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光绪帝亲政9年,或许他在望着落霞满天时,也曾悲叹自己为何会出生在皇家吧

光绪帝亲政9年,或许他在望着落霞满天时,也曾悲叹自己为何会出生在皇家吧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五(1898年9月20日)深夜,

慈禧太后带着大队人马急匆匆离开颐和园,走小路由西门进京赶回皇宫…….

她做梦也不会想到,一贯唯唯诺诺的养子竟打起了劫持她的主意!

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清晨,

在迅速接管了宫中一切事务后,她阴沉着脸走进了光绪帝的寝宫,

设竹杖于座前,并将庆王奕劻、端王载漪和军机大臣们统统召集了过来,

疾声厉色地“公审”了光绪帝

叱责他“肆意妄为”、“变乱祖法”、“听信叛逆蛊惑”、“昏庸不肖”……..

此时光绪帝早已惊得战栗不已,原本还申辩自己是为了保存国脉,

可在慈禧一声接一声地斥责之下,渐渐沉默了下来,他的内心想些什么我们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

这一天,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颁下诏书,宣布再次垂帘“训政”,并下令搜捕维新党人,

戊戌变法就这样变成了“戊戌政变”

而光绪帝则在众目睽睽之下,以“罹病不能理事”的借口,被幽禁在了西苑的小岛“瀛台”

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孤独苦闷的“无枷之囚”生活。

瀛台,实在是个“好”地方——四面环水, 只在北端架一板桥通行,

每天太监给光绪帝送饭时就架起桥板走到瀛台,等光绪帝用饭完毕,离开时再抽掉桥板,

若是赶上冬天,瀛台周围的水面结了冰,慈禧还会命人凿冰防止光绪帝“逃跑”。

光绪帝不仅失去了自由,他的生活也十分清苦,

简陋的居所、破旧的桌椅、不合脚的鞋,逢年过节都是光绪帝自己打扫蜘蛛网,

对于一个年轻的皇帝来说,这种没有自由、身心饱受煎熬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

或许他在望着落霞满天时,也曾悲叹自己为何会出生在皇家吧。

冲龄即位,生父醇亲王吓得当场昏厥

光绪帝亲政9年,不是慈禧没给他机会,而是他自己没把握住机会

我们让时间回到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那一天,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

当天深夜,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将王公大臣们请到养心殿西暖阁,召开了一次关于继承人问题的会议,

本来按照大清皇室的家法,在同治帝身后无子的情况下,

应当从皇族近支中的中“溥”字辈,也就是同治帝的晚辈里挑选一人立嗣继承皇位,

可当时“溥”字辈的人选只有一个溥伦,虽说溥伦是道光帝的长子奕纬的嗣孙,

可他却是过继过来的,他的生父乃是乾隆帝第十一子永瑆的曾孙,到了同治朝已是皇族旁支,

也就是说,溥伦身上并没有留着道光帝以及嘉庆帝的血液,

其实本就是“过继立嗣”,似乎没必要讲究这个血脉问题

可这偏偏给了不愿意成为“太皇太后”的慈禧一个借口,

她一锤定音选中了咸丰帝的亲侄子、她的亲外甥——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承大统,

实际上,即使“溥”字辈里没有人选,慈禧大可以挑选年龄稍大的“载”字辈宗室子弟,

比如恭亲王奕䜣的儿子载澄(1858年出生)、载滢(1861年出生)

由此可见,慈禧不同寻常地选择了载湉这个小奶娃,是打着精明的小算盘的,

即使恭亲王心怀不满也无法开口阻拦,谁让自己“利益攸关”呢,

倒是载湉的生父醇亲王,吓得当场昏厥了过去…….

这似乎也预示了载湉这个小皇帝,即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而慈禧在为年仅四岁的载湉举行过隆重的登基典礼之后,朝堂上的那道帘子又重新垂下……

慈禧折腾许久就是为了这个……

慈禧弄了个《训政细则》

光绪帝亲政9年,不是慈禧没给他机会,而是他自己没把握住机会

慈禧本是光绪帝载湉的姨妈,也算是他的婶婶,如今亲上加亲又成了他的养母,

这层关系看起来是十分牢固的

鉴于亲生儿子同治帝的教育,慈禧对光绪帝可谓是管教得十分严厉,

尤其对他的学业格外上心,文化、骑射、语言无一不是为他挑选了当时最好的老师,

慈禧对光绪帝仍旧是丝毫不敢放松,完全是奔着培养一个“优秀”的皇帝这个目标进行的,

当然,前提是皇帝要听太后的话…….

慈禧也曾考虑到年幼的光绪帝,离开亲生父母会有哭闹,

自然会对小皇帝关怀备至

用她自己的话说:载湉“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

当然慈禧这么做,究竟是心疼光绪帝还是调教载湉要对她恭敬听命可就难说了,

反正结果是,学业有成的光绪帝,却对慈禧太后怕得很……..

光绪帝亲政9年,不是慈禧没给他机会,而是他自己没把握住机会

时间一晃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年),当年跌跌撞撞的小皇帝光绪已经16岁了,

到了该亲政的年纪

可慈禧太后的“老毛病”又犯了,如同她当年不愿归政于亲儿子同治帝一样,

对于归政这个问题是一拖再拖,直拖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实在说不过去了,

慈禧才为19岁的光绪帝举行了“亲政大典”,

不过,慈禧此时的“段位”可比从前高了一个台阶,

归政前弄了个《训政细则》,换汤不换药,其实这还是垂帘听政的另一种模式

因为一切事件,要先请慈禧太后的懿旨,才是皇帝的谕旨,

所谓“亲政”,也就成了掩人耳目之事了。

光绪帝的婚姻,“玉如意”可真不如意

光绪帝亲政9年,不是慈禧没给他机会,而是他自己没把握住机会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静芬

皇帝亲政前,肯定是要先大婚的,

此时还没深切体会到自己会被“操控”的光绪帝,以为自己中意了谁,谁就会是当朝皇后,

天真了不是?

本来光绪帝还饶有兴致地拿着玉如意,在当时入选的八名秀女中寻找心仪之人,

很快他就注意到貌美如花的一名秀女(光绪帝前前后后选看了至少六次,或许早就相中了这个姑娘

就在他要将玉如意递给这姑娘的那一刻,

身后的慈禧太后突然叫了一声,并用眼神示意光绪帝,

要选最前面站着的、相貌平平甚至有点儿说不过去的那个姑娘——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静芬,

实际上来说,光绪帝实在不该“以貌取人”,皇后不同于妃嫔,起码得先考虑德与才,再考虑相貌,

可光绪帝也实属无辜,他不是不认得自己的表姐,先不说丑不丑,

问题还是静芬的父亲、慈禧太后的亲弟弟桂祥实在是不着调,才学全无浪荡不堪,

据说静芬的母亲也是个蛮横不讲理的女人,

另传静芬的妹妹嫁给孚郡王奕譓的儿子载澍后,竟因与丈夫发生口角便一状告到了姑母慈禧面前,

直闹到丈夫褫职夺府,杖责一百,并交宗人府永远圈禁才堪堪罢休,

虽说载澍主要还是因为他站在了光绪帝一边,才遭此祸,

不过桂公爷一家这作风,也实在是彪悍的很,

当然,这都是野史传闻,也是后来发生的事情,但是不难想象静芬的家庭环境很可能不理想。

而光绪皇帝一眼相中的那名秀女,

是江西巡抚德馨的大女儿富察氏,她的亲妹妹也一同进入了“决赛”,

可惜这对姿色不凡的姐妹花最终被撂了牌子——落选了!

相传,光绪帝一直没忘记德馨的女儿,奈何她已嫁人,

后来光绪帝曾将一名戏子召入宫中,只因其相貌颇似德馨的女儿…….

也有传言,

这对姐妹花十分风流浪荡,经常与戏子们眉来眼去……..

无论如何,光绪帝是不情不愿地选择了静芬为皇后他又能怎么样呢?

此外一同落选的还有凤秀之女富察氏、志颜之女费莫氏,

据说是慈禧担心德馨的两个女儿入宫与自己侄女争宠,所以匆匆结束了选秀,

真实的原因我们也不得而知,

唯有长叙的两个女儿一同留了下来,一个被册封为瑾嫔,一个则被册封为珍嫔

光绪帝亲政9年,不是慈禧没给他机会,而是他自己没把握住机会

强扭的瓜是不甜的,本来这种与家庭背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婚姻也是能凑合的,

光绪帝到底也不是孩童了,孰轻孰重自然心中也有过几分掂量,

可是成为皇后的静芬,似乎还是继承了其家庭的一些作风

不仅对丈夫光绪帝冷嘲热讽,还因为丈夫专宠珍嫔拈酸吃醋起来,

本来就在相貌上没有优势,哪怕性情温柔点也是个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办法不是么,

然而她对自己苦守枯寂的待遇很不满,还将矛头指向了珍嫔,

可想而知,光绪帝的婚姻充满了多少妻妾争风之事,

其中的苦涩滋味,只有他自己才能深刻体会了,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慈禧,对光绪帝这桩“亲上加亲”的婚姻却是满意得很,

因此,她归政的时候也似乎很有诚意的,

不仅搬到颐和园“颐养天年”,还驳回了御史屠仁守请她继续批阅奏折的折子,

但这并不意味着慈禧打算放权,

实际上《训政细则》还在继续生效中,光绪帝每个月要去颐和园向慈禧请示几次

尤其是军政大事,必须送呈慈禧过目“禀白而后行”。

光绪帝亲政的日子

光绪帝亲政9年,不是慈禧没给他机会,而是他自己没把握住机会

我们从现代的视角看当时,大多都是对光绪帝这种处处受牵制的日子报以同情,

然而,对于一个毫无政治经验的年轻皇帝来说,

是不是真的具备亲政的能力?

慈禧不愿意放权,难道就没有一丝这方面的顾虑吗?

毕竟,同治帝就是一个例子,刚一亲政就闹着修复圆明园,丝毫不顾国库空虚,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如今的光绪帝又是什么情形?

据说,早在光绪帝虚龄16岁时,就已具备了“披阅章奏,论断古今,剖决是非”的能力,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看在光绪帝亲政的前两年,这对母子之间的想法表面上是趋向于一致的

实际上,朝中多是慈禧的亲信官员,这导致光绪帝的亲政之路,走得万分艰难,

即使光绪帝经验不足,可他毕竟已经亲政,

又急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怎么会一直甘心受制于慈禧太后?

他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避免。

光绪帝必然是要培养真正忠于自己的朝臣,

他在实际行动上也这么做了,比如将他的老师翁同龢提拔进入了军机处

慈禧自然也不会视而不见,

于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击”,比如杖责珍妃、降珍妃姐妹为贵人,

还将文廷式、翁同龢、汪鸣鸾等人,统统革了职,

当时可能是光绪帝感觉自己最窝囊的时候,

朝中正急需用人,结果全被慈禧打发回老家了。

翁同龢离开军机处,对光绪帝来说未尝不是一桩好事,

更何况都什么时候了,应该将重心转到对外作战上。

漏洞百出的“维新变法”

光绪帝亲政9年,不是慈禧没给他机会,而是他自己没把握住机会

甲午大败后,光绪帝深受刺激,

恰在此时,以康有为为首的举人“公车上书”,

光绪帝仿佛看到了振兴的希望,于是开始重用康有为,并采纳他的建议宣布变法维新,

平心而论,变法这步棋走得不错,但是过程就比较遗憾了,

这对君臣实在是太过着急了,百天里下达了200多个诏令,

凡事要讲究方法和过程,才能平稳更替,

可是君臣二人裁撤各种机关不说

直接废除了八股这项科举制度,

其中最离奇的莫过于,所有的寺庙道观祠堂改为学校…….

慈禧太后果断阻止,

究竟是不是老太后早就想制止,但结果是一样的,

但发动了“戊戌政变”,幽禁了光绪帝

光绪被囚禁后,慈禧开始着手安排废帝,

但在外国公使的干预下,最终没能得逞,而且慈禧挑中的端郡王载漪之子,据说还是个花花公子,

进宫后就爆出不少丑闻。

梁启超的好友严复说:

假如不是康、梁推动,政治变革不会这样快发生,光绪帝也不会因此与慈禧太后冲突,母子未必生衅,慈禧太后天年易尽,待其百年后,光绪帝政权独揽,徐起更张,中国的变革大致可以平稳进行。

显然,光绪帝缺谋少略,身边也没有个能为他出谋划策的能人。

可是我们再思索严复的这一段话,

如果不是操之过急的维新运动,母子俩未必会起冲突

慈禧年事已高,完全没必要事事针对着养子,

当时朝中不少官员对慈禧“训政”抱有不满,光绪也想有一番作为,不想受到慈禧牵制。

为什么光绪帝不逃走?

光绪帝亲政9年,不是慈禧没给他机会,而是他自己没把握住机会


光绪帝被囚禁后,珍妃也被打入了冷宫,后在慈禧太后西逃之际溺死在了井中…….

这为光绪帝的幽禁生活,又添加了非常痛苦的一笔,

可是很奇怪的是,众所周知光绪帝被幽禁了,为何没人来救他呢?

当然,瀛台的环境确实是个难题,可是十年的时间啊,

难道就没有逃跑的机会吗?

这不免让人想起当年慈禧、奕䜣叔嫂二人兴冲冲地支持“洋务运动”,

可见她未必是反对变法的,

其实“变法维新”与“洋务运动”之间的距离可能只隔着一层纸没被捅破,

再加上这么大的事,光绪帝肯定是要请示慈禧的,如果她不点头,康有为等人怎么会被重用呢?

要说慈禧一直把持朝政,完全不给光绪发展空间,这实在是有点冤枉慈禧了。

可是光绪帝太心急了,

慈禧太后见事不妙当然要阻止,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都假装视而不见了。

据野史说,也不是没人想过救光绪帝,

传言,肃亲王善耆,也就是川岛芳子生父,就计划过等慈禧咽气就立即拥戴光绪帝,

据说还成立了“消防”小队,打算以救火的名义救出皇帝,

光绪帝的弟弟载涛,似乎也有救兄之意,还派小太监探望皇上,结果小太监被抓到内务府拷问是不是替皇帝传话…….

不过显然,他们都不没有能力救人,

这也不由得让人感叹,光绪皇帝亲政9年的时间,

也没能得到手握重权的大臣,以至于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正儿八经的皇帝成了“囚徒”也不愿出手搭救。

那么,光绪帝就没想过脱身么?

其实光绪帝虽然被幽禁,每天早朝还是要去参加的,各种官方场合还是要现身的,

我个人觉得他真是一点逃跑的想法都没有,

首先跑到哪里是个问题,即使跑出皇宫他又能相信谁或者依靠谁?

其次还是跑出去后生存的问题,从小养尊处优根本就没有一点生存能力,如何活下去?

再一个,他从小接受的帝王教育,让他跑不了。


光绪帝就在这样身心全重的煎熬中度过了他余下的人生。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突然暴毙,没有留下任何儿女。

说来也奇怪,他的堂兄同治帝、他自己、清逊帝溥仪,清王朝最后的三个皇帝,

都陷入了“无子”的怪圈儿中……..

身与名俱灭

光绪帝亲政9年,不是慈禧没给他机会,而是他自己没把握住机会

老照片|光绪帝葬礼

光绪帝死的时间,仅比慈禧太后早一天。

对于这个蹊跷的去世日期,世人一直有诸多猜测。

据 2008 年「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发布的研究结果表明:

光绪帝的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肩胛骨、脊椎骨和每件衣物的胃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非常高,内层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层。

砷化合物,就是剧毒——砒霜

显然从这一结果来看,光绪帝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毒杀致死的,

那么,凶手会是谁呢?

虽然,光绪皇帝死亡的前一天,清廷发布了溥仪即位、载沣摄政的诏书,似乎“预知”光绪快不行了,

慈禧的嫌疑最大,

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就证明是慈禧下了毒手,

其实慈禧若是咽了气,对于许多人来说,要开始担心光绪帝复辟后会不会报复了

因此,宫中的太监、“出卖”过维新派的袁世凯、或者其他人,都有这个动机,

未必就是慈禧。

可叹这位年轻的皇帝,或许他在瀛台苦熬岁月,未尝没想过忍辱负重消磨时间等着“熬死”慈禧,

然而,世事无常,谁又能料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程度呢?

光绪帝虽然很悲情,有人说他懦弱,也有人说他自负,

然而作为一个皇帝,他能放下从小被灌输的封建思想,成为一个解放思想的先驱者,放眼看向世界,

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于度外,这一点来说还是可敬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2607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