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的心心念念,逐梦路上的携手并肩,孙中山与宋庆龄之间的爱情,终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痕迹。
时日无多,孙中山放不下的除了革命,也就只有宋庆龄值得叨念了,临别之际,当着众人的面,指着宋庆龄交代十个字,期盼着没有自己的日子,她也能过的幸福。
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
1925年1月21之后的那段日子,于孙中山而言,是这一生中最为痛苦的日子,也是宋庆龄最不愿去回忆的日子。
那时,孙中山的体温骤然升高至40多度,带来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进食成难,除此以外,孙中山的眼球也出现了黄晕。
医师进行紧急诊疗,发现肝脏的脓液已经侵入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手术”也已经成了当下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医生将这一结论告知了孙中山及其家人,医生的话并没有让孙中山投下多少的关注,身体情况,孙中山自是清楚,但是一想到手术,他迟疑了。
婉言辞别了到来的医生,直言自己还需考虑一下,医生虽满腔无奈,终是需要尊重病人自己的意愿。
送走了医生之后,孙中山躺在床上,细细思索,却仍拿不定去做手术的决心,宋庆龄急急的劝谏着他。
好大一番口舌之后,孙中山这才同意了,收拾行囊住到了协和医院等待手术的进行。
此时,所有人都在期待着,手术结束,能够还给大众一个健康的孙中山,只是,当进入到手术室之后到结果,却大跌眼镜。
26日下午,孙中山被推进了手术室,除主刀医生外,还有汪精卫、孔祥熙等人在看台上守候,而情绪最为紧张的宋庆龄则被安排在另外一间房间等候。
手术进行中,孙中山的腹壁被切开,进入众人眼帘的景象便是,整个肝脏的表面、大网膜、大小肠上长满了大小不等、黄色发硬的结节,而这也使得原本各自工作的脏器器官连接在了一处。
这令人震惊的景象也让主治医生倒抽了一口凉气,显而易见的“癌症晚期”,医生摇了摇头,举手示意之后,选取一块组织作为标本,就进行了缝合。
早就等待在一旁的宋庆龄在听到丈夫的诊断结果之后,惊的退了半步,虽然早有预料,却没想过这么严重。
那种希望破灭的绝望深深地笼罩着宋庆龄,第二天,有关孙中山的病情就流传了出去,各地人士纷纷前来探望,这其中就有宋庆龄的大姐母女,以及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
2月18日,孙中山选择了出院到铁狮子胡同的顾宅静养,24日,孙中山病危,再次被送到了医院。
3月11日,此时的孙中山恐怕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看着聚拢在身边的孔祥熙、宋子文、宋庆龄等人,他只觉得还需要交代一二,方才能够放心离开。
“廖仲恺夫人……”孙中山扯着嗓子艰难地呼喊着,听到声音的何香凝擦了擦脸上的泪水,小跑着至孙中山的床前。
“孙先生……”
见何香凝的到来,孙中山这才开口,“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
这么简简单单的10个字,孙中山反复念叨,就希望在自己死后,身旁的这些人依然能够善待宋庆龄。
孙中山反复叮嘱,直到舌头硬了话再也无法讲清楚,何香凝:
“先生,我亲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病不能愈,我们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
“我虽然知识、能力都很薄弱,但总算能够亲受总理三民主义的教训,我有一分力量,必定尽力宣传。”
得到何香凝的保证,孙中山含泪相忘,抬起自己颤颤巍巍的手,握住何香凝递过来的手,感激不已:“那么,我感谢你。”
而守候在一旁的宋庆龄,早在孙中山那句“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出来时,就已经泣不成声,孙中山看着痛哭流涕的妻子,在得到何香凝的保证之后,这才放心的离去了。
一时之间,整个屋子里的哭声再也止不住,宋庆龄失去了孙中山,宛如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依靠,她紧紧地握着孙中山的手,不断哭泣。
其后,孙中山的遗嘱流出,除了《总理遗嘱》、《致苏联遗嘱》之外,《家事遗嘱》也将孙中山对于宋庆龄的牵挂彰显的明明白白。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中华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孙文 三月十一日补签;笔记者:汪精卫,证明者:宋子文、邹鲁、邵元冲、孔祥熙、吴敬恒、何香凝、孙科、戴季陶、戴恩赛。”
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
吊唁那天,宋庆龄头罩黑纱,全身丧服,身着白珠镶边的旗袍,黑鞋黑袜黑手套,紧闭双嘴,微低着头,由两人搀扶着往中山堂走去。
一波又一波的人前来吊唁,宋庆龄站在人群的前头,未出一言,始终静默,脸上没有泪水,眼神坚定。
于宋庆龄而言,一生的依靠离去,莫过于天大的打击,但是彼时,孙中山的革命未成,太多太多的眼睛盯着自己,她只有更加坚强才能不负众人。
她从来都不是躲在孙中山的背后,享受一切的保护和享受的人,自结合之日起,宋庆龄便是与孙中山共同战斗的,为了共同的理想,为了共同的期盼。
在参加孙中山的追悼活动时,宋庆龄也是一再强调“遵孙先生遗嘱,追随诸君之后奋斗实行。”
在以后的日子里,她真的将这句话,落到了实质,始终如一的为了夫妻二人共同的理想,为了无数革命者的理想,坚定不移的战斗。
1925年,沸沸扬扬的“五卅惨案”惊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得到消息之后的宋庆龄也是愤慨不已。
第一时间,宋庆龄就发文指责了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虐行为,赞扬群众的爱国反帝斗争,大力宣传和援助。
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宋庆龄为了把孙中山倾注过巨大热情和心血的黄埔军校办好,更是担任了特别演讲员。
同鲍罗廷一起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接待陆续来华工作或访问的苏联顾问、国际友人及记者,宋庆龄本人英语十分优秀,同那些外国友人进行交流时,更是从来不需要翻译。
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宋庆龄向海外国民党人以及孙中山的一些生前好友,广泛地征得了许多孙中山著作的原稿墨迹,“以重久远,而广流传。”
宋庆龄积极处理香港罢工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为妇女运动倾注心血,彼时的她已然不仅仅是“孙夫人”,而是“宋先生”。
对于,孙中山与宋庆龄之间的点点滴滴,自是没有人再如何香凝一般看的分明,临终前“托孤”,丈夫离世后,独揽责任,坚决奋斗。
“在先生病榻之旁,三月未离一步,衣不解带,食不知味,以先生之精神为精神,使吾人永念不忘者,则为孙夫人。”
“夫人之精神劳苦,为吾辈所当敬爱,先生日语夫人,盼同志继续努力革命;今先生死矣,夫人尚在。”
“我辈当念先生之言,随夫人之后,共同奋斗。”
这是何香凝在上海追悼会上的一番话,彼时的这番话,自是因为孙中山临终前的托付,自是她也没有想到,之后的宋庆龄居然能够做到如此地步。
其实,只要宋庆龄愿意,她原可以在孙中山离世之后,继续做她的孙夫人,凭着孙中山留下的住宅,这些追随者的守护,安然度过一生本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可能比起“不谙世事”的孙夫人,她更想做继承遗志的宋先生。
慢慢长路,革命道路上已然没有了孙中山的陪伴,那么继承遗志,继续革命,似乎也成为了往后余生的选择。
在其后的多年革命长途中,或艰难,或委屈,宋庆龄始终未言一声委屈,为了革命坚定不移,而何香凝也落实了自己的承诺,在宋庆龄革命路上,给予了不小的帮助。
挚爱和平
上海解放的那天,宋庆龄激动地拉着来访的史良的手:“解放了就好了,国民党的失败,是我意料之中的。”
“因为它敌视人民,反对人民,压迫人民;共产党取得胜利,是必然的,因为它代表人民,爱护人民,为人民谋福利。”
上海解放后,宋庆龄领导福利基金会投入建设新中国的热潮,基金会内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工作人员皆参加了人民政府的工作。
宋庆龄积极同周总理讨论工作,并决定在党的领导下,协助开展妇幼保健卫生、儿童文化教育方面的实验性工作,为振兴中华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之后,中共中央便提议让宋庆龄到北京去,邓颖超更是亲自就此目的来探访宋庆龄。
只是,“北京”于宋庆龄而言,着实不是什么好记忆“北京是我最伤心之地,我怕到那里去。”
话间,似乎想起了许多曾经与孙中山的回忆,廖梦醒劝道:“北京将成为新中国的首都,邓大姐代表周恩来同志来迎接你。”
在二人的极力劝说之下,宋庆龄终于答应了北上,去到北京的日子,宋庆龄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竟是再无过多时间感伤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午二时,宋庆龄主持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与政府主席、副主席一起宣布就职。
那一瞬间,宋庆龄的内心被欢欣填满,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众多同志的努力才换的如今的盛景。
孙中山的努力终是结出了果实,无数人为了自由平等流过的血和泪,似乎终于有了决断,隐隐地她想要落泪。
想要欢欣的将这一喜事告诉离开的丈夫,与他共同分享,瞥见在座的人潮,宋庆龄又再次冷静了下来。
她知道,之后她要面临的更多,革命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却又忍不住同人分享此刻的欢愉:“北京的整个空气,使每个人离开以后,都带了决心,要献出他的每一分力量,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功。”
之后的宋庆龄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工作落到实处,也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总是常常出现在基层。
倾听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发现基层工作中的经验,然后带到中央,参与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接着再贯彻落实,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1950年,去东北进行考察期间,宋庆龄几乎每天都是大清早起床看材料,做视察的准备工作,接着在每一处认真得听汇报,提问题,晚上继续阅读文件。
辛劳的形象刻在每一个随行者的心中,返回途中,宋庆龄又坚持顶着泠冽的寒风,冻人的天气去到秦皇岛进行视察。
随行者或有不解,为何天气如此寒冷,旅途奔波劳累不已的情况下,宋庆龄还能如此兴致勃勃。
站在船舷上眺望远方的宋庆龄,脑子里想的却是,孙中山《建国大纲》中的北方大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图,孙中山的期盼,都有了落实之日。
时间一天天过去,孙中山的形象并没有在宋庆龄的心里慢慢模糊,反而随着新中国的蓬勃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清晰。
那些孙中山曾经做过的美好设想,都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努力而化作了实物,这让宋庆龄如何不激动,如何不庆幸了。
走过颠簸的岁月,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呕心沥血的宋庆龄其实已经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了,可是她的精力却实在是惊人。
除了视察工作,提出建议之外,外事活动上,宋庆龄更是承担了许多,接待了许许多多来华访问的外国贵宾和国际友人。
这其中,既有地位显赫的总统、总理、元帅、司令之类,也有平凡普通的劳动者,宋庆龄的态度也从来不会因为身份差异而有所区别。
对待热爱的妇女和儿童工作,宋庆龄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如果在保卫妇女儿童权利方面没有进展,那么,人类和国家的进步是不可能的,保卫和平也是不肯的。”
1951年的国际儿童节,宋庆龄题词“保卫和平!保卫儿童!”
在中国和世界的妇女运动和保卫儿童的事业上,对于和平的追求,宋庆龄始终如一。
回归故里
1956年在《回忆孙中山》一文中,宋庆龄这般说道:“伟大的人民力量,已推动历史的车轮,通过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阶段,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变而为独立自由的社会主义中国。”
“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把孙中山奋斗一生的理想变成现实,而且远远地超过了他的理想。”
更是以满腔的热情,缜密的思考撰写了最后一篇纪念孙中山的文章——《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
看吧,其实对于孙中山,宋庆龄从未忘怀过,记得有那么一句话说的伤感,却又道的分明“这世上,倘若有那么一个人出现过,其他人皆会成为将就。”
于宋庆龄而言,又会有多少次梦回昔日的时光呢?
相识之初,宋庆龄就钦佩如孙中山这般的人物,在其姐宋霭龄结婚之后,宋庆龄接替了她的工作,成为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在之后的日子里,二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慢慢地相爱,不同于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女子,对于自己的婚姻,宋庆龄表现出极大的自主。
“经过长期、慎重的考虑,深知除了为你、为革命服务,再没有任何比这更使我愉快的事……我愿意这样献身于革命。”
他们二人的结合在一开始也是颇受争议,受众人反对的,但是不论流言如何,褒奖也好,贬低也罢,这段婚姻于二人而言弥足珍贵。
孙中山离世之时,宋庆龄也风华正茂,倘若她愿意,自是可以开启一段新的感情,夫妻和睦,相伴到老。
可是她没有,顶着“孙夫人”的头衔,将对逝去亡夫的思念放在心中,追寻着二人共同的理想不断地战斗。
最后的最后,弥留之际,谈及身后所葬之所时,宋庆龄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上海,那里有她的父母,她的家,以及孙中山的故居,那里有她最为热爱的一切。
也有人提出质疑,为何宋庆龄不与孙中山合葬一处,一切只因在她看来“紫金山是只为真正伟大的人物服务的“,宋庆龄不愿意在庄严肃穆的中山陵分享孙中山的崇高荣誉。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她终于可以去寻她的丈夫了。
参考文献
《宋庆龄图文全传》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