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荔枝上市的季节,现代的保鲜和物流,让南方的荔枝可以顺利到达北方的市场,价格也不算贵,遇到大年之时,一斤荔枝等同青菜,让人们饱有口福。
唐朝杜牧,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出了这种水果天然味美,唐玄宗不惜动用驿站官道,抢运荔枝,以搏贵妃一笑,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唐朝险些亡国。当然也使得不知道荔枝美味的人更加垂涎。而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坐实了荔枝的鲜美。
人们往往以为,是杨贵妃开启了荔枝进入宫廷的序幕,杨贵妃也被扣上了荔枝亡国的帽子。因为举全国之力,尽一个人的口福,不但是奢侈,更是可恶。
但是实际上,荔枝进入北方,远比人们想象的历史要久远。
因为汉高祖刘邦时期, 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赵佗,就进献了南越的荔枝和蛟鱼,汉高祖回报他四匹葡萄锦。那么这里可以看到赵佗,可能是进献的不大的荔枝树和活鱼,毕竟长途跋涉,树木比荔枝果子耐长久。总之到了刘邦这里,赏赐也不算太丰厚。
真正到了热爱荔枝的是汉武帝时期,他征服南越交趾,就着军事驿站,岭南每年都要向宫廷进献大量的荔枝和荔枝树。汉武帝还建立的扶荔宫,问题是这些荔枝树在北方的宫廷生长不好,常常枯死。司马相如《上林赋》有“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就是说的将荔枝种在皇家园林。
实际上由于水土不服,这些荔枝树很少存活,存活也很难结出甜美的果实。
从汉武帝开始,岭南进贡荔枝,就是常规的贡品。只是荔枝如何保鲜,是个大问题。这就要求快,且荔枝数量多,才能在路上刨开损耗,有部分可以吃的进入皇宫。
到了东汉的时候,荔枝一直没有断供,但是成为了岭南人民沉重的负担。
“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驿站),五里一堠(瞭望堡),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因为荔枝的时效性,损耗大,所以加紧赶路,遇到山路风雨,也不能停止,故而造成很多次人员伤亡。所以在汉和帝的时候,一度废止了荔枝的进贡。
但是我们要想到一点,岭南盛产荔枝,必然会有交易和买卖,皇家偶尔断贡,但是老百姓还是想办法将荔枝保鲜,运往北方交易,以获得不菲的利润。
那么到了唐朝的时候,丞相张九龄老家在广州,最喜欢荔枝。
他写了一篇《荔枝赋》,也是他,在39岁的时候回乡,做了一个大工程,就是开大庾岭,打通了广东到长安的陆地通路,这项工程被称为古代的京广线,而岭南地方的特产和人,可以更顺利通过这条线路到京城。
实际上荔枝北上一直都有,但是有了张九龄这条线路,岭南的荔枝,就更容易北上。
当杨贵妃还没有出生时,实际上唐玄宗就已经从多条路径,吃到了荔枝。
当然,既然有贡品,免费的岂不更好?
杨贵妃出生四川,实际四川也产荔枝,从四川运送荔枝,成本要更低廉一点,荔枝的保鲜更好一点。这些贡品未必都是杨贵妃一个人吃了,好体面大方的唐玄宗,倒也不吝啬,初夏的时候赏赐臣子,是大量的御花园樱桃,百官千人夏天的细葛衣裳,彩丝,也就是很多贡品,他下发给了官员,甚至兼顾了像杜甫这样没有官职,却在集贤院等待分配的士子。
比如杜甫就收到过御笔,夏衣,樱桃。
“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
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
赋诗拾翠殿,佐酒望云亭。
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
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 唐 · 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节录
天宝九年,38岁的杜甫在长安,遇到了翰林张四,仰慕对方的才华,谈到了自己的落魄。
说对方能和皇帝亲近,穿着紫色的诰服,享用皇帝赐给的金腰带,还有时令的青色荔枝。而杜甫本人仕途不济,无缘这些天恩华美。
那么今天谈的,就是“恩与荔枝青。”
这是说赐给大臣的荔枝,是青色的,这也很好解释,没有成熟透的荔枝更耐长途运输,保鲜更好。当然口感肯定比不上红荔枝。但是这是一种荣耀。
这也证明唐玄宗时代,并非无人知道荔枝,有很多官员是享受过皇家贡品的荔枝的。
荔枝也并非杨玉环的专享。实际在用物质拉拢臣子方面,唐玄宗和杨玉环都不算小气。
当然作为长安市场,也会有荔枝出售,那是富人们的奢侈品。
“寇盗尚凭陵,当君减膳时。
汝病是天意,吾谂罪有司。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
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唐 · 杜甫《病橘》
十年之后,杜甫流落四川,在四川成都草堂,种植了很多蔬菜树木,其中橘子树长得不好,果实多,但是小而酸涩,且橘子树林生病 ,枝叶萧条。他有橘子想到了荔枝,因为南方的橘子也是皇家贡品。只是帝王的贡品,往往都是最好的。
那么荔枝也是一样。
杜甫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对安史之乱也进行了自己的探讨和反思。
但是他用的是汉朝的典故,汉朝进贡荔枝的时候,由南海进贡,马匹奔腾,保证贡品,而荔枝驿的开启,为了运送荔枝,百马死在山谷,劳民伤财。
杜甫写这些是什么意思,就是地方上的百姓苦,橘子如果不丰收,赋税和贡品,依旧会进行。
就像汉朝运送荔枝,为了荔枝哪里会管百姓的死活?
也正是这首诗,让后人认为这是杜甫讽刺唐玄宗和杨玉环,穷奢极欲。也让后人认为唐朝的荔枝驿,和汉朝一样残酷。
或者杜甫有这样一种重新审视盛衰的悲怀,而他本身是安史之乱的受害者。但是这首诗的典故,全然用的是汉典。也就是并没有涉及唐朝的荔枝驿是怎样的。
但是因为杜甫在中唐之后,特别有名气,而这首诗也被很多人,包括杜牧化用。杜牧写了那句有名的妃子一笑。
”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
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
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唐 · 杜甫宴《戎州杨使君东楼》
四川最不缺的就是荔枝,且杜甫晚年就在四川,53岁的杜甫,受到杨使君,这个四川宜宾地方官的款待,心情大好。
杜甫平常肯定在四川吃得到荔枝,只是杨使君的款待,是另外的精神作用。
因为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唐朝对地方官的任命恢复常态,杜甫也想着尽快回到长安洛阳,因为洛阳是家乡,长安可能还有一线仕途的希望。
所以这里可以看到他心情的明丽,在高楼上看风景,喝着碧绿的春酒,剥着成熟的荔枝。
歌舞动人,横笛吹彻,重现盛世太平。
此时有一点,就是杜甫做高官幕僚的,最先得到来自京城的消息,唐肃宗当政,政局稳定。整个大唐局面还是朝好的方面发展。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唐 · 杜甫《 解闷十二首 其九 》
杜甫在四川,他已经决定回洛阳,因为此时他身上有病,思乡日切。
他重未停止对安史之乱的反思,因为这里面有他的年华,有他的生命,有他的坎坷。
而越到生命的尾期和病痛的折磨,越发有着浑厚的悲凉。
他早已经知道唐玄宗于5年前过世,而杨玉环则在安史之乱第一年就丧身马嵬坡。
盛世成为陈迹,如同他的生命过往。
唐朝的荔枝,肯定有很多渠道,因为岭南也产,四川也产。
唐玄宗和杨玉环已经作古,但是荔枝的进贡还是恢复了。至少从四川进贡荔枝,已经恢复。
每年的晚春和仲夏,按照周礼,天子是要祭祀先祖的时候。
那么当唐玄宗和杨玉环在天上,灵魂享用荔枝的时候,他们该如何作想呢?
他们的生命随同历史过去。
这首诗,可以认为,杜甫应该用他的阅历和掌握的资讯,知道从四川进献荔枝,应该是唐玄宗时代的一个重要渠道。唐玄宗曾经用这里的荔枝犒赏百官,这样的盛世,将再也看不到。
唐玄宗看不到,他杜甫也可能无缘。
他30多岁的时候,曾经是那么梦想唐玄宗的垂青。
而且他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虽然他后来是效命于肃宗,但是对于唐玄宗一直感怀恩德。因为唐玄宗时代,那些赏赐,也没有拉下过籍籍无名的他。
”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杜甫《 解闷十二首 其九》
他回忆起天宝年间,在京城看到的荔枝,大多数是青色的,没有这样本地的红熟。
他记得在四川山野摘荔枝,那种青山石岭荔枝红的壮美。
那颗颗动人的红荔枝,酸甜可口,可比送到京城的美味多了。
那么杜甫在京城吃过荔枝没有?
应该是吃过的。因为荔枝除了御用,还伴随着正常的商品流通。
只是物离乡贵,而运到北方的荔枝,往往会挑选能经得起时间折腾的,肯定京城,乃至皇家的荔枝多半是青色的。
可以说,唐玄宗可能到四川吃过最新鲜的荔枝,而杨玉环大概成年之后,就是靠青荔枝解馋了,因为那里面有家乡的记忆。
不过中唐之后,经济恢复繁荣,不但荔枝继续进贡皇宫,商品荔枝也大量出现在市场。
白居易时代,已经能够很轻松地吃到荔枝,他不过老在琢磨一件事,就是如何让荔枝在北方结果,并且结出甜美的果实。
写下这些,是来阐述一下唐朝关于荔枝贡和杨贵妃的关系。
荔枝贡不是因为杨贵妃而特地开设的。但是因为杨贵妃的存在,荔枝在历史上变得更加知名。杨贵妃成年之后,很难吃到最新鲜的荔枝。
她的口福未必有杜甫和我们好。她和盛唐捆绑,是个华丽而悲剧的符号。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