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经典,总能有意外收获。
比如今天推的这部《布达佩斯之恋》。
明面上看,它不过是个撒发着绿光的“二男一女”的故事,结果,人家却横扫那年的德国电影节,豆瓣评分多年居高不下。
能靠实力取胜,它实至名归。
关于本片的诞生,有个“诡异”的创作背景。
编剧的灵感来自于1930年问世的《忧郁的星期天》,这首曲子曾在布达佩斯造成轰动。
因为当时发生的很多离奇自杀案都与它有关——
在德国柏林,一名年轻的售货员在抄写完《忧郁的星期天》歌谱后竟上吊自尽;
在罗马,一名正骑着自行车派报的报童在街上听到一个乞丐在哼着《忧郁的星期天》的调子,他竟立即停下车,把自己身上的所有钱都给了那名乞丐,并随即走到附近的一条河边投河自尽。
《纽约时报》头条甚至刊登过如下标题:过百匈牙利人在《忧郁的星期天》的影响下自杀。
戏剧性的是,该曲子的作者Rezso在69岁时选择跳楼自杀,以此来惩罚自己。
以上种种离奇桥段,被小说家尼克巴可变成文字,构造出一个凄美浪漫的故事。
既然能让多位男人为其倾心,女主的扮演者必然要是女神级别。
匈牙利影坛美女艾丽卡·莫露珊。
第一眼可能算不上惊艳,却给人舒服的感觉,尤其她浅浅一笑极具有感染力。
片中,她总是身穿低领礼服,实力诠释了性感和优雅两个词。
讲真,艾丽卡来演这个角色,是有说服力的。
回归剧情,片中的那句经典台词——
每个人其实都想一箭双雕,一是肉体,一是性灵,能填饱肚子的,和能饿坏肚子的。
厂长记得头回听到时,都震惊了。
怎么可以把“三人行”说的如此清新脱俗、纯洁美好?!
不瞒你说,事实也真是如此。
影片开场是在一家餐厅,一位功成名就的老者庆祝生日,餐厅贴心的为他演奏乐曲。
可就在这时,他突然倒地暴毙身亡。
众人惊讶,关于那首《忧郁的星期天》的死亡诅咒又被提起,却没人注意到,老者倒地之前眼睛的目光全聚焦在演奏者身后的照片上。
她名叫伊洛娜。
时间倒回60年前,伊洛娜就在这家餐厅工作,她跟餐厅老板拉西罗有着恩爱的亲密关系。
但随着安德拉许的到来,一切悄然发生改变。
安德拉许是个一穷二白的音乐家,因为伊洛娜的要求,拉西罗准许他在餐厅弹钢琴。
人长得帅,再加上才华横溢,文艺范的伊洛娜和安德拉许相互吸引,互生情愫。
两人之间插入第三方,作为当事者的拉西罗怎么会感受不到,但他放置不管,照样为爱人庆祝生日,送上惊喜。
谁知,这倒给了安德拉许表现机会,他亲自谱写《忧郁的星期天》送给她,乐曲悠扬,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醉在迷人的旋律里。
拉西罗是个识时务者,他心平气和与伊洛娜谈心,鼓励她遵从内心的选择,成全一对璧人。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伊洛娜只纠结了几秒钟不到,便跑去和安德拉许干柴烈火。
独留拉西罗一人在街头感伤,途中还从河里救出另一位爱慕伊洛娜不得的男人汉斯。
怎么样?人物线够乱的吧。
就在观众以为拉西罗被踢出局的时候,剧情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拉西罗竟说服安德拉许,一同分享伊洛娜,就像他说的“分成两半的伊洛娜,总比没有好”。
于是,三人和谐的生活就此开启。
伊洛娜和拉西罗在一起享受激情欲望;和安德拉许一起探讨音乐艺术,成为心灵契合的伴侣。
老实讲,这口味是不是有些重了呢?
厂长最初也这么觉得,但随着后半部分剧情的展开,渐渐明白其中深意。
故事表面在讲男女纠葛,实际在讲战争侵害下的社会。
正如一位网友说的——
让人抑郁自杀的不是曲子,而是那个乌云密布的时代。
“杀”死人的是战争带来的恐惧。
在希特勒的霸权下,民不聊生,像拉西罗这样的犹太人遭到迫害,需要夹着尾巴做人,而美丽的伊洛娜则象征着美好的期许。
为了爱护这份纯洁,拉西罗和安德拉许站在了同一战线。
只是可惜,事与愿违。
曾因求爱被拒的汉斯再次出现,穿上军装成为希特勒的手下。
他高傲自大,语带嘲讽的让拉西罗讲笑话,趾高气昂的指着安德拉许要他弹奏名曲。
如果说拉西罗是识时务者,那么安德拉许身上则有着艺术家的刚烈。
宁愿有尊严的死去,胜过没有尊严的活着,他无声的反抗,奋力的挣扎。
片中,法西斯就好比这世界上不合理却必须遵从的潜规则,反抗就意味着受罚,他们的遭遇冥冥之中早已被安排。
伊洛娜为救安德拉许当着众人的面清唱,
安德拉许看着这个说过只会在自己孤身一人时才唱歌的女人破例,终究选择了自杀。
灵与肉不可分离,拉西罗的结局又会如何呢?
讲真,即便爱情占了较大篇幅,这也绝对是值得重刷,细细品味的一部电影。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导演铺陈的很多小细节——
双手沾满鲜血的人会是什么下场,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影片开场死去的老者正是汉斯。
他究竟是患心脏病,还是另有原因?
没有多余的解释,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足以让人体会到。
讲真,故事完整,人物饱满,不到最后一刻猜不到结局,这样的电影被称为经典一点儿也不让人感到意外。
每次都能尝到不一样的味道。
看到这,你还不打算翻出来重刷吗?!
来源:电影集中营