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实际在节气之外,还有关于气象物候的计算方式,也是月令节日的一种,比如冬三九,夏三伏。
在古代,农历四五六月是夏季,七八九月是秋季。这是根据太阳在地面周年的轨迹而划分。但实际上,一年最热的时段,是在农历的六月和七月,横跨夏秋两季。
在先秦时代,以干支纪年纪日,和月令日期并行。根据古人长期的测算,认为夏至后的三十天左右,气温会进入一个高飙的高平台期,时间在30天和40天左右。
黄帝时代,就将农历六月特殊拎出来,作为对应五行的一个季节,称为长夏,对应五行土。而的确农历六月,地气蓬勃湿润,形成溽暑,这种溽暑天气一直持续到农历七月底,就算是到了七月秋天,那蓬勃的高温,让人很难领略秋的凉爽。故而这段时间,认为属于秋气被暑气高温弹压,故而叫作“金伏”。金,秋的对应,伏,潜伏,压抑。
这就是伏天和三伏天的来历。
那么为什么定在庚日呢?这个原因不详,但是基本可以肯定的是,选择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传统,沿袭久远,成为定例。庚,也有金的含义。或者是古代天象和数理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自上而下的传统。实际早一天,晚一天,不影响这段时间的高温高湿客观存在。
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作进入伏天,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之始,因为时间有差别,所以有三十和四十天之分。
入伏在古代是个大的日子,算是节日。因为也意味着人们必须开始认真对待避暑,以提高生存生命的质量。
“南陆迎修景,朱明送末垂。
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
朝想庆云兴,夕迟白日移。
挥汗辞中宇,登城临清池。”西晋 · 潘岳《在怀县作诗二首 其一》 节录
三伏横跨夏秋,最盛大的暑气,也是这个时候。
初伏往往落在节气小暑当中,还是在季夏六月,但是伏天的到来,证明传统的夏季走向尾声。
所以这首诗的开头写的是伏天来了,南方迎来了新的景色气象,而夏天也快到了终点了。
三伏中的初伏第一天,是一个盛大的新节日,虽然暑气是这样的强烈,但威力十足。
早上我就想着,这秋天将来,天上的云彩一定多了起来,只是白天还是那么漫长,太阳迟迟不落山。
此时在家中的房间里,肯定待不住,赶紧找个有水的高台去纳凉。
这里可以看到,人们在初伏来临的时候,重视通风纳凉。
“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
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
白日欺玄鬓,沧江负素心。
神仙倘有术,引我出幽岑。”唐 · 李频 《避暑 》
伏天到来,全民避暑。虽然很多贵族的避暑,早已经提前,但是三伏的存在,提醒老百姓,赶紧找地方凉快。
所以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躲开暑气,避免热病。
如此暑气,让人只想从城市回到有山有水的农村,我最想回农村,去陶渊明家借来五棵大柳树的荫凉。
你听听这蝉声,到了初伏时节,那简直是噪音,不过有了柳树,我还是觉得晚上会凉快些,好唱歌写诗。
这大热天,太阳欺负我满头青丝,汗水淋漓,连头发都觉得厚重。
这大热天,江水都是热的,我只能避暑,无法潇洒作为。
我就想躲在山村啊,哪位神仙,能够让我出来?除非你让世界变得清凉。
这避暑还一大片怼天怼地的怨词。已经躲在了陶渊明的柳荫下,还抱怨四海多热浪,无法展开抱负。但是我却读出了他的得意,因为他正逍遥着。
“露坐已侵夜,炎威犹未收。
何言百虫噪,无故一星流。
苦渴须浆解,微凉以扇求。
颁冰是今日,堆玉想神州。”宋 · 孔平仲《初伏夜坐 》
初伏到了,天气暑热,到了半夜,才会凉快一点,所以入伏之后,往往夜晚人在户外纳凉,甚至竹床席子都放在户外。
夜晚已经深沉,而暑气和炎热依旧徘徊在庭院里。
到处是夏日夜晚草虫的叫声,这是它们最有活力的时段。
在露天纳凉,看见澄澈的夜空,划过一颗流星。夏夜是最好看星星的时段,如果古人看到流星,肯定会想,那天上肯定是有神仙的。否则为什么,会有流动的星火呢?
只是人间,燥热难忍,最希望喝到清甜的浆水。扇子的存在,是多少有那么点风,但是对于人来讲,不清凉,但是也是必须的。
宋朝的福利不错,初伏的日子,会给百官发冰。这些冰都是上个冬天从北方运来的,藏在地窖里。
不过老百姓也有冰饮,因为城市经济发达,催生了藏冰,卖冰,制作冰饮料的民间行业。银钱流动迅速,这个行业发展也快。你穿越到宋朝夏天,城市的商铺街道,往往有卖冰水甜饮料的,和现在也类似。而也有零散的冰卖,家庭主妇买上一点,自己做雪藕,甜点。
这个官员还是不错,得到官方赐予的大冰块,就想着,要是街上能够堆积冰山该有多好?老百姓就不愁了。这个梦想现在变成了家家户户的空调冰箱。
“病骨那禁暑,衰年更作愁。
有风依旧热,初伏几时秋。
瓜果谁新饷,馋涎小忍休。
金盆井花水,且看玉双浮。 ”南宋 · 杨万里 《尝瓜二首 其一》
杨万里老了,他最会养生,夏天多病,中老年人最怕的就是这种暑热。
虽然有风,风都是热的,虽然进伏,可是离秋天不远不近,现在可谓度日如年。
实际初伏在农历六月中旬,离七月和立秋不远。立秋之后,虽在三伏当中,但是夜晚会稍微凉快点。
杨万里看到新鲜的瓜果了。此时南宋已经盛产西瓜,且开始上市。只是古代没有抗生素,西瓜虽然清凉甜美,但是中医认为西瓜性寒,老人最好不要吃。
可是这天热得实在受不了,想着西瓜就甘甜,小小忍耐一下,决定还是要吃。
吃了可能对人身体没有好处,可是不吃,那简直当即会热死啊。
为了西瓜,可怜的杨万里还纠结了一下。不过很快就将瓜用井水泡着,据说这样的瓜,味道会更甜。
三伏天气,吃西瓜消暑,不过杨万里说得对,身体虚弱的人,少吃点。
“爱君好句能胜酒,顾我无心久似灰。
老病深藏如怯暑,未妨初伏送诗来。”宋 · 吕本中《谢赵士原送酒 其四 》
这是朋友送来的酒。
实际现在南方还流行夏天喝米酒,称为伏子酒。
这是以米酒的能量增加血液水分循环,发汗,逼出体内的湿热,有点以毒攻毒的味道。所谓流大汗,排大毒。
当然宋朝的这种酒,往往还会增加草药和其他内容,更适合夏天祛暑。
朋友给他送酒,人情满满,结果他还要送酒的朋友送诗过来。
酒已经得了,还说酒没有诗好,我身体差,谢谢你送酒,但是最好是送诗来。
这倒让人忍俊。不过这话说得舒服,夸奖对方诗比酒好,是酒也要,诗也要,这是人情交际的典范。
三伏,提醒人们暑热的日子,注意避暑和调养。
往往最热的天气,不在初伏,而在中伏。
所以避暑也是个智商题,既要将日子安排得紧密,又要有对酷暑打长期战的心理准备,还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因为伏天都到了,秋天还会远吗?
秋天迟早会来。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