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刘裕杀光慕容氏一族后, 这个纵横天下的家族就曲终人散、成为绝响

刘裕杀光慕容氏一族后, 这个纵横天下的家族就曲终人散、成为绝响

慕容鲜卑在历史上,可谓是声名显赫,

翻开浩瀚的历史画卷,几乎没有哪个家族像慕容氏一样惊艳,也没有哪个家族像慕容氏一样频出帝王将相之才,

自公元285年慕容氏第四代首领慕容廆被晋朝封为鲜卑都督开始,至公元410年慕容家族三千余人被刘裕在广固斩草除根、被屠戮一空为止,

在这短短一百二十五年间,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西燕、后燕、南燕和北燕政权,

在经历过频繁地被灭国、又十分顽强地“复国”后,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百折不挠,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像慕容氏这样辉煌的家族,可以说是古今独一份了,

然而,这样一个顽强的家族,由于骨子里的高傲与狠辣,不仅断送了他们创造的一个又一个辉煌,也断送了他们创立的一个又一个政权,

在刘裕几乎杀光慕容氏一族后,

这个纵横天下的家族就曲终人散、成为绝响,在历史的舞台上销声匿迹了…….

独留下一长串响当当的名字:

慕容廆、慕容皝、慕容翰、慕容俊、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

在说慕容氏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从鲜卑族的起源和慕容氏的早期历史说起。

何为东胡?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示意图,来源于网络

史界有种说法:慕容鲜卑,出自古之东胡。

东汉班固的《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便有如下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何为“东胡”?

辞海中这样描述东胡: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

确切地说,东胡不是具体的哪个民族,而是由族属相同、名号却不同的大小部落组成的一个部落联盟,自商初到西汉,存在约1300年。

至于东胡的渊源,一般都认为与“山戎”有关,

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是燕国的一大心病,燕筑长城防的正是东胡;

战国时期,东胡那是相当嚣张,号称“控弦之士(士兵)二十万”,不但经常南下侵扰中原,就连“邻居”匈奴也成了他们的勒索对象。

关于匈奴和东胡,还有这样一个典故: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顿杀父自立为匈奴单于,

这个消息传到东胡后,东胡王以为有机可乘,就派人到匈奴索要头曼(冒顿的父亲)的那匹千里马,之后又索要美女阏氏,冒顿一一满足了东胡的要求,

东胡王心情大好,以为冒顿软弱可欺,再次派出使者索要两家之间的土地,可东胡王怎么也想不到,此前冒顿只是为了麻痹他才要什么给什么,

这次别说土地,冒顿是当即上马带着匈奴人直奔东胡,打了东胡王一个措手不及,结果东胡王战死,各部被匈奴掳走,

东胡就这样灭亡了,东胡的名字也从历史上消失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部族都成了冒顿的奴隶,还有几个部族跑了,跑去哪里了呢?

一支跑到了乌桓山,一支则跑到了大鲜卑山,

后来这两支东胡残部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了乌桓族和鲜卑族。

鲜卑的渊源

不过,史学界对于鲜卑的名称和来历,也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一部分观点认为鲜卑得名于他们自己的族名,其后才转为山名,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有人说“鲜卑”得名于“犀毗”,指的是带钩的意思;也有人说,“鲜卑”之名是从部落酋长之名转化而来的,总之是众说纷纭,

尤其在春秋时期的史料中如《国语·晋语》中有这么一句: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

大意是说,周成王(周武王之子)会盟诸侯于岐阳的时候,楚国因为是“荆蛮”,国君熊绎不但没受到诸侯的礼遇,

反而“置茅蕝”(茅蕝缩酒,古代祭祀时用菁茅滤酒去渣),“设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时所立的木制标志),还与鲜卑人一起“守燎”(看守火炬,随时添柴,不能让火堆熄灭)……

三国时期,韦昭对《国语》这一段话的注解说:鲜卑,东夷国。燎,庭燎也。

那么,这是不是说,鲜卑在加入东胡联盟之前,祖上是东部九夷中的一支?

又或者,鲜卑本是与楚一样的南族(北族辫发、南族断发,鲜卑有似南族的剃头风俗),后来不知如何,也迁向东北了?

然而,这里的“鲜卑”显然是“鲜牟”(鲜牟国,参加了此次岐阳会盟,负责看守火堆)的误写,

这并不是证实当时已有“鲜卑”之名,也不能证实鲜卑人的渊源是东夷亦或是南族。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不过《十六国春秋·前燕录》里说慕容氏的祖先: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秦汉乏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为号

这里有个“复”字,说明鲜卑之名应该早就存在,可能“东胡”之名比较响亮,导致其内部各部族的名称没有引起关注也是可能的。

关于鲜卑的族源除了东胡说、东夷说,

此外还有“山戎说”、“逃亡汉人说”(秦朝筑长城时徒亡塞外的汉人)、东胡“别种”说、“匈奴说”,本文就不一一列举了,

迄今为止,“鲜卑起源于东胡说”最有说服力,既有文献记载,也有考古依托,鲜卑族为东胡后裔应该没有什么·疑问了,

不过,究竟鲜卑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就是仁智互见了。

北部鲜卑和东部鲜卑

前面说到,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后,部众离散,一支跑到了乌桓山,一支跑到了鲜卑山,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跑到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北段)的一支,就是后来北魏王朝的先祖鲜卑拓跋部;

跑到乌桓山(今大兴安岭南段)的一支就是乌桓(乌丸),

东胡的余支就这么一分为二。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汉朝击败匈奴后,将乌桓迁到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公元前119年),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实质上汉朝利用乌桓,建立了和匈奴之间的一个隔离带,既可以通过乌桓来抵御匈奴的侵扰,也可以让他们搜集情报,

就在乌桓开始为西汉鞠躬尽瘁的日子里,

与乌桓临近、居住在小鲜卑山的鲜卑人也开始南迁了,

由于鲜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部落集团,族源也出现了多元现象,

这个时期的鲜卑,根据各部落发源地区和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东部鲜卑,起源于小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右中旗蒙格罕山),他们与乌桓相邻,乌桓南迁后,他们也迁居到了辽东一带;

北部鲜卑,起源于大鲜卑山(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

此时的鲜卑因位于乌桓北方,一直没有同中原王朝产生联系。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西汉这大好的形势到了王莽执政时期,就烟消云散了,

本来乌桓处在汉和匈奴的夹缝中,就需要扮演一个左右逢源的角色,可王莽偏偏下令乌桓不得再向匈奴缴纳赋税,匈奴岂会乐意?当然要打乌桓了,

结果王莽又抓了乌桓人的妻子做要挟,以杀戮立威,强迫乌桓去打匈奴,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本来乌桓当时已经归附了西汉,本来他们对匈奴就很不满,可王莽这两道命令下完之后,乌桓当即就反抗叛汉,向匈奴投降了,此后乌桓常与匈奴联兵侵扰代郡以东各地。

王莽大概是想让他们鹬蚌相争从而渔翁得利,可咱们自古就是个多民族国家,古代许多君主都是以接纳为主,而不是王莽这样排斥在外,

难怪王莽篡汉如此短命,从胸怀上来说他就太狭隘了。

南北匈奴的分裂,为鲜卑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单于舆死了,贵族们为争夺单于继承权发生了内讧。

按匈奴的旧俗,单于舆死后,单于之位本该“兄死弟及”由弟弟智牙师(王昭君之子)继承,可此前单于舆为了传给自己的儿子,早把弟弟杀掉了,

日逐王比见智牙师被杀,心里也开始犯起了嘀咕,心想:

叔父单于舆是接了自己老爹的班,才坐上单于之位,现在却一改旧俗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若这样的话,自己这个前单于之子才是顺位的第一继承人啊。

可是单于舆死后,左贤王乌达鞮侯、蒲奴兄弟先后坐上了单于之位,就是没有日逐王比什么事,

日逐王比心里的不满可想而知,而薄奴单于亦有干掉日逐王比的打算,

不过还没等他们展开殊死搏斗,匈奴就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人畜死伤大半。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本就是被迫归附匈奴的乌桓看到了机会,

毫不犹豫地向匈奴发动了攻击,这一击如同让匈奴雪上加霜,战败后只能北徙数千里,灰溜溜地迁徙回漠北(大致今蒙古国)……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昔日的大匈奴帝国已是昨日黄花…….

匈奴北徙后,漠南(大致在内蒙西部二连浩特一带)地空。

不过匈奴内部并未因此平静,早就图谋不轨的日逐王比在两年后循其祖父之名,自立为“呼韩邪单于”),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

由此,南北匈奴大战爆发,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东汉此前已拉拢乌桓归顺,并允许他们内迁到长城以南与汉人杂居,如今又趁着匈奴内战之际接受了南匈奴的投降(公元48年),将他们安置在了五原西部塞八十里处,

此后,东汉多次对北匈奴进行打击,导致北匈奴日益衰落。

这个时期的乌桓,二次南迁后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了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这个时期的鲜卑,因跟随匈奴侵犯汉境(公元45年)才开始被中原王朝所知,至此“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到了东汉和帝时期(公元89年—105年),曾经盛极一时、雄霸漠北的北匈奴被迫西迁,

自那之后,北匈奴在中国历史上便失去了踪迹,关于匈奴的衰亡,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据说是北匈奴西迁后又辗转到了东欧,成为匈牙利人的祖先;

而一直留在漠北的匈奴人,在鲜卑占据后也自号为“鲜卑人”,成为漠北鲜卑人的祖先。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漠北草原的霸主北匈奴远遁西方后,漠北就成了无主之地,

顶不住大兴安岭恶劣的气候的北部鲜卑拓跋拾趁机南迁到了古“大泽”(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湖)、东部鲜卑则有一部分西徙,成扇形蜂拥进了匈奴人的家园,

而漠南仍旧控制在南匈奴手里,

不过到了公元150年,漠南的形势为之一变,东部鲜卑崛起了。

鲜卑的崛起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北部拓跋氏自打搬到漠北大泽,生活环境实际上要比当初从大兴安岭上下来的时候时好得多,实力因收容了不少匈奴小部落也比以往强大,

不过漠北的气候仍旧很寒冷,每逢恶劣天气,部众们都会睡在雪窝里,可谓是一言难尽,

就在拓跋氏在大泽吃尽风雪严寒之苦时,东部鲜卑诞生了一个杰出的领袖——檀石槐(tán shí huái)。

檀石槐在年少时,其外祖家的牛羊被另一部族的首领抢走了,

当时他不过十四五岁的年纪,就十分英勇地单骑追击,将之前被抢去的牛马如数全部追讨了回来,

自此以后,部落里的人对他十分敬畏,后来将他推举为了首领,

之后,檀石槐就在弹汗山歠仇水畔(今河北张家口尚义县南)设立大帐、建立起鲜卑王庭,

“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苍茫大漠,万里草原,都成了鲜卑人的牧马之地,

这个时期,檀石槐基本上统一了众多鲜卑部落,形成一个兵强马壮、十分强盛的部落联盟,无论是鲜卑渊源颇深的乌桓,还是南匈奴,此时也只有避其锋芒的份儿,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檀石槐统一鲜卑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将其地盘分为三部分(东汉桓帝延熹末年,公元166—167年):

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三部各置鲜卑大人领之。

鲜卑强大后,檀石槐的野心也开始膨胀了,

作为塞外草原的新任霸主,他也不可避免地将目光投向了中原,多年来不断劫掠东汉的边境郡县,

东汉不堪其扰又无法制止,于是想出了办法,汉灵帝打算封檀石槐为王并与之和亲,进行“招安”,可檀石槐正处于春风得意之时,哪里肯归顺,反倒愈发变本加厉,

东汉见檀石槐这么不识数,也恼羞成怒了,汉灵帝下令反击,就这样东汉与鲜卑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

这时,远在漠北这个苦寒之地的鲜卑拓跋氏似乎也看到漠南大草原在向他们招手,开始图谋他们的第二次南迁。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鲜卑的统一没能维持多久,181年檀石槐去世,其死后西部鲜卑叛离,而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

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

时间一晃,此时已是东汉末曹操主持大局的时期了,

乌桓在建安十二年(207年)被曹操打了个七零八落;

南匈奴也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归顺了曹操,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草原上,鲜卑人依旧是霸主,而轲比能集团因依附曹魏政权,势力最强。

轲比能实力强大后,一直想要将鲜卑部落统一,

为此,不断地与步度根集团相互进攻,

曹魏收容了步度根集团并干预轲比能的兼并战争,让他有了反叛之心,

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与轲比能串通,北伐失败,诸葛亮退兵,轲比能则回到了漠南。

两年后,轲比能诱使步度根反叛曹魏,后将他杀死,就在他重新建立强大的鲜卑族联盟政权之际(还是赶不上檀石槐时期),

深感威胁的魏国幽州刺史王雄派出刺客韩龙将其刺杀(235年,魏明帝曹叡青龙三年),换立轲比能的弟弟为王。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之后,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

经过一阵内部混战,分裂为三部: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并开始南迁,占据了乌桓故地,

与之同时,轲比能三部南迁后(235年),漠南也成了无主之地,

北部鲜卑拓跋部乘机迁居漠南,占据了轲比能故地。

这里我要讲的就是东鲜卑的一支,一个伟大的家族——慕容氏。

慕容鲜卑的起源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根据史书记载,“慕容”一词首见于《三国志·乌丸鲜卑列传》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当时是檀石槐统率的鲜卑三部中,有一位中部首领大人叫“慕容”,

对此胡三省(宋代史学家)指出,“是则慕容部之始也”。

而“慕容”从檀石槐统一鲜卑时期,开始已成为部落名号的观点,长期以来已为史学界所公认。

不过,慕容氏的先祖是谁呢?

据崔鸿在《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说: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人。昔高辛氏游於海滨,留少子厌次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为号。

高辛氏,即黄帝的曾孙帝喾,这一竿子打到上古时代,还真不好判断,不过至少这一段记载反映出古代治史者提倡的“华夷共祖”思想,

另据《太平御览》收录的《述异记》可知:慕容廆的十一世祖乾罗“著金银襦铠,乘白马,金银鞍勒,自天而坠,鲜卑神之,推为君长”,

这个故事虽然是慕容氏后来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神话传说,但也可反映出他们的祖先为鲜卑,

不过创建北魏政权的鲜卑拓跋氏不承认慕容氏属于鲜卑,这大概是因为地望缘故,慕容氏的先祖应未到过大鲜卑山,

且慕容氏贵族常有“被发”之俗,而鲜卑族为“髡头”,

致使一些学者认为慕容氏并非为鲜卑,或许是匈奴自号鲜卑者,

不过这也只是猜测,从各种史料来看,鲜卑的“髡头”习俗实际上是从婚嫁时开始的,拓跋鲜卑与部分南支鲜卑也有被发习俗,

而且当初匈奴与东胡相邻,两者同为游牧民族,在文化习俗上很容易互相影响,也很难有太大差异,

这些并不能证明慕容氏不是鲜卑。

为什么叫“慕容部”?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步摇冠

据说,莫护跋因长相帅气平日里喜欢打扮自己,他见燕代地的人流行戴“步摇冠”,很是喜欢,于是整天戴着步摇招摇,导致部落里的人都叫他“步摇”,久而久之,步摇叫成东胡语讹音“慕容”,莫护跋也就以此为姓,他统治的部落便叫“慕容部”了。

不过后来慕容家族解释说,以慕容为姓的缘由是“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二仪,指的是天、地;三光,指的是日、月、星辰),

不过,慕容氏无论是得名于“步摇”还是“二仪三光”,总归都是汉化的开始。

莫护跋时期,慕容鲜卑与曹魏的关系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史书中对慕容鲜卑的历史有了较为明确的记载,是从前燕政权的奠基人慕容廆的曾祖父莫护跋开始的。

对于莫护跋的先世是谁,由于史料缺乏也难以考实了,

有人认为,莫护跋就是檀石槐时期的中部首领“慕容”,不过从时间上来说,莫护跋活跃在曹魏年间,而“慕容”则在东汉桓帝时期,两者相距约有70年之久,怎么可能是同一人呢?

也有人说,莫护跋可能是“慕容”的儿子或者孙子,这个说法虽然没有文献依托,也难以判断二者的关系,不过莫护跋很大可能就是“慕容”的后代。

莫护跋在魏景初二年(238年)因帮助司马懿征讨辽东太守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建国棘城(今辽宁省北票市)之北。

从这条莫护跋的生平来看,当时的慕容鲜卑应该是因为实力弱小,所以依附于曹魏政权,也已迁入了辽西,

所以在《魏书》《北史》中将慕容廆称为“徒何”或“徒河”,并将其父亲慕容涉归称为“徒河涉归”,

无论是“徒何”还是“徒河”,应当是慕容氏的活动地点,一般被认为是今辽宁锦州(离北票市不远)的前身。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什么时候迁徙的?

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对此学者们也提出了几种看法:

一是,迁徙时间是魏黄初年间(220年-226年),当时轲比能正忙着兼并檀石槐鲜卑联盟的中部和东部地区,莫护跋为摆脱这一危机,很有可能在这期间率部迁徙;

二是,迁徙时间是220年-230年(魏太和四年),这个时期中原混乱,曹操、刘备、关羽、于禁这些风云也都在这十年内先后去世,战乱之下粮食十分短缺影响了慕容氏的生存,所以莫护跋决定搬家。

不过以上这两种说法都有不少疑点:

其一,从当时辽西的情况来看,原居民乌桓虽然早于十几年前被曹操清剿了,但并不意味着诺大个辽西成了无主之地,辽东有公孙渊虎视眈眈,北有原东部鲜卑,边缘还残留着乌桓余部,何况曹操怎么会放弃这块地盘呢?他必然也采取措施进行了有效控制,莫护跋虽有可能因受到轲比能集团的威胁而迁徙,但实力尚弱的他不大可能一头扎进众多势力的包围圈中;

其二,从东汉末年割据势力互相攻伐开始,粮食一直都是短缺的,另外同样都是游牧民族,轲比能集团能拥有众多的牛马,说明当时的生态环境并不恶劣。也就是说,粮食也好气候也罢,不该是莫护跋迁徙的原因,且莫护跋从之前的领地右北平(今河北丰润县)以西至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以东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迁徙到的辽西,两地的纬度几乎没有差别,客观上也能反映出自然环境不是迁徙的原因。

古往今来,某个部落团体大规模迁徙,无非就是政治、环境、交通等几个原因,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莫护跋的迁徙时间当在235年至238年之间。

这期间,轲比能被曹魏方面派人刺杀(235年),鲜卑陷入内乱,弱小的莫护跋不得不依附曹魏,而曹魏正打算除掉辽东的公孙渊,所以将慕容鲜卑迁到了辽西,这样既可以利用慕容鲜卑监视公孙渊,也可以在具体实施时借助慕容鲜卑的力量。所以,238年才有了莫护跋帮助司马懿征讨公孙渊之事。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莫护跋如此配合的缘由是什么?

其实从以上种种情况和迹象来看,莫护跋依靠曹魏除了想保全自己之外,应该也是图谋发展,

这一点也与曹魏的立场相符,当时曹魏面对的除了蜀汉和东吴,以及辽东公孙渊之流,其实还要防备高句丽的入侵,

毕竟公孙渊死后,高句丽东川王几次派兵袭取辽东,欲取代公孙氏称霸辽东,此外辽西地区仍有乌桓和其他鲜卑的残余势力,

这种情况下,曹魏必然会加大力度扶持莫护跋,通过莫护跋来控制辽西、护卫辽东。这对莫护跋来说,当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早在他帮助司马懿的时候,其实已经像是给曹魏递交了投名状,所以获得了这种被扶持的机会。

总的来说,无论鲜卑慕容在后面创造了多少奇迹,但是在莫护跋时期,鲜卑慕容的角色如同为曹魏打工的“区域总经理”一枚,此后在建立前燕之前,这个家族几乎一直在扮演着中原“打工仔”的角色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慕容部共历三世四主。

莫护跋死后,其子慕容木延继任慕容部首领。

史书上对于慕容木延的生平记载不多,他跟随毌丘俭征讨高句丽,并因军功被加封为左贤王、大都督,这就验证了上面说的,曹魏将慕容氏安置在辽西的一个原因。

慕容木延死后,其子慕容涉归(慕容廆与吐谷浑之父)继任。

慕容涉归继任首领后,仍然与魏晋政权存在着依附关系,慕容涉归还以“全柳城之功“,进拜单于,

柳城,也就是当年乌桓的大本营,今辽宁朝阳南,

慕容涉归可能是因为阻止高句丽西进(曹魏、西晋时期与高句丽战事频繁),保全柳城有功,所以进拜为单于,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276年西晋政权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

之后,“迁邑于辽东之北”,

慕容涉归将大本营从棘城(今辽宁义县)迁至辽东郡(今辽宁辽阳)之北,迁徙原因不明,

有人说是出于西晋的侵逼,站在西晋的立场上,驱使慕容部靠近高句丽是有可能的,

慕容部迁至辽东之后,“渐变胡风”,进一步汉化。

慕容涉归晚年,与西晋关系开始恶化,他在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十月还率部攻打此前自己大本营所在的昌黎郡(今辽宁义县),

或许当年真是在不情不愿的情况下迁徙的。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不过,次年也就是太康三年(282年)三月被晋安北将军严询所败,慕容部伤亡惨重。

慕容涉归于晋太康四年(283年)去世,死因不明,有学者认为其死因与鲜卑宇文部有关,此前宇文部曾从涉归手中夺取柳城,

且《晋书·慕容廆载记》中说“涉归有憾于宇文鲜卑,廆将修先君之怨,表请讨之。武帝弗许。廆怒,入寇辽西,杀略甚众。”慕容涉归之死,大概跟宇文部脱不开关系,所以慕容廆才要求晋武帝派兵讨伐宇文部。

慕容涉归去世后,理应由其嫡子慕容廆(此时大约15岁)继任,但其弟慕容耐(慕容删)篡夺政权继位(也可能是因慕容廆还未到16岁成年,慕容耐顶替侄子当上了首领),还逼得侄子慕容廆逃亡到了辽东徐郁家,

慕容涉归的庶长子吐谷浑,则在父亲生前已分到部落一千七百家,后来慕容廆夺回首领之位后,两兄弟也是斗来斗去,不和睦。

慕容耐仅当了两年首领,就于太康六年(285年)为部众所杀,慕容廆继位。

慕容廆继任后,被晋朝封为鲜卑都督,娶了鲜卑段部单于段阶之女为妻。

又过了几年,西晋王朝发生了极其严重的皇族内乱——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期间慕容廆模仿东晋,设立侨郡县安置汉人,

此举吸引到山东、河北一些汉族世家拖家带口投奔到了慕容部,原本辽东一带地广人稀,但到了慕容瘣时期,人口猛增10倍。

慕容廆还起用汉族士人,在部落内实行汉化,此举为其子孙进据中原打下了坚实基础。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中原大乱后,数股少数民族势力变得十分活跃,

对于慕容部来说,除了相邻的鲜卑段部和鲜卑宇文部,还要面对松花江流域的扶余国和高句丽,

段部曾帮助司马越攻打成都王司马颖,但后期部落分裂,占据幽州自称单于;

宇文部则占有辽西之地;

高句丽本是夫余国王子朱蒙所建,此前屡受东汉、公孙氏、曹魏、西晋的多方打击,几次濒临灭亡,八王之乱中高句丽吞并了乐浪郡,此后受到慕容部猛烈的还击。

慕容部势力原本是东部鲜卑三部中最弱小的,

慕容廆时代由于战胜过段部、宇文部与汉人的联军,再加上他的汉化政策变得逐渐强大,超过其他两部。

慕容鲜卑辉煌的“前奏”:依附中原政权,扮演“打工仔”的角色

总的来说,从慕容鲜卑的早期历史来看,他们曾经“世附中国,数从征讨有功”,

自莫护跋时起,慕容鲜卑开始依附于曹魏政权,实力逐渐壮大;慕容涉归时期,慕容鲜卑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虽然慕容涉归晚年与西晋政权关系恶化,后来其子慕容廆也因复仇等问题与东晋对立,但不久之后还是重新恢复了“勤王政策”。

在慕容鲜卑早期,依靠中原政权始终是他们发展的关键,而对中原政权来说,慕容鲜卑在维护辽东、辽西及其周围地区的安定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鲜卑慕容人才辈出,出的都是帝王将相之才,一个家族,几代相继出现许多优秀人物,这在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不幸的是,这个家族经常“内讧”,频出兄弟不和的现象,这个在后续文章中会一一讲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4027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