔妃放在眼里或者故意无视乌雅氏,想来也是,雍正帝在众皇子中一直表现平平,他继位后面临的是朝堂上的政治压力,而乌雅氏作为他的生母,在后宫中又怎会好过呢?可她这样的性格,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会告诉儿子雍正,只能独自承受,
再加上她一直担心的“煮豆燃豆萁”的一幕发生了:小儿子胤禵回京后被大儿子胤禛软禁在了景陵,此后又下令逮捕胤禵的亲信,还革了胤禵的“米禄”…….
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个时候作为他们的母亲才最难受,可又毫无办法,
正如宋诗人周密的《南楼令》里的诗句,“一声声、都是消凝”,“病因愁做成”,忧虑成疾的乌雅氏旧病复发之下撒手人寰了,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雍正帝的同胞弟弟胤禵,凄凉的下场
其次是雍正帝的同胞弟弟十四阿哥胤禵,雍正帝在康熙去世后第二天,便下旨让驻扎西宁的抚远大将军十四阿哥胤禵回京奔丧,可是同时他下了一道密旨给平逆将军延信,要他抵达后“即收领大将军的印信”,并将大将军王(胤禵)所有的奏折、朱批谕旨、家信,统统收缴封闭送回京城,还叮嘱他不要被胤禵发觉……
而延信到达后密奏说,胤禵的小妾们走的是另一条路线,他不确定她们身上是否携带“私书”,于是详细汇报了胤禵家属可能经过的两条路线,以便雍正派出亲信拦截搜索……
胤禵(雍正帝登基后改名为允禵)抵京后,既不请皇太后安,也不向兄长皇帝雍正请安,甚至在康熙帝的梓宫前未流一滴眼泪,
雍正帝身边的侍卫拉锡见状,提醒他要叩见新君,谁知竟惹恼了胤禵,他大发雷霆怒骂拉锡,还跑到雍正帝面前咆哮道“拉锡侮慢我”“求皇上将我交与宗人府处分”等话,
雍正帝念及这是自己的亲弟弟,也就降旨由着他不必请安,可胤禵非但不领情,反而愈加狂躁,将拉锡差点“骂哭”了。
气得雍正帝当即决定将他留在康熙帝的景陵等待“大祭”,实为幽禁。
太后乌雅氏去世后,雍正帝又念及这是母亲疼爱的弟弟,决定将胤禵晋封为郡王,
康熙在世时,胤禵的爵位只是“贝子“,所谓“大将军王”这称号不属于亲王之列,甚至不同于李渊给次子李世民创造出的“天策将军”,大概是康熙担心没有出征经验且爵位不高的胤禵难以服众,所以又是允许他使用“正黄旗之蠹”,又是称他“大将军王”,这造成了很大的误解,
以至于后世都误认为康熙有意传位于十四阿哥,其实很浅显的问题是:康熙帝已经年老体衰了,他若有意于胤禵,为何在他平定西陲回京后,又安排他去坐镇西宁?康熙帝应该留下胤禵,培养他处理政务才是,更何况康熙帝生前对儿子们进行过两次册封,哪怕立下了军功,胤禵连郡王都没当上,所以康熙帝根本就没考虑过十四阿哥胤禵。
胤禵得知自己被亲哥哥封了个郡王,当然不会高兴,要知道清朝的亲王与郡王岂止是待遇上的差别,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亲王可以参政并且直接进入到权利的中心,郡王就不行了,
在场的所有人都能看出胤禵脸上写着大大的不高兴,雍正帝见状给侍卫拉锡使了个眼神,拉锡会意,又去劝说胤禵下跪谢恩,胤禵不肯就范,众人你一嘴我一嘴又是轮番劝说,胤禵依旧不肯下跪,这时八阿哥胤禩站出来向允禵道“汝应下跪”,胤禵当即就跪下了,这气氛着实尴尬,
雍正帝或许能容忍一个无理取闹的弟弟,但绝不会容忍自己的弟弟将政敌的话当作“圣旨”来执行,更让雍正帝气愤的是,胤禵妻子完颜氏病故后,雍正帝厚加恩恤,胤禵既不领情,也不以礼葬其妻,反而在自已住所后私造了两座金塔,一个作为妻子的葬地,另一个则留个自己用。
除了以上罪名,雍正帝又列举胤禵一系列大罪,比如:
私自跟随陪同康熙帝避暑的八阿哥胤禩,“日则潜踪而随,夜则至阿其那(八阿哥)帐房歇宿”;违背康熙帝“不结朋党”的意愿,在西征时与八阿哥、九阿哥密信往来,“曾无间断”;还有日夜纵酒淫乱、不恤军政、修造房屋、劳民费帑、私收六万六千两金银;张瞎子为他算命,说他有九五之尊的命,他还大喜称善;有奸民蔡怀玺投书信到他家的院子里,称他为皇帝,胤禵见了这书信,竟把重点部分剪裁下来收藏,还向管理这案的总兵官“这不算大事,可以酌情完结案子”,等等等等。
总之,雍正帝封他为“郡王”后,限制他在景陵旁边的马兰峪居住。到了雍正三年,又将允禵降封为“贝子”;雍正四年,禁锢在了寿皇殿,到了雍正死后,才被乾隆释放。
作为雍正帝的亲弟弟,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也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要说兄弟俩是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为何感情不好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年龄差距比较大,兄弟俩相差十岁,胤禵还在宫里读书时,四阿哥早已出阁,常年陪伴在胤禵身边的是与尚未出阁的皇子中年龄最大的八阿哥、九阿哥,即使在寻常百姓家里,幼小的弟弟都喜欢跟着年长的哥哥,所以无论是十四阿哥胤禵还是九阿哥胤禟都与各自的胞兄四阿哥、五阿哥不那么亲近,反倒与八阿哥感情甚笃。
后世不乏有人怀疑,雍正不仅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连他的名字胤祯也一起夺了。
据宗室成员弘旺所撰写的《皇清通志纲要》里说:十四阿哥原名胤祯,在雍正即位后,十四阿哥才奉新君之命改名胤禵,再加上雍正此前心急火燎地下令收缴奏折家信,很像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禵的证据。
我认为雍正帝收缴奏折的缘由,应该是想查找出胤禵与八阿哥、九阿哥之间来往的密函,而不是所谓的康熙帝的传位诏书。
从以上材料来看,雍正帝在未继位之前,就已经对八阿哥、九阿哥以及自己的亲弟弟胤禵之间的活动了如指掌,甚至他还透露出康熙帝生前有意防备这几个阿哥结成朋党的意思来,很有可能康熙帝就将监督几人的任务交给了皇四子胤禛,或者他当时极为信任的隆科多,所以雍正帝登基后,依然将这几个阿哥的行踪十分关注,也同康熙帝一样,担心他们谋划什么阴谋,尤其是胤禵还掌握着兵权,所以收缴胤禵的奏折家信实在是情理之中。
而将胤禵圈禁,也不难理解,就是为了避免他与八阿哥、九阿哥接触,他这个亲弟弟是个很固执的性格,本来两兄弟感情就不亲,谁知将胤禵放出来会不会给自己惹出什么乱子来呢?至于名字一说,或许胤禵之前叫胤祯,不过夺其名字的意义不大,“禛”和“祯”这两个字在满文的读音的确相似,一个读音是「zhen(禛)」,另一个读「zheng(祯)」,不过康熙帝怎么临终前只蹦出两个字来呢?他若口述遗言,也必然会加上“皇几子”以免造成误解,这可是下一任国君,岂能草率?
连亲兄弟都落得如此结局,雍正帝的其他兄弟又是什么情况?
在康熙帝玄烨的三十五个皇子中,十五名皇子早夭,活到成年者仅为二十人,
而在这二十名成年皇子中,有9人参与了皇位争夺,分别是:
大阿哥胤禔、二阿哥(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另有11人未参与争夺,分别是:
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裪、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二十阿哥胤祎、二十一阿哥胤禧、二十二阿哥胤祜、二十三阿哥胤祁、二十四阿哥胤袐。
没有参与位争夺的11名皇子,及他们生母的情况
先说说未参与夺嫡的11名皇子的情况:
五阿哥胤祺,前面说到他与九阿哥一母同胞,生母是宜妃。胤祺同四阿哥胤禛一样,幼年被皇贵妃佟佳氏(康熙帝第三任皇后孝懿)抚养,与四阿哥不同的是,胤祺后来又被康熙帝的嫡母孝惠章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这位太后不喜汉文,导致五阿哥也只精通满文,全然不像其他皇子那样满汉兼通。不过也正是因为被性情敦厚的皇太后抚养,胤祺“秉性和平”,根本就无心于权力。
七阿哥胤祐,生母为司库卓奇之女戴佳氏。戴佳氏是在康熙五十七年才受封为“成妃”,可以说此前她几近在康熙帝一生的婚姻生活里没有任何位号,就连她唯一的孩子皇七子胤祐也是在年过30岁才被封为多罗贝勒,这对母子在康熙帝一家中可谓是备受冷遇,大概是因为胤祐生而有残疾的缘故,遭到康熙帝嫌弃。
十二阿哥胤裪,生母为郎中拖尔弼之女万琉哈氏。万琉哈氏于康熙二十四年生下皇十二子胤祹,此后再未生育,直至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册封为“定嫔”,此时她已年近花甲。胤裪在出生后不久就被交由已近古稀的苏麻喇姑抚养。
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禄,生母为汉人女子王氏。王氏的父亲是知县王国正,她在康熙三十二年生皇十五子胤禑,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胤禄,四十年生皇十八子胤祄(康熙四十七年病卒),按理已应备及嫔位,不过王氏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册封为“密嫔”,这可能是康熙帝为了避免引起满清贵族不满,故意压低其地位所致。雍正二年,被晋尊为“皇考密妃”,乾隆元年被尊为“皇祖顺懿太妃”。由于生母出身的缘故,两位皇子自然不敢觊觎帝王。
十七阿哥胤礼,生母为二等侍卫(正四品)陈希闵的女儿陈氏。陈氏的出身也低微,祖上是镶黄旗的包衣,本也只能入选宫女、不能参选秀女,不过她也被康熙帝看中,成了后宫嫔妃中没有位份的一员,应该也是姿色上层者,她于康熙三十六年生下皇十七子胤礼,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册封为“勤嫔”,应该是失宠比较快的。不参与夺嫡是生母出身是首要障碍。
还有五名皇子,因年龄幼小、生母出身的缘故不可能去争夺皇位:
二十阿哥胤祎,母为汉姓女子高氏,疑为“苏杭籍”。高氏,康熙帝晚年的宠妃之一,她于康熙四十一年生十九阿哥胤禝(早夭)、四十二年生皇十九女、四十五年生二十阿哥胤祎,这近四年的时间里,康熙帝的后宫中仅高氏一人生育,从这一点来看,她曾一度宠冠后宫,不过康熙帝生前未册封,雍正帝继位后将其尊封为“皇考贵人”,乾隆帝晋封为“皇祖襄嫔”。
二十一阿哥胤禧,母为汉姓女子陈氏,疑为“苏杭籍”。陈氏,康熙帝晚年的嫔妃之一,其父陈玉卿身份不详,同高氏父亲高廷秀一样,只书姓名、未见官职,可见他们都不是汉军旗出身,而是地地道道的汉人,陈氏在康熙五十年生下皇二十一子胤禧,受宠程度不明。康熙帝生前同样未册封,雍正帝继位后将其尊封为“皇考贵人”,乾隆帝继位后晋封为“皇祖熙嫔”。
二十二阿哥胤祜,母为员外郎(闲职)多尔济之女色赫图氏。色赫图氏,康熙帝晚年的嫔妃之一,康熙五十年生皇二十二子胤祜。康熙帝生前未册封,雍正帝继位后将其尊封为“皇考贵人”,乾隆帝继位后晋封为“皇祖谨嫔”。
二十三阿哥胤祁,母为汉姓女子石氏,其父石怀玉身份不详,疑为“苏杭籍”。石氏,康熙帝晚年的嫔妃之一,康熙五十二年生皇二十三子胤祁。康熙帝生前未册封,雍正帝继位后将其尊封为“皇考贵人”,乾隆帝继位后晋封为“皇祖静嫔”。
二十四阿哥胤袐,母为汉姓女子陈氏,其父陈岐山身份不详,疑为“苏杭籍”。陈氏,康熙帝晚年最年轻的妃嫔之一,康熙五十五年生皇二十四子胤祕。康熙帝生前未册封,雍正帝继位后将其尊封为“皇考贵人”,乾隆帝继位时,陈氏已去世,被追赠为“皇祖熙嫔”。
参与皇位争夺的9名皇子,及他们的生母情况
大阿哥胤禔,生母为是郎中索尔和之女、大臣纳兰明珠的堂侄女惠嫔纳喇氏。
——纳喇氏,在康熙十六年第一次册封除皇后、贵妃以下的后宫主位时,就已经名列“七嫔”之中,不过纳喇氏的母家地位在七人中不是最高的,“七嫔”之首是安嫔李氏,其祖父李永芳为第一个投降后金的明将,其父刚阿岱为正二品的宣府总兵官,属汉军正蓝旗,而惠嫔纳喇氏的父亲索尔和仅是正五品的郎中。纳喇氏在康熙九年生皇子承庆(早夭),十一年生胤褆。或许是纳喇氏生下皇子的缘故,她在康熙二十年从惠嫔晋封为“惠妃”,值得一提的是,八阿哥胤禩年幼时也由惠妃抚养,所以大阿哥胤褆与八阿哥胤禩的感情很要好。因胤褆一直被拘禁,雍正帝胤禛继位后征询惠妃意见是否由八阿哥胤禩赡养时,惠妃欣然同意,可见她与养子之间的感情一直不错。
二阿哥胤礽(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是康熙诸子中唯一一位嫡皇子,生母为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康熙前期四大辅臣之首索尼的孙女、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的女儿、康熙朝权臣索额图的侄女,也是孝庄太后为玄烨亲自挑选的皇后。赫舍里氏于康熙八年生下嫡皇子承祜(早夭),十三年再次临产生下胤礽,但不幸的是,她在生产两个时辰后就去世了,她也是清朝唯一一位因难产而早卒的皇后。
在所有儿子中,康熙帝唯对胤礽“亲教之读书”,虽然他将胤礽培养成了文武全才,但在品德方面仍有教育缺陷,致使胤礽极少善待自己年迈的老师,让他们站着讲学一整天,发生了老师昏厥事件,可康熙帝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反而埋怨老师们自己不提议坐讲(谁敢张口?)这种纵容态度,促使胤礽养成了骄纵的性格,甚至后来见到生病的皇阿玛时表现得也十分冷漠,这大概就是康熙帝“自食恶果”,不能说后来胤礽因行事张狂被废,他这个当父亲的一点责任都没有,直到雍正帝继位不久,才定下来皇子与老师相见时要互行作揖礼的制度,可见雍正帝对自己老爹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方式有想法许久了。
三阿哥胤祉,生母为员外郎盖山之女荣嫔马佳氏。
——马佳氏在在康熙十六年第一次册嫔时,也名列“七嫔”之中,她是康熙帝的后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一人,先后生了五子一女,可惜的是除了女儿固伦荣宪公主和小儿子胤祉外,其余四子皆早夭。荣嫔也是在康熙二十年同惠嫔一块被晋封为妃,是为“荣妃”。
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禵,两位阿哥的生母是乌雅氏。(见前文)
八阿哥胤禩,生母为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鼐之女卫氏。
——卫氏的出身可能是清代各朝妃嫔中,出身是最低的,据康熙帝自己说,卫氏是“辛者库贱妇”,而《清皇室四谱》中也说卫氏“本辛者库罪籍,入侍宫中”,所谓“辛者库”即内务府的奴仆,或许是卫氏本是官家女子,但因其祖或父获罪,她也被送进宫里成了辛者库的罪奴。可让人注意的也正是这一点,从卫氏的出身来说,她这一生只能在宫里当个粗使的宫女而已,可她竟然成了康熙帝的嫔妃,生下了皇八子胤禩,甚至到了康熙三十九年,算是已年老色衰的卫氏还超越一众出身比她好的女子被册封为嫔,不久又晋升为“良妃”,可见良妃的长相在当时后宫女子中应该属于名列前茅的,其性格也应该是康熙帝喜爱的温顺类型。
九阿哥胤禟,生母宜妃郭络罗氏(见前文)。
十阿哥胤䄉,出身是除了太子之外在众兄弟中最高的,生母为贵妃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康熙帝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钮祜禄氏的妹妹、康熙前期四大辅臣之一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是在姐姐孝昭皇后去世后才入宫,于康熙二十年被册封为贵妃,在后宫中地位仅次于同年被封为皇贵妃的佟佳氏。同姐姐孝昭皇后一样,钮祜禄氏也才华不俗,她于康熙二十二年生下了皇十子胤䄉,二十四年又生下一名皇女。康熙二十八年皇贵妃佟佳氏被册封为皇后(孝懿皇后),仅一天后就病逝了,贵妃钮祜禄氏就成了后宫首位,不过她在五年后也去世了,后被追谥为“温僖贵妃”。此后足足有六年的时间,康熙帝的后宫没有皇后也没有贵妃,直到康熙三十九年孝懿皇后的妹妹佟佳氏被册为贵妃,妃位以上才有了主位。
十三阿哥胤祥,生母为镶黄旗参领海宽之女章佳氏。
——章佳氏,出身低微,为镶黄旗包衣佐领下人,生父为骁骑校硕色,恩父为二等侍卫兼镶黄旗正五品参领海宽,她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女和硕温宪公主,三十年生皇女和硕敦恪公主。从她的生育情况来看,章佳氏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接连生下三个孩子,可见她在这段时间里是很得宠的,不过她红颜早逝,死在了康熙三十八年。章佳氏去世后,康熙帝才将她追封为“敏妃”,为何育有皇子且一度受宠的章佳氏在生前未得到正式封号?更离奇的是,从康熙三十七年开始至康熙四十七年,整整十年里,几乎康熙帝每次离京都要带上十三阿哥胤祥,这么喜爱这个儿子却把不给其生母正式位份也实在令人困惑。雍正帝继位后不久,就将敏妃章佳氏追赠为“皇考皇贵妃”,谥号“敬敏”,并且开了妃子从葬帝陵的先例,将章佳氏迁葬于景陵。
雍正之狠
这九名皇子中,
势力最大的是八阿哥一派,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八爷党”,有八阿哥胤禩及其拥护者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
其次就是“太子党”,即太子胤礽及其拥护者三阿哥胤祉;
还有几乎没引起注意的“四爷党”,即四阿哥胤禛及其拥护者十三阿哥胤祥。
雍正帝继位后,没有急于对付八阿哥胤禩本人,甚至还将晋封为“廉亲王”,让他参与政务;雍正帝随即下令让十四阿哥回京奔丧,以极其正当的理由夺下了胤禵的兵权,还将他软禁在景陵;又把九阿哥胤禟派往西宁,造成让他去接管西宁大军的错觉,实际上并没给他任何名义;而十阿哥胤䄉也被雍正帝以护送活佛哲卜尊丹巴一世的灵龛名义派去了喀尔喀,没等胤䄉到达目的地,雍正帝一纸诏书送至,让他暂驻在张家口,
这就使得八阿哥胤禩成了一个光杆司令,这是雍正帝极高明的一步棋,至少“八爷党”想在政权交替之际兴风作浪是十分困难的,不过雍正帝千防万防到底还是让他们钻了空子。
据雍正帝在自己编纂的《大义觉迷录》里说,关于他的种种谣言如“把“十”字改为“于”字”、“一碗人参汤毒杀先帝”、“太后撞铁柱自杀”、“把先帝的和妃留到自己宫中享用”等一系列传闻都出自“八爷党”的爪牙:胤禵的亲信八宝、太监关格、王进朝、吴守义、马守柱,胤禩的太监马起云,胤禟的心腹何玉柱等人。
这些小喽啰们,但凡经过沿途的客店还是村店人群多的场合,都要高声吆喝:你们都来听呵,新皇帝的新闻,我们已经蒙受冤屈,要向你们告诉,希望你们向大家传说传说。又说什么,他们只能制造我们的莫须有罪名,他们是封不住我们的口的。
总之是到处传布流言。
从这件事上看,围绕在雍正帝身上的几个流言,至少在雍正帝在位时期就已经广泛传播了,这在一个封建君主制时代是很反常的事情,毕竟普通人是没有胆量去挑战帝王的威严的,前面的流言姑且不说,只说和妃其人,民间有几个人能知道她的存在呢?
康熙帝后宫的嫔妃实在是太多了,目前能考证到有名份且陪葬景陵的仅五十五人,或许还有一百五十多人已无从查找信息了,如此庞大的后宫,除了皇室内部对此有所了解,岂会是普通百姓能探知的消息?
所谓和妃,即三品协领祜满之女瓜尔佳氏,她入宫不久就被封为和嫔,康熙五十七年被晋封为和妃,雍正帝继位后,按照太后乌雅氏的意思,将和妃尊封为了“皇考贵妃”,乌雅氏独独要求儿子提升和妃的地位,想来她们一直相处得不错,没想到竟衍生出“雍正享用先帝和妃”的无稽之谈,不用多想也知道这八成就是胤禩等人的太监与宫中太监多有联系才了解这些信息,因此故意将风韵犹存的和妃牵扯到雍正帝身上,经过时间发酵,传到今天竟真假难辨了。
从这些事上也能反映出,为何康熙帝、雍正帝对“八爷党”这个小团伙如此忌惮了,迫使雍正帝不得不写一本书《大义觉迷录》来自证清白,虽说其中内容或许也掺了不少水分,但身为皇帝将皇家内部的种种不堪都展示在世人面前,应该是雍正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以至于后来乾隆帝不得不禁了此书,毕竟这都是皇家内部的争权夺利,怎能让世人八卦个没完没了呢?
这也难怪雍正帝对待“八爷党”为何如此狠辣了,
胤禔本是“八爷党”,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时,胤禔就有了争夺的心思,他本靠着权臣明珠是有可能角逐皇位,可惜他太过急于求成,毫不掩饰谋夺储位之心,更是愚蠢地向康熙帝提议由自己去“太子”,从而遭到康熙帝嫌弃被削爵囚禁。至雍正十二年他去世,加起来他被囚禁了三十六个年头,落得这样的下场也实属他自讨苦吃。
胤禟于雍正三年七月在西宁被捕,还将他改名为“塞思黑”(狗),罪名是他用密码和人通信。他被押解回京,走到中途,暴毙。
胤禩于雍正四年正月被“削籍离宗”,次月被革去王爵,改名“阿其那”(猪),圈禁在宗人府,九月死在狱中。
胤禵在雍正三年三月被降封为“贝子”,次年五月,被禁锢在寿皇殿(到了雍正死后,才被乾隆释放。)
胤䄉雍正二年被圈禁革爵,乾隆二年被释放,授辅国公品级。
再说说“太子党”。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说不上究竟是他自身乖张跋扈的缘故还是大臣纳兰明珠从中捣鬼,纳兰明珠与胤礽的叔外公索额图不合,从而将矛头对准胤礽也说不定,无论如何胤礽当了三十多个年头的太子到底被废黜了,从而落得被幽禁的下场,
不过第一次废太子事件发生后,恐怕连康熙帝自己都没想到,会引起诸子长达十多年的争端,他更不会想到,废太子只是让他颜面无光,可八阿哥的小团伙势力已到让他忌惮的程度,试问生母出身低微的八阿哥凭什么获得群臣一致推举?
若说其中没有利益瓜葛怕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迫不得已又复立了胤礽。或许是意识到复立太子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没几年又将太子废黜了并将其幽禁,此后他就没再立过太子。雍正帝继位后,自然知道废太子已不足为患,但他不能否定先帝的主张,自然不会释放胤礽,胤礽也是雍正帝诸兄弟中死得毕竟早的,他在雍正二年病逝于禁所。
至于拥护太子的三阿哥胤祉,则被派到遵化去“守护景陵”。
我个人认为,不说实力的情况下,在康熙帝心中与胤禛有能力角逐皇位的是三阿哥胤祉。从康熙帝对几个儿子的培养来看,太子被废后,每逢康熙帝离京,留在京城代为理政的多半都有三阿哥胤祉和另一名皇子,
虽说胤祉在废太子事件中,因举报大阿哥行诅咒之事,暴露了他对皇位也跃跃欲试的心思,但或许在康熙帝心中,这个儿子扮演着“秘书”、“眼线”之类的角色,倘若他在去世前不曾有过储君人选,临时起意首先会想到的也该是三阿哥才是。
此前康熙帝的畅春园周围,实际上都建有几个年长皇子的园林居所,其中三阿哥胤祉的居所应属皇子中规模最大的“大房子二十八间,小房子四十余间,总计近七十间”,可是他仍嫌房子不够用,后又经康熙帝同意,新建了“大房四十二间,较小房屋五十五间,总计九十七间”,从这一点来说,三阿哥在康熙帝心中多少是占据一定地位的。
雍正帝继位后,也是毫不迟疑地将三阿哥胤祉打发到了“景陵“;到了雍正六年以“无人臣之礼”的罪名夺其爵位,并将囚禁在其府邸里;雍正八年的时候又将他晋封为亲王,不过没多久胤祉因在胤祥的丧礼上迟到、毫无忧伤的面色,被下宗人府议罪。
其实三阿哥在夺嫡事件中,存在感并不强烈,“太子党”与“四爷党”之间的摩擦也不是很多,为何雍正帝对三阿哥这般耿耿于怀,实在让人很难理解。
除了以上争夺皇位的皇子,其实雍正帝的其他兄弟大部分都活到了乾隆朝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