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一座独具特色的“山城、江城”,以丘陵、山地地貌为主,山地占76%;长江横贯全境,流程691公里,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人口以汉族为主,渝东南、渝东北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重庆山水文化和丰富鲜明的地方景观。
重庆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26区、8县、4自治县),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千年历史铸就了重庆的巴渝文化底蕴,一些古镇、古村落仍然保留着石板街、吊脚楼,成为重庆这座城市久远历史和记忆的见证。
回味一座城,就要细品城市的角落,走过城市的转角。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庆,有着丰厚的人文古迹和古镇老街,特色鲜明,环境清新秀丽,古朴古香。这些充满历史古朴感和人文精雕的沉淀,你可能去过,也可能只是在网络上领略过,或许也有你想去而没有去过的地方,他们依然在那里,等着你。
在周末、小长假,找找时间,在休闲旅游中寻找特别的你,不错过古镇村落的平静与淳朴,寻找属于重庆的民风和遗迹,探索古重庆的园林、建筑之美,回味古镇历史的沧桑,倾听快要淹没在城市角落的故事,你或许将是古镇兴衰的见证者,或者是这个时代记忆的传颂者!
今日与各位朋友一起领略重庆主城9区的古镇街(没有提及的地方,欢迎每个喜欢古镇的朋友进行补充!)(后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一)重庆中心城区古镇街篇
一、始建乾隆年,华莹古道上的商贾之地(北碚区偏岩古镇)
偏岩古镇位于重庆北碚区东北部,坐落在华蓥山脉西南面的两支余脉之间,北碚金刀峡下峡口黑水河畔,距北碚城区46公里,至重庆朝天门约65公里,车程约1小时30分钟。
偏岩古镇清代属江北厅礼里六甲,乾隆二十四年开始在此建场为镇,因镇北处有高30米的悬崖岩壁向西北方向倾斜高耸,悬空陡峭,故名偏岩镇。
偏岩古镇是旧重庆通往华蓥故道上的一座工商古镇,昔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名播川陕湖广。虽经数百年的时代变迁,但其街道、建筑、民风、市情仍然保留着昔日古朴、优雅的风貌。清代称为“接龙场”,在康熙年间,因常有山洪爆发成灾,民间传说系孽龙出山兴风作浪,遂将此地取名为“接龙”,以示平安吉祥。
建镇300多年来,古镇的街道、建筑、民风仍保留着昔日的古朴风貌,有老街区、古戏台、禹王庙、古客栈、古石桥、玉屏书院等老建筑;有打连响、山歌会、秧歌舞等民间艺术;有木雕、石雕、铁器、服饰等民间工艺。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林比,建筑多为木竹结构,或以长条木板拼合为墙,或以竹编篱笆糊满膏粉为墙。幢幢木屋砖舍依山分布,重重叠叠,错落有致。
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古镇入口处有一座长条青石的小桥跨水横亘,街道用青石铺筑而成,顺黑水滩河长约400米。一条蜿蜒曲折的黑水滩河紧紧环抱着古镇,缓缓流动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岸高大粗壮的黄葛树疏密相间。这些百年老树,盘根错节,棵棵枝繁叶茂,像巨大的伞遮天蔽日,掩荫着傍水而筑的民居小舍。民间小舍的后门,建有小石梯与河滩相通,共人们下河取水、浆洗、垂钓……小石桥连接着新街与老街,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葱郁的黄葛树,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水乡。
古镇镇街特色为老建筑、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古树。景点有武庙(乾隆初年建成)、戏楼、禹王庙(始建于道光12年)。镇上的“一水排骨”、“小米渣肉”很有特色。
二、涅槃重生金刚碑,返璞归真乡土情(北碚区金刚碑古镇)
金刚碑古镇坐落于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镇境内,地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离北碚城区5公里,距离重庆朝天门约45公里,车程约50分钟。
金刚碑因缙云山中有一块高6米,宽2米的天然巨石,相传唐人在巨石上题刻“金刚”二字,又因此地有一石深入嘉陵江中,人称“金刚碚”,故得名“金刚碑”。这里山峦拱翠,古树参天,水流潺潺。从清康熙年间兴街,至今已有300多年沧桑历史。
金刚碑原是古渝州较偏远的山村,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缙云山南坡的小煤窑星罗棋布,煤炭业日益兴旺,煤炭必经过金刚碑嘉陵江出口,运销外地,于是形成产煤、运煤、销煤的水陆码头和中转站。到清同治年间,镇上各个行业兴旺繁盛,成立了以煤、盐、船、驮、牛、马为首的行业帮会“七帮会”。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到重庆作陪都,期间国民党中央部级以上单位13个,下属中央局处级单位30多个,一大批著名经济实业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寓居,约有3000余人涌入金刚碑,一时名人云集,把金刚碑的繁荣推向了顶峰。
目前,金刚碑古镇经重新修缮改造,已成为一个宁静自然的休闲养生型古镇。古镇金刚碑地处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两侧峻山环绕,且被嘉陵江流水环抱。金刚碑迎山接水,有远处的温塘峡相映成彰,山水拥街,街含山水,优美的自然环境成就了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
近距离中心城区成为金刚碑的区位优势,越来越多的人周末来到金刚碑古镇,作画、摄影、游玩,实现返璞归真的愿望,寻找远离闹市的家园梦。同时,在金刚碑也可以欣赏川东传统建筑和乡土民俗的特殊魅力,读懂本土地域历史故事,领略其内在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城市新秀建新街,还原昔日老重庆(渝北区龙兴古镇)
龙兴古镇,位于重庆两江新区龙兴,东临长江支流御临河,背依铁山山脉石壁山,距重庆朝天门约40公里,车程约50分钟。古镇地处川东平行岭谷重庆市渝北区东南部,座落在四周高、中间低的小盆地里,是原江北县的旱码头,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经济百强镇。
据传,龙兴古镇在永乐四年(1406年),建文帝取道太洪江,直奔邻水县幺滩途中,夜宿江北隆兴场一小庙。黎明起身,行至场外桥边,察觉后有追兵将近,便返回小庙,藏于神龛下的石洞中。后世将建文帝脱险的小庙加以培修,命名为”龙藏寺”,场外边的小桥命名为”回龙桥”,至今犹存。隆兴场于是更名为”龙兴场”,而太洪江也因而更名为”御临河”。
龙兴古镇以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结合生活适宜性而建, 古镇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文化遗产丰富。古镇历尽沧桑,但保存完好,文化遗产丰富,共有八大群体序列七十余处文化遗址,寺庙、祠堂、古寨、大院、老街、城楼、牌坊、戏台、石桥等古建筑高低层叠,布局适宜,结构严谨,有众多明清时代的古刹建筑群落,其风格各异,造型独特,还有不少建筑重现了民国时期重庆的著名建筑和景致,有巴渝特色的人文精神和民俗历史
龙兴古镇镇内设施齐全,交通十分发达,空气清新,风光秀丽,历经数百年文明的洗礼,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2005年–2009年龙兴古镇先后被授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级景区,重庆最美古镇、重庆十大魅力小城镇等荣誉。近年,“陪都民国风情街”在龙兴镇建成,使其成为新兴的影视拍摄基地。民国街重建了66栋上世纪40年代民国时期的重庆老建筑,散布着银行、商铺、客栈、剧院、邮局、国泰大戏院等等,整体还原了老重庆社会生活空间,使龙兴旅游观光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整体提升,受到了众多追捧。
四、一脚踏三县,桃花扬天下(九龙坡区走马古镇)
走马古镇,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南部,距离重庆朝天门40公里,行程约50分钟。地处巴渝中心地带,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至明代中叶开始鼎盛起来。因其北属巴县、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是成渝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2008年,走马古镇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
走马古镇自古以来便是商贾往返渝州、蜀都的必经之地,来往的行人把各种新鲜事也带到了走马古镇,不计其数的民间文化作品,故事也被创作出来,世代相传。“走马岗”事实上就是走马场的别称,因走马古镇修筑于一座形似奔马的山岗之上,自古以来,又被当地人称为“走马岗”。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也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走马古镇自古盛行说故事,喝茶,看川剧的习俗,文学气息尤为浓烈,街上随时能看见的老茶馆里围坐在一起,喝茶讲故事。古镇二、五、八是赶场天,人来人往、肩挑马驮的场镇熙熙攘攘,鞋匠的叮当声、小贩的吆喝声,刘胡子饺子、三门口汤锅及各种传统建筑和工艺店铺,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古镇。从古镇的圆拱门望过去,绵延800米的石板老街,在飘渺的薄雾与炊烟里,似一卷展开的竹简,载满了古镇的沧桑往事。
如今,走马古镇尚存的古驿道遗址、古街区、铁匠铺、老茶馆、明清建筑古戏楼和孙家大院,慈云寺遗址等。作为古镇新的名片——走马桃花节是重庆市生态旅游的品牌节,每年春季三月份举行,历时十余天,有数十万人参与,是值得游玩的好去处。
五、龙隐圣地,巴渝新景(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东北部,地势上前临嘉陵江、后靠歌乐山,金碧山、马鞍山、凤凰山三山并列,清水溪、凤凰溪两溪环抱,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古镇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转运物资的古渡码头,繁荣于明清,民国达到极盛。磁器口古镇距离重庆朝天门约20公里,车程约40分钟。
磁器口古镇,原名龙隐镇,最早的名字叫白岩场,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因为这里曾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逃出皇宫后削发为僧,流落到巴渝一带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世人知情后,以皇帝真龙天子曾经隐居而将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
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1918年,瓷器本地商绅集资在镇中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远销蜀外。后来随着工艺进步,瓷器品种增多,名气也扩大了起来。据统计,磁器口每天有300多艘货船进出码头,有商号、货栈和各种作坊达1670多家,摊贩760多户。这些商人渐渐为龙隐镇改口,叫成了瓷器口,缘由是这样更贴切、顺口。后来,因为“瓷”字与“磁”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
磁器口古镇有12条街巷,街道两旁大多是明清风格的建筑,地面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古镇蕴含丰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各具特色,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因此被美誉为“小重庆”。
磁器口古镇开发有榨油、抽丝、制糖、捏面人、川戏等传统表演项目和各种传统小吃、茶馆等,每年春节举办的磁器口庙会是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吸引数万市民前往参与。
如今的磁器口古镇,作为重庆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重庆“新巴渝十二景”,巴渝民俗文化旅游圈,众多荣誉加身,焕发着新的光彩。2020年11月18日,磁器口古镇当选“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 2021年6月29日,磁器口后街正式开放,与老街共称之为“正街、老街”,景区形成了完整的环形动线,商文旅融合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也成为重庆最为火热的城区景点之一。
六、码头命名,钢铁诸城(大渡口区义渡古镇)
义渡古镇(原称大渡口古镇、马桑溪古镇),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马桑溪大桥旁。2016年初基于大渡口古镇原址修复重建,于2017年1月24日正式开街。距离朝天门30公里,车程约1小时。
马桑溪古镇(义渡古镇)位于大渡口马桑溪大桥长江边上。古镇因马桑树而得名,明清鼎盛时期曾为重庆长江上最大的渡口,大渡口即源于马桑溪。大渡口之名,源自长江边的知名义渡,而大渡口的历史以马桑溪古镇为代表的长江渡口记录着这里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马桑溪古镇从早期的沿江渡口到近代的繁忙商埠,已是大渡口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处重要的地标式景点。
大渡口古镇为典型的长江上游码头山地街镇地貌,整个街区临江而上,分为四级台阶,共有三街九巷。漫步马桑溪古镇,让人仿佛回到旧日时光。
义渡古镇景区除了传统建筑,还有马桑溪大桥、老成渝铁路、老码头等景观。业态涉及餐饮、茶楼、客栈、酒吧、汉文化展示、VR体验、小商品等,将打造为集吃、喝、玩、游、乐、购等为一体的主题性精品人文旅游古镇。同时,古镇临近义渡公园、郭选昌雕塑艺术馆、重庆工业博物馆,是同行路上不错的去处。
七、一场衔三县,“九龟寻母”观碉楼(巴南区丰盛古镇)
丰盛古镇,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的东面,是巴南区东部的边沿镇之一,距离朝天门约50公里,车程约1小时。
古镇是巴南、涪陵、南川三市区的交汇处,一场衔接三县,又紧靠长江,因此自古以来,商贾往来,络绎不绝,店铺林立,贸易发达,久而久之,孕育了一处旱地码头,素有“长江第一旱码头”之称。
丰盛古镇始建于宋代,明末清初因商贸业发达而兴场,曾是重庆去南川、涪陵的重要驿站,为古代巴县旱码头之首,素有“长江第一旱码头”之称,其独特的巴渝古商业文化气息充蕴于古街古巷之间,构成独特的古镇风韵和文化遗产,结合历史上“九龟寻母”自然山水格局的城镇建设,体现了典型的巴渝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思想。丰盛场,传说古时称为“封门场”、“峰门场”,其中“封门”,缘为场镇的四面,均设有栅子门封之,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进攻重庆,途经封门,关上四门屠场,谓封门;峰门说,是场镇唯一出口在两山之间,山峰陡险,称峰门。丰盛一名是清末确名。古镇槽上区域山势甚为嵯峨险峻,成为进入境内的一道屏障,旧时建有不少山寨,现有可辨的古寨遗址有天平寨、共山寨、老鸦寨等。
古镇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2%,辖区内人文、自然景观和地质、地貌奇观胜多。明清时期修造的山寨寺庙有近50处,现有许多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古建筑,“川渝”式碉楼仍存15座,境内有上百亩的枫树深秋红叶、响水湖及崖下的12级瀑布和60多处地下溶洞群等自然景观,还有“九龟寻母”、“地下潮河水倒流”、“三潮水间歇泉”、“出鱼洞”、“紫云响石”等世间罕见的奇特的地质、地貌奇观,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丰富。
近观丰盛全景,需登上丰盛场西边海拔600多米高的接龙山,踏上接龙山脊,同时可观“九龟寻母”地貌奇观图,母龟的嘴下,就是呈长方形的丰盛古镇,石板街、木板房、青灰瓦尽收眼底,一派古色、古香、古韵气息。山下有明大学士兵部尚书王应熊题“菩提普润”牌扁。和丰盛历史一样悠久的有美味食材,手磨豆花、手工面、马帮来往吃过的小菜,古朴的小饭馆零零散散的排开,吃着这里的美食,远望沧桑的碉楼、山寨,依稀仿佛仍能看到牵着马的商人走过青石板铺就的大道,耳边是铜铃声响,似曾百年沧桑的历史就在耳边穿过。
巴南区丰盛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于2002年4月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重庆首批20个“历史文化古镇”之一,2008年12月23日获得了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文物局联合颁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16年12月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是非常值得去探索的古镇之一。
八、扼守长江咽喉,联名桃花岛行崛起路(巴南区木洞古镇)
木洞镇位于巴南区北部,东靠双河口、丰盛镇,南连东泉、二圣镇,西与南岸的广阳、迎龙镇毗邻,北临长江。距离朝天门35公里,车程约50分钟,居重庆下游水路35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木洞镇历史悠久,作为重要的水码头,是南来北往商贾、名士的必经之道,自古以来,直接以木洞为题的诗词歌赋就屡见不鲜。明清以来,木洞镇就是四川省商贾云集的名镇之一,是连接川黔、商品出川入川的重要集散地。明代,木洞设有水驿,并置有木洞里。清初驿废,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改编,木洞属仁里九甲。清雍正九年(1713年),在此设巡检一员,清末设木洞镇。1911年至1928年,先后名木洞场、木洞里。1929年6月又置木洞镇。1946年为纪念杨沧白先生,易名沧白镇。解放后改称木洞镇。
木洞镇依山傍水,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紧靠城镇东南的尖顶坡、山王顶,可鸟瞰城镇全貌。城镇西部的青年湖,水域面积300多亩,湖中水岛四季常青,白鹤成群栖息;相距城镇1.50公里的中坝岛,位于长江之中,是自然形成的江心岛,地势平坦,面积近千亩,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辖区内的苏家浩桃花岛是武汉至重庆长江沿线的第一大岛,面积达2000余亩,阳春二月桃花盛开,游人如织,已成为木洞旅游的一大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