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高宗为了夺回权力,打算炮制出另一个“武媚”,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高宗为了夺回权力,打算炮制出另一个“武媚”,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当年唐太宗去世后,武才人被送进了感业寺削发为尼,

一年后,唐高宗李治去感业寺进香时又与令他魂牵梦萦的武氏相遇,

当时正逢高宗的皇后王氏失宠,

而情敌萧良娣因受宠又时常在她面前趾高气扬,

王皇后听闻丈夫在寺庙里与武氏哭天抹泪后,

当即主动请求将武氏纳入宫中,

其目的是想让武氏帮她打压一下萧良娣的气焰,完全没想到自己此举会“引狼入室”。

武氏入宫后,起初在王皇后面前可谓是卑微至极,

可等她取得二品昭仪的名号、又夺了萧良娣的宠后,一改往日的恭顺,

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王皇后,

最终,王皇后、萧妃二人悄无声息地在冷宫里“灰飞烟灭”了。

其后,武昭仪在心腹李义府、许敬宗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地戴上了皇后的桂冠。

在这前后,曾反对她封后的元老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援、来济等人,

先后都成了“黄泉路”上的一抹冤魂……..

有人说武后太过狠辣了,简直是杀开了一条血路才坐上皇后宝座的,

可仅凭她一个三十出头、毫无根基的妇人,又如何能这般顺利地扳倒一众元老大臣呢?

结合高宗李治当时的处境来看,

恐怕武后当时扮演的角色,更像是李治的“马前卒”,李治才是幕后操纵者,

表面上李治宠得武后无法无天,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能够收回皇权而掩人耳目。

不过后来,李治才发现,自己低估了身边这个女人,

想要收回权柄,已经来不及了…….

没有李治的默许,武昭仪怎能轻易扳倒当朝皇后?

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李治想夺回权力已晚

李治当年能成为储君,虽说是因为前头两个哥哥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为了皇位打得不可开交,李治才捡了这个便宜,

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孙无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太宗立李治为储君的当场,就曾语重心长地对李治说:汝舅许汝矣,宜拜谢。

后来太宗去世,年轻的新君李治几乎事事都要依赖舅舅长孙无忌,

原本舅甥二人默契配合了很长一段时间,

可随着李治的成长,这非常和谐的画面渐渐就变了味道。

长大后的李治急于摆脱束缚,可长孙无忌完全没有放权的意思,

这不就逼得李治不得不想方设法夺回主宰权么,

王皇后的娘家一直依附于长孙无忌,她自然就成了突破口,

废掉她后位的理由可谓是漏洞百出,

倘若没有李治的默许,没有背景的武昭仪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就扳倒当朝皇后呢…….

还有投机钻营在策立武后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李义府,

此人后来因贪图美色,竟将女犯淳于氏从大理寺的大牢里“捞”回到自己府里纳之为妾,

被人揭发到高宗面前后,李义府为了封口,硬是逼着堂堂四品官毕正义上吊自杀,

李义府如此胆大包天,高宗李治知道后是怎么处理的?

上知,而特原义府之罪

啥意思?

就是说高宗知情,但袒护了李义府,准备不了了之,

侍御史王义方不愿就此结案,当庭揭露李义府贪色枉法,

诡异的是,高宗顿时大怒,还将王义方贬为地方小官,而李义府则安然无恙。

从这个细节不难看出,

怕是高宗想留着李义府这种奸佞之人派个大用场用的,

毕竟,“废王立武”只是初步取得的成果而已,

藐视君威的长孙无忌那帮顾命老臣不还是神气活现的么,来日方长嘛~

武后的两大亲信:许敬宗和李义府

后来的事实证明,武后的表现,大大地超乎了高宗李治的期待。

就在武氏坐上后位的次年,也就是显庆元年(656年),

高宗李治废掉皇太子李忠,而立武后之子李弘为太子,这一切看似在情理之中,

然而,高宗是如此迫不及待,无疑是为了给武后一方增大“筹码”,

这也意味着大清洗的暴风雨,将要席卷而来…….

同一年,韩瑗上疏高宗,为因阻止武氏封后而被“流放”到潭州的褚遂良喊冤,

韩瑗是真的没有摸透高宗的心思,

天真地认为,他还是当年那个抱着舅舅脖子嚎啕大哭的毛头小子,

试图用褚遂良是“社稷之旧臣,陛下之贤佐”这份旧情,唤回被“美色迷惑”的李治心志,

可李治早就想摆脱他们这些辅政大臣了,怎么可能再回原点呢,

何况韩瑗竟又给他扣了个“无故弃逐旧臣”的大帽子,

一字一句的,把李治那点恨不得捂得严严实实的小心思给捅了出来,

后果可想而知,韩瑗折腾了个“寂寞”。

终于纳过闷儿来的韩瑗见大事不妙,打算告老归田远离这个是非漩涡,

哪知自己已经暗暗被高宗记在了“小本本”上,帐还没算,岂会让他走得如此干净?

果不其然,许敬宗和李义府这俩实质上的“打手”就跳出来找茬了。

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李治想夺回权力已晚

许敬宗这个人,典型的有才无德,

他凭着文才从隋朝一路做官做到了李唐王朝,也是凭着文才在太宗时期一路升迁,成了中书舍人。

为啥说他这个人无德呢?

长孙皇后的葬礼上,文武百官都披麻戴孝一脸肃穆,偏偏他因取笑欧阳询相貌丑陋,不顾身份和场合,竟然捧腹大笑,结果被贬到了地方。

可是没多久,此人又靠着他的文才东山再起,通过修纂实录加官进爵了,

到了高宗李治登基后,此人仍旧靠着文才获得李治的喜爱,竟爬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

然而,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位兄台老毛病又犯了,

嫁女儿的时候向男方——酋长冯盎的儿子,索取了大量的金银财宝,

结果又遭到弹劾,再次被贬到地方。

戏剧的是,老兄再度抄起了老本行,通过文史之才被召回,又通过修国史官复原职…….

许敬宗不同于李义府,

李义府属于“笑里藏刀”那一种人,时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李猫”,说他看起来满脸堆笑,实际上阴险毒辣,

实际上若不是武后的缘故,怕是许敬宗也看不上李义府这类角色,

许敬宗的心气很高,一直觉得自己就是当宰相的料,根本看不上礼部尚书的官职,

奈何当时的朝政都攥在长孙无忌等关陇元老派的手中,他根本凑不进去,因而拜相的机会相当渺茫,

可他不肯罢休,偏巧关陇元老们为了“废王立武”的事跟高宗李治进行着“拉锯”大战,

许敬宗敏感地察觉到,这是他改变政治境遇的天赐良机,

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李治和武氏的阵营,

之后便和有同样目的的李义府一起抱团,站在了武后的“斗争前线”。

关陇元老派,悲惨的结局

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李治想夺回权力已晚

显庆二年七月,躲到长安明德宫避暑的高宗李治,回到了东都洛阳宫(这一年已实行两京制),

许敬宗和李义府早就做好了准备,也终于等回了高宗这一“东风”,

两人一齐上奏,诬陷韩瑗、来济与外放的禇遂良勾结,想要图谋不轨…….

话说,三人手里没个精兵良将,又如何能做到“不轨”呢?

可高宗李治哪有彻查之意,最终韩瑗被贬到了振州(海南三亚);来济则被贬到台州;禇遂良加贬到爱州(越南清化);

还有王皇后舅父柳奭加贬到象州;长孙无忌的表弟高履行也由堂堂太常卿驸马都尉贬为益州长史。

可怜的禇遂良,想不通皇帝怎么会如此绝情,他固执地认为一定是武皇后在捣鬼,

委屈巴巴地到达边陲小城后,

他还是给高宗写了份表章,满怀深情地诉说自己曾长期为高祖与太宗效劳:

臣不顾死亡,归心陛下…….卒与无忌等四人共定大策。及先朝大渐,独臣与无忌同受遗诏……蝼蚁馀齿,乞陛下哀怜

可如此哀怜的表章,看在高宗眼里就是提醒他不要忘了昔日的恩情,

结果当然是无济于事。

没多久,禇遂良在爱州带着遗憾离世,他死后官爵被削掉,他的子孙后代也被流放到了爱州。

太宗临终前任命的两大辅臣之一的禇遂良,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死了,

剩下的另一位辅臣、皇帝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孤掌难鸣,也即将走入深渊……..

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李治想夺回权力已晚

显庆四年,中书令许敬宗派人向高宗呈递密封奏章,“敬宗揣后旨,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

说是监察御史李巢和长孙无忌勾结谋反,已露出苗头……..

一句“揣后旨”,就将此事算在了武皇后头上,然而,君臣之间的一番对话似乎让真相若隐若现了:

李治看过许敬宗的奏报后,是这样的说的:

我家门不幸啊,亲戚里头多次发生叛逆事件。高阳公主与我一母所生,过去就与房遗爱谋反,如今舅父也干这种事。亲戚是这个样子,这让我在天下百姓面前哪还有脸面啊!

许敬宗是这样答的:

房遗爱乳臭未干,又是伙同女子谋反,哪能成事?长孙无忌当宰相三十年多年了,可是很有威望的,万一他振臂一呼、号召同党,必然成为朝廷的大祸害啊!

紧接着,皇帝继续他的”表演”,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

我不忍心给他判罪啊,后世史官会说我杀了自己舅舅的。

许敬宗很有眼色地配合说:

汉文帝这样的圣明国君都没包庇舅父薄昭,还让大臣们上门哭丧就逼他自杀了,史官也没说他不对啊,何况长孙无忌犯得错比薄昭还严重,应该诛灭五族!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皇上!

话说至此,高宗觉得台阶已经足够了,根本就没有亲自找长孙无忌本人查问谋反的案情,也省略了舅甥见面的过程,

直接就下令将长孙无忌流放到了黔州(贵州彭水),其子长孙冲等人则被流放到岭南……

一桩国舅谋反的大案,几天之内就这样草草结案了…….

不久,许敬宗又派出大理正堂袁公瑜到黔州重新审讯长孙无忌谋反案,

与其说是“审讯”,倒不如说是“索命”,长孙无忌被逼自缢而死…….

诺大个长孙家族迅速崩坍,长孙无忌的侄子刑部尚书长孙祥,也因犯与长孙无忌通信的罪而被杀。

不知日后李治看到他当太子时期,为母亲长孙皇后立下的慈恩寺内的御制碑文,是否会有一丝愧意?

无论如何,长孙家族是他的母亲曾用心守护的。

对于长孙家族覆灭的真实原因,无论高宗如何想全盘栽在武后身上,

怕是也难过自己心里那一道坎儿,很多年后高宗悔悟般地将长孙无忌的尸骨移到了昭陵……

可长孙家族的伤疤,又有谁能治愈呢?

李治以为君位,是男人的专属

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李治想夺回权力已晚

一众老臣垮台后,高宗李治算是彻底清除了种种障碍,做到了皇权集中,

或许是女皇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是那么特殊和耀眼,使得后世不少人都认为李治是个碌碌无为的皇帝,

实际上,是武则天遮挡了这个正儿八经皇帝的光芒,其实李治一直在经略边疆、开疆拓土,

先击高丽、百济,又灭西突厥,将周边邦国统统并入了大唐的版图。

不能说他比其父李世民骁勇善战,但我想李治是品味过驰骋天下的那股豪情的,

在高宗李治开边安疆之际,李唐王朝发生过一次声势颇大的起义,

不寻常的是,起义军的领袖是个女子,叫陈硕真,

尤为特别的是,陈硕真自称“文佳皇帝”,这要比女皇武则天自立为武周皇帝早上33个年头。

可惜她的称帝,是昙花一现、未得历史的承认,

然而,若是高宗李治注意到了这个“信号”,怕是不会轻易将政柄留给武则天了,

可李治同当时所有的男性君主一样,

以为君位是男性永恒的专属,殊不知一种变化已悄悄地在他的宫廷中蔓延…….

世人皆认为高宗李治宠信武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实际上,高宗李治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武后的日子并非想象中那么好过,也并非真的就将权柄抓在了手中。

李治能够为了情爱不顾世人讪笑将武氏纳入宫中,

却不会真的将理政大权交给一个后宫妇人,哪怕武后在他眼里是异常聪慧又不同于其他女人,

他深受的教育不会允许他真的这么做,

李治的重心,一直放在培养皇太子李弘身上,

李弘刚八岁的时候,高宗就迫不及待地为他“加元服”,顾名思义就是成人的冠礼,

其后,又为李治安排了一系列课程,唯恐养出个不成才的儿子,后来李弘的确成了个优秀的太子,可惜造化弄人,碰上了个手腕强硬的母亲,当然这是后话了。

这个时期的武后在做什么?

武后虽然尝到了权力带来的种种好处,但这个时期的她,仍旧本本分分充当着李治的帮手,

实际上还谈不上有什么膨胀的野心。

直到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皇后敲响了警钟。

武氏兄弟,凄惨的下场

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李治想夺回权力已晚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武后获宠娘家自然也跟着风光了,

武则天的身世,此前已写过,

由于她的母亲杨氏是武士彟的继室,也没生下儿子,在武士彟去世后,

杨氏母女四人不得不看着原配相里氏所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的脸色过日子,

日子过得比较凄凉。

如今女儿贵为皇后,高宗也将丈母娘杨氏封为了荣国夫人,老太太可算是扬眉吐气了,

虽说武后年少的时候没少遭到两位异母兄的白眼,但好歹也是她的兄长,

高宗将武元庆升为宗正少卿、武元爽升为少府少监;此外,武后的堂兄弟武惟良升为司卫少卿、武怀运升为淄州刺史。

杨老太太满心以为两个继子会对她们母女感恩戴德,并且从此猛拍马屁,谁知武元庆、武元爽根本就不认为这是沾了武后的光,

还反呛继母想多了,他们可是功臣之子、靠的是父亲的余荫,与你女儿有啥关系呢?

老太太没想到这两个继子是如此不知趣,阴沉着脸就将此事告知给了皇后女儿。

武后一听,顿时火冒三丈:两个哥哥不是不承认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的么,那么好,看看老父亲的余荫能不能遮住你们!

于是,武后相当“贤德”了一回,扭头就跑去向丈夫请求把自己的娘家人调离中央。

或许事情并非表面这样简单,李治未尝不会担心外戚坐大,可能武皇后也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一点,

因此借机主动开口,果真高宗欣然同意了。

随即,武元庆被外放到龙州、武元爽被外放濠州、堂兄武惟良被外放始州…….

武氏兄弟就这样怆惶离开了繁华的长安城,而武皇后也意外获得了另一个效果:高宗彻底对她放了心……

反观武氏兄弟的结局,怎样一个凄惨了得?

武元庆刚到龙州就忧病而死了,而武元爽改配振州后也死在了那个不毛之地……

李治“敲打”武后,不要忘了本分

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李治想夺回权力已晚

高宗李治体弱多病,据说是遗传上了李唐皇族的家族病——风疾。

此病十分恼人,晕眩眼花还头痛欲裂,导致李治不能再处理繁重的政务,

此时太子李弘还未成年,深感无力的高宗,思来想去决定将一些事务交给皇后办理,

武后处理公务十分干脆,次次叫高宗十分满意,由此就渐渐将大权交给了皇后,

在他看来,武氏兄弟已被贬,完全不用再担心外戚干政的问题,

太子李弘又是武皇后的亲生儿子,哪有亲娘不为自己儿子的将来尽心尽力的?

总之,的确只有皇后才是代理政务的合适人选。

可他不知,他做出的这样一个决定,将会对李唐江山造成怎样巨大的影响,

等他有了一丝察觉的时候,想要收回放出去的权柄,可已经来不及了…….

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李治想夺回权力已晚

武后实在有些聪明,虽然她一直在忙里忙外,可她的人生经验提醒她,必须紧紧地跟在高宗的身边,牢固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

即使高宗身体不适,武后都不敢有一丝放松,此后十来年的时间里,

绝不给别的女人效仿自己的机会。

满朝文武虽然惊讶高宗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但似乎他们也认为武后的威胁力还达不到让他们忌惮的标准,

因此都选择了默默配合,只不过在心中期盼着小太子李弘快快长大……..

若说武后在这期间,完全没有巩固自己的势力,说出来怕是没人相信的,

的确,就拿李义府来说,在武皇后的关照下越发猖狂,

竟干起买官鬻爵的勾当来,还将主意打到了长孙家族,收了长孙无忌之孙长孙延七百缗钱,给了他一个延司津监的官职,

有个术士杜元纪告诫李义府,说李家宅第上方有不祥之气,李义府根本就满不在乎,

毫无收敛之意,甚至在高宗面前愈发无礼。

最终,李义府数罪并罚,被判发配巂州;子李津流放振州;其余诸子诸婿则流放庭州(今新疆)……..

李义府本以为皇后会保全他,实际上武后也只是丈夫身边的“代理人”,

真正的权柄其实还握在皇帝李治手里,即使武后想过办法周旋,但面对铁了心的丈夫,

又怎么会为了李义府跟丈夫撕破脸?

所谓弃车保帅便是如此,

最终李义府绝望地死在了那个近乎荒凉的流放地,

或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不易觉察的一点:高宗李治在“敲打”皇后不要忘了本分……

高宗、上官仪,君臣二人“人赃俱获”

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李治想夺回权力已晚

李义府的垮台,意味着高宗、武后这对夫妻之间在无形中,早就有了一丝小裂痕,

尤其明显的是,高宗在将武后的亲信许敬宗提拔为“同东西台三品”(为宰相必加)后不久,

也将完全听命于高宗的上官仪任命为“同东西台三品”,

此前李义府早已先他们一步,改任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

高宗此意应该是为了制衡皇后的势力,毕竟谁人不知许敬宗和李义府是皇后的亲信?

李治总得给太子的将来,做一些打算吧,

于是李义府轻易就垮台了,高宗一改当年包庇此人的模样,怕是也为了进一步平衡权力。

当然,高宗也知道李义府的背后站着皇后,他才敢连自己这个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也因为这件事,高宗对皇后看着不那么顺眼了。

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李治想夺回权力已晚

然后就有了上官仪密奏高宗,说皇后作威作福、滥用大权,建议将她废黜一事,

值得关注的是高宗的态度,他竟没做任何犹豫就同意了,还让上官仪当场草拟废后诏书!

可见心里也打过这个主意,并且不久了…….

群臣二人正忙着写诏书,完全没留意到身边的宫人有人跑出去给皇后通风报信,

又惊又怒的武后立即赶往现场,将君臣二人“人赃俱获”,

武后涕泪交流地为自己辩解,高宗好不容易硬气的心肠瞬间就软了下来,又或许他觉得准备得不够充分,

当场就改了主意,他这一退缩不要紧,还是那个恩爱的丈夫,可这却把上官仪坑惨了,

更惊人的是,高宗为了安抚皇后,竟又把上官仪甩了出来当替罪羊:这全是上官仪的主意,是他教我这么做的…….

上官仪恐怕做梦都没有想到,堂堂天子居然会当场“翻供”,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武后虽知道事情原委,可她能拿皇帝丈夫怎么样呢,只能将满腔怒火转移到上官仪身上,

最终,上官仪背上了与宦官王伏胜暗中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的罪名,

连同其子上官庭芝一起被处死,家眷籍没为奴婢——其中就包括襁褓中的上官婉儿。

上官仪之死,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分水岭,标志着武皇后彻底控制了政权。

上官仪废后一事,给武后敲响了警钟

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李治想夺回权力已晚

高宗连自己的亲信都无力保全,说他惧内昏庸其实是不大准确的。

结合太子李弘三度监国这一情况来看,高宗怕是意识到皇后的翅膀硬了,日后再扳倒她更难了,

在上官仪在密奏前,皇后正指挥个术士在宫里行厌胜之术,

高宗自然不会放过好不容易抓到的“小辫子”,想借机夺回主宰权,谁知忘了隔墙有耳,到底还是让废后诏书连大门都没能送出去,

这种情况下,高宗迫不得已先保护自己经营起来的昏庸形象,

虽说有些对不起上官仪,可为了稳妥地保住将来太子接班,只能将他舍弃来平息皇后的怒火。

当然,上官仪废后一事,也给武皇后敲响了警钟。

她这才警觉地发现,朝堂上存在着针对自己的势力,为了防止再出现另一个“上官仪”,

无论政事大小,无论哪个朝臣进见,武后都要跟着丈夫旁听,

从此,高宗与武后被世人称为“二圣”…….

至于高宗心里情不情愿也由不得他说了算了,他甚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皇后这么强大了,

等他明白这一点也晚了,只能暂时听之任之,再做打算。

麟德三年(666年)正月,夫妇二人登上泰山,举行了规模极为浩大的封禅仪式,

在这之前,朝堂内部人事也有了很大的变动,

无论如何眼下的局势就是武后主宰、高宗配合…….

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之南,以唐高祖、唐太宗配飨。初二,封于泰山之上。初三,于社首山行禅礼。

封禅典礼过后,高宗的心情也轻松了不少,说到底皇后再强势,将来的江山不还是要交给他们的儿子么,

也就有了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

然而没人知道,

一片皆大欢喜的气氛中,一场宫闱杀戮剧也做好了安排。

一场宫闱杀戮剧

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李治想夺回权力已晚

高宗虽然身体孱弱,把政务甩给了皇后,但好色之心依旧蓬勃。

武后有个寡妇姐姐武顺,带着儿子贺兰敏之和一个女儿贺兰氏过得比较寂寞,

早在武后还是武昭仪时,武顺就已经频频入宫,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跟高宗缠绵在了一起,后被高宗册封为韩国夫人,

旧唐书就提到,当时盛传武后的次子、皇太子李贤其实是武顺的儿子,为了掩人耳目才归在武昭仪名下的。

姑且不提这陈年旧事是否是空穴来风,武顺死在了封禅大典前不久。

关于武顺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有说她病死的,也有说她被妹妹害死的,

这都是民间流言,史家倒是没做任何暗示,看起来跟武后的关系不大,毕竟史家将武后杀子杀兄都写上了,还差杀姐这一笔么?

深宫中发生的几起事件,给武则天敲响了警钟,李治想夺回权力已晚

然而,武顺的女儿贺兰氏之死,武后是撇不清干系了。

武顺当年进出皇宫都是带着女儿一起的,谁知女儿贺兰氏也被高宗一同笑纳了,还被封为了魏国夫人,

据说贺兰氏生得娇媚艳丽,高宗有意将她封为九嫔之一。

这可是贺兰氏的姨妈武后,苦熬多年才换得的地位,可见这个年轻女孩子的受宠程度,

武后心里怎么想的?是野史记载的那般嫉恨吗?我们也无从得知了。

只不过,一家武家的欢聚宴会上:贺兰氏吃下一箸肉酱之后,就倒毙在了宴席上。

据说,武后派人暗中在肉酱中下了毒,栽赃给了两个跟她有旧怨的堂兄弟武惟良、武怀运;

另有一种说法是,高宗一同出席了宴会并且目睹了新宠暴毙,想到武氏兄弟曾被皇后流放,因此认定他们想要毒杀帝后,结果误杀了贺兰氏……

无论如何,武氏兄弟逃脱不了谋杀的罪名,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断头台无疑了。

据说武后的母亲荣国夫人杨氏,还将没为宫婢的侄媳妇善氏用荆棘特制的鞭子抽打,以报当年的怨恨…….

武后虽然将此事处理得干净,但后来也被骆宾王骂上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文,

个中真相也埋藏在了纷扰的宫廷秘事之中。

不过回顾韩国夫人武顺和其女儿魏国夫人贺兰氏的出场,

若说高宗看上武顺倒也说得过去,可贺兰氏也算是高宗的半个外甥女,

真的是他色欲熏心么,再结合贺兰氏的上位之路,

难道不比武后当年更加平坦么?

这有没有可能是高宗为了夺回权力出的“奇策”,打算不动声色地炮制出另一个“武媚”?

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3482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