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戎马四十余年,一生打过许多仗,有一生最得意的官渡,也有损失惨重的赤壁,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事中,
曹操得到过领地、美人,也失去过儿子、得力干将,其本人更是几度游走在生死边缘,
可有这么一场战役——远征乌桓,曹操率孤军离开大本营,几乎押上了自己全部身家,
得胜班师之后,
曹操心有余悸地说:这次乌桓之行,真是九死一生呀,回来真是万幸…….
他根本就没料到,乌桓之行远比自己料想的还要危险,那他到底是图什么,
非要冒这么大的险去远征乌桓呢?
远征乌桓前的形势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黄河流域的两大霸主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展开对决,
最终弱势一方的曹操,通过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打败了袁绍。
吃了败仗的袁绍同儿子袁谭、以及小部分卫兵,一溜烟就跑到了黄河边,
慌忙渡河后才敢休息,可谓是狼狈不堪……..
不过,尽管袁绍在官渡一战输给了曹操,可他手里还握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这四州之地,
所以袁绍还有翻盘机会的,可他没能承受官渡之败带来的打击,
竟于建安七年五月,呕血死了…….
袁绍死后,其“遗产”四州之地和袁军的归属问题,是这样分配的:
大儿子袁谭,得到青州;二儿子袁熙,得到幽州;小儿子袁尚,得到冀州;外甥高干,得到并州。
可袁绍的大儿子和小儿子不和,部下也分为了两派:一派拥护小儿子袁尚,另一派则拥护大儿子、青州刺史袁谭。
袁绍的这两个儿子虽然不和,但是对曹操的态度却是一致的,两人经过商量后,
决定由袁谭率兵去攻打曹操,袁尚则留守邺县,
结果袁谭被曹操打败,袁尚前来帮忙也没能扭转战况,两人被曹操一路追到了邺县,
没料想曹操不追了,直接就撤兵了,疑似要去打刘表,
这当然是曹操故意做的姿态,他采纳了郭嘉的建议,
曹操越打,袁谭、袁尚越团结,他若不打,俩人很快就会内讧。
果不其然,
曹操前脚刚走,后脚袁谭与袁尚因为铠甲的问题,在城门下打了起来,
曹操利用兄弟二人的矛盾,先通过联姻拉拢了袁谭,
又故意留出空间,让袁绍的两个儿子自相残杀…….
冲动的袁尚带兵出了大本营邺县,跑到青州去打大哥袁谭,
这也给了曹操打着为袁谭声讨袁尚的“口号”围困邺县的机会,
等袁尚纳过闷来想回兵救援,却被曹操堵在了半路,逼得袁尚一路逃到了中山国,邺县被曹操拿下。
还没搞清楚状况的袁谭,见弟弟失势,没忘落井下石追杀,又把袁尚逼到了幽州去投奔了袁熙,
袁谭自然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曹操不容分说就翻了脸,转头又将矛头对准了袁谭,
在曹操大军的碾压下,袁谭装疯卖傻才刚逃脱,就被追上砍了头,实属悲催得很。
袁绍留下的青州、冀州就这样落在了曹操手中。
并州的高干投降了曹操,
而逃到幽州的袁尚却没能安稳多少日子,
他和二哥袁熙被叛变投曹的部下攻击,幽州也守不住了,只得逃往辽西柳城,依附乌桓单于蹋顿。
就这样,袁绍留下的幽州,也没了。
蹋顿得知中原局势混乱到这个地步之后,伙同辽东乌桓、右北平乌桓进入长城,大肆骚扰犷平,
曹操得到消息,当即就出兵北上去攻打三桓(建安十年,205年),
听到消息的高干,以为曹操奈何不了他了,趁机造反,不过被曹操回军后打得落花流水,
袁绍留下的并州又稳稳当当地落在了曹操手里。
这时的曹操,除了原本的兖、豫、徐三州、司隶校尉部,再加上袁绍的冀、并、青、幽四州,
等于全国十三州中,还有凉(马腾、韩遂)、荆(刘表)、益(刘璋)、交(士燮)、扬(孙权)这五州没被曹操拿下。
这五州中,对曹操造成压力的其实只有荆州刘表以及扬州孙权,
其他三州仍旧与许昌朝廷通着气,暂时不足为患。
按常理来说,曹操在当前形势中,必然要选一个作战目标要么应该是刘表,要么就是孙权,
可曹操却先把矛头对准了远在乌桓的蹋顿,
有人认为,曹操此举实在是太过冒险,而且最终打了个“鸡肋”,那曹操为何选择北上?
远征乌桓,有这个必要吗?
其实曹操在对乌桓用兵之前,就遭到了麾下将领几乎全员反对,
反对的理由有两点:一是,诸将认为乌桓“贪而无亲”,不会被袁尚利用;二是,刘备会趁机建议刘表偷袭许都。
唯独郭嘉认为,刘表必定不会采纳刘备的建议,并说服了曹操北征。
曹操对这次北征的重视程度,
我们可以先看看曹操的准备工作:建安十一年,曹操开凿了两条运输军粮的运河:平虏渠和泉州渠。
要知道,曹操想攻打柳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河北到柳城,没有大路可走,完全都是羊肠小道,还要穿过长城,这一路的路程不是一般的艰辛,至于粮草军备,更是不用去奢望了,可行军作战怎么可能不带着这些军备物资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开凿了两条潜渠,用水道运粮。
我们再看看曹操冒的风险:
孤军离开大本营,等于后方空虚,倘若刘表采纳了刘备的建议偷袭许县,曹操的退路又会是哪里?
起码汉献帝就不再受制于他,若天子归于正位,曹操前期的经营又算得什么?
然后再看看乌桓的情况:
要知道,乌桓的人口或只有区区几万,也多以放牧为生,生活的环境堪称苦寒之地,否则也不会总是南下搅局了,
对于曹操来说,这块地方既形不成什么战略要地,也不会带给他什么经济效益,
即使可以从乌桓征调骑兵,但照着曹操当时的情况,用来对付荆州的刘备和东吴的孙权,作用不大,
曹操拼了命要去打,究竟是为了图什么?
最后再看看,曹操这次远征打得有多艰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从邺城出兵,经易县,夏五月到达无终(天津蓟州)。
原本曹操打算沿着海岸线走傍海道,然后北上攻打柳城,
然而曹操运气不好,赶上了下大雨爆发山洪,本就坑坑洼洼的小路,此时已经泥沙淤积,根本就无法行军。
这意味着还没到地方,恶劣的天气、难行的道路就足以让曹军感觉崩溃了。
正当曹操一筹莫展的时候,
有个叫田畴的人,指了一条200多年没人走的废弃小路:卢龙道。
看年头就晓得这条路得有多崎岖,还要途径鲜卑人的王庭, 再东指柳城,
也就是要翻山越岭,经白檀(河北滦平),至平冈(赤峰市宁城),关键问题是曹军走了这条路就没有退路了,“堑山堙谷五百馀里”,
这条路又是一个陌生的“向导”田畴指出来的,
这是冒着多大的风险,才会选择这条路?
说曹操押上了全部身家,一点也不为过,
毕竟,曹操要是命丧于此,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很可能就付诸流水了…….
可曹操还是拼了,简直是拼出了“洪荒老命”,细看曹操各种败仗,
似乎都是这种冒险作风,但拼成这样,实属罕有。
曹军一路逢山挖路,
走着走着,还经常找不到下一段路在哪里,
而且缺水少粮,“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不得不杀马充饥……..
(想说:曹操,你又是何苦呢?)
就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曹军到了距离柳城约莫有两百里的地方,
或许是弄出的动静比较大,原本想来个奇袭的曹军,不幸被乌丸游骑给发现了。
不能奇袭也就罢了,曹军根本还没来得及整顿,
之前几乎所有力气都花在了开通山路上,个个疲惫不堪、灰头土脸,主力部队的铠甲还在后面的辎重部队里,
反观乌丸一方,人多势众,斗志昂扬,
曹军顿时惊慌失措,想狼狈逃跑都不可能了,
曹操也没料到会这么早就与乌桓碰上,至于他有没有受到惊吓,实难猜测,
不过估计在内心里也慌乱了一下,
搞不好他这条老命就要交代在这里了,恐怕乌桓都这么以为的。
恰好附近有座白狼山,曹操瞅准时机就下令抢先占了这个制高点,
经他一番观察,发现乌桓是临时凑出来的一伙人,估计是听说曹操来了,一个个太兴奋了,根本就没什么战略阵型,
这不就被老奸巨猾的曹操看出了破绽么,
他当即将自己的麾旗授予张辽,让壮气奋发的张辽为先锋出战,
于是张辽引军突击,是见神杀神,遇佛杀佛,
一路杀到了迟钝的蹋顿面前,还没等蹋顿逃跑,白光一闪,他就“饮恨西北”了,
见首领挂了,乌桓军顿时乱作一团,争相逃命,
结果就出现这么一幕,身形单薄的曹军追着四处乱跑的乌桓兵士,
最终曹操犹如做梦一般赢得这场战役,还纳降二十余万人,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了,
袁熙、袁尚与苏仆延等人,见势不妙,慌忙逃往辽东,投奔了公孙康,
不过,公孙康可不愿意得罪曹操,他杀了三人,将首级送给了曹操。
遗憾的是,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
“奇佐”郭嘉患疾病去世,年仅三十八岁。
曹操悲痛万分,哭诉道“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总体来说,
曹操鬼使神差地赢了这场战役,张辽成就了英勇之名,重要的谋臣郭嘉却奔赴了黄泉,
那远征乌桓能带给曹操什么利益呢?
换句话说,曹操的目的是什么?
曹操的目的
我们还要回到郭嘉曾劝说曹操的一番话来看,大意是说:
袁绍对当地人有恩信,现在袁绍的两个儿子跑到那里,如果和乌桓人勾结起来,那我们刚刚征服的青州、冀州就会反水…….
其实,袁熙与袁尚跑到柳城,去投奔蹋顿,不是没有理由的。
乌桓属于东胡种,一直依附于强大的匈奴,
本来在东汉初期,乌桓曾率众投诚表示愿意归化,光武帝刘秀就好心接纳了他们,并让他们居住在长城以南的汉人地区,
乌桓也十分感恩东汉朝廷的宽容,一直也没闹过事。
但是自打汉安帝开始,东汉内部朝政不稳,边疆官吏也开始渐渐放松了管理,
导致乌桓与东汉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密,且时服时叛,成了一大隐患。
东汉末年,袁绍为了攻打公孙瓒,就假借朝廷的名义将蹋顿、苏仆延、乌延三人封为了单于,
借助乌桓的力量打败了公孙瓒,
所以,三桓与袁家的关系一直很紧密,袁绍的两个儿子投奔乌桓,实际上也就是将袁绍的残余势力带到了乌桓,
这不能不让曹操忌惮。
蹋顿为了借着袁绍这面大旗,收拢汉人势力,势必会帮助袁绍两子的,
再看曹操当时的情况,花费心思巧妙夺取了袁绍的四州之地,
人心还不稳,倘若袁绍残余势力死灰复燃,对曹操来说前期付出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若是曹操趁势南下去打刘表或者孙权,袁绍的两个儿子怎么可能瞅着这个机会从眼前划过呢,
相比起来,刘表和孙权未必会贸然出兵偷袭,
对于曹操来说,眼前已是北方统一的关键时刻,他占着这个优势,如果不能破釜沉舟拼搏一番,
后面是否还会有这样一个机会,就不好说了,
因此,曹操冒了相当大的一个风险,决定先行北上清除了袁绍的残余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